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财产关系越来越复杂,侵占个人财产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由于1979年刑法没有规定侵占罪,司法机关只好对少数情节严重又有必要作为犯罪处罚的侵占行为,类推比照有关盗窃罪的规定处罚。为了使公私财产得到更全面的刑法保护和适应司法实践的迫切需要,1997年新刑法增设了侵占罪。但由于旧有司法观念的影响和理论研究的不足,司法实践中很多难题有待解决。本文通过对罗忠兰盗窃一案的反思,并从自己的商榷意见入手,仅就侵占遗忘物罪的有关司法认定及立法完善问题予以探讨,以期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2.
调查发现,盗窃罪是刑事发案率最高的一种犯罪,正因为此,我国立法和司法都对盗窃罪予以了相当的关注和重视。然而经过实践的检验,我国盗窃罪的某些立法和司法还存在很多值得反思的问题。本文就盗窃罪的主刑、附加刑和盗窃罪的有关司法解释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呼蕾蕾 《法制与社会》2013,(21):279-280
盗窃罪是常见、多发且较为复杂的财产犯罪,同时也是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的热点问题。本文重点分析了盗窃罪的客体要件、主观要件及盗窃对象,对其盗窃罪的认定条件进行了阐述,同时通过与相关罪名的分析比较,对盗窃罪与相关罪名的区别进行了说明,为司法实践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促使对盗窃罪认定的合理性与正确性。  相似文献   

4.
从美国早期司法审查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司法审查的理论基础是自然法与制衡分权学说:自然法是高于人定法的高级法,这种高级法促使了法院宣布制定法无效这种观念和实践的出现,但这种观念和实践在殖民地早期处于萌芽状态,甚至和当时的议会至上是矛盾的,因为制衡分权学说尚未取得主导地位。随着殖民地脱离英国,制衡分权学说逐渐取代议会至上学说成为北美的主导性学说,议会的地位下降为三个平等部门中的一个,因此宣布议会立法无效从而捍卫自然法的观念逐渐变得清晰,司法审查获得更加坚固的理论支撑。自然法和制衡分权学说是美国司法审查的理论基础,司法审查制度是应自然法和制衡分权的需求而产生的独特制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一则案例出发,说明依据盗窃罪的通说,在司法实践中难以区分盗窃罪与抢夺罪,"公开盗窃"理论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文中建议仍采用盗窃罪的通说,并采用"存疑有利于被告"的原则来解决司法实践中难以区分盗窃罪和抢夺罪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我国在长期以来刑事立法优于民事立法,直到近年来,民诉证明标准才被单独树立进行研究。本文在介绍了当前我国民诉证明标准理论和两大法系民诉证明标准学说的基础上,对我国民诉证明标准的问题从理论、司法实践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也通过对国外各种学说的比较分析下,提出了完善我国民诉证明标准的建议和想法,最终得出了在大陆法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我国民诉证明标准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对21世纪国际私法新发展的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卫佐 《法学》2007,(11):92-100
海牙国际私法会议是一个以"逐渐统一国际私法规则"为宗旨的国际组织。自1893年问世以来,它对国际私法的理论学说、立法实践和司法判例产生了深远影响。21世纪的国际私法发展同样离不开海牙国际私法会议的贡献,比如它制定了一些新的统一国际私法规则,吸收了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为成员,并对晚近各国的国际私法改革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未来中国的国际私法立法也将从海牙国际私法公约中获取养分和受到启发。  相似文献   

8.
李晓丽 《研究生法学》2009,24(5):97-105
民事诉讼目的研究能够为立法和解释提供一定的指引方向,一直以来都是民事诉讼法学中最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在大陆法系的德国和日本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说体系。本文采取了历史和比较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德国和日本民事诉讼目的研究的发展脉络,结合我国当下司法实践的具体情况,得出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9.
财产犯罪,是司法实践中多发、也是存在较多疑难问题的犯罪类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各样的侵犯财产犯罪行为层出不穷。给司法实践中如何准确认定行为性质、恰当定罪量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中。盗窃行为司法认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度引起理论和实务界的热烈讨论。就盗窃罪若干疑难问题的认定以及与其他财产犯罪的区别.本专题辑取司法实务界及理论界若干篇文章.以期能抛砖引玉.不断深化对盗窃行为认定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盗窃犯罪是司法实践中常见的一类刑事犯罪。所谓盗窃罪 ,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1979年刑法仅仅规定了盗窃数额较大财物的行为为盗窃罪 ,而盗窃数额未达到较大的则不构成犯罪。1997年刑法在修订过程中 ,将盗窃数额较大的行为与多次盗窃的行为并列 ,认为均构成盗窃罪。但是 ,司法实践中较常见的还是传统盗窃罪 ,这类盗窃罪要求窃得财物的经济价值达到“数额较大” ,否则不构成犯罪。因此 ,行为人所窃财物的实际价值就成了判定罪与非罪、罪轻罪重的关键问题。司法实践中 ,对被…  相似文献   

11.
《刑法修正案(八)》生效以来,扒窃应否入刑、扒窃型盗窃罪入罪标准及构成要件要素如何界定、罪量大小如何度量等问题如何确定,目前还没有形成共识。本文以全国4691个盗窃罪随机抽样裁判作为研究基础,对扒窃型盗窃罪的诸多理论争议提出实践的结论,并提出司法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2.
行为差误的刑事责任问题,在各国刑事立法中虽无明文规定,但作为一个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各国刑法学者和司法实务界所重视。由于各国刑事立法及司法实务所采学说不尽相同,对行为差误的处理也有较大差异。在我国,刑法学界和司法实际部门对此也有较大争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认识上的分歧,必然导致实践中的混乱。因此,进一步研究探讨行为差误的刑事责任问题,无论在刑法理论上还是司法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结合我国的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广对此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3.
盗窃罪因其多发性和复杂性成为刑法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随着社会的发展,盗窃罪的形式和内容也随之呈现出多样的变化.致使司法认定存在诸多疑难之处。因此.对盗窃罪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笔者拟就盗窃罪是否应以秘密性为其犯罪构成要件、对欺骗性取财行为如何定性以及围绕前两个问题引发的实务判断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很久以来,“实事求是”作为司法工作中法官运用证据的准则,在司法实践中起了积极指导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的经济、立法和司法形势的发展,实事求是证据制度的一些理论弱点日益暴露,明显不合时宜、鉴于此,笔者拟就建立我国“依法求实”法官确信制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侵犯虚拟财产行为也随之而生。本文就盗窃网络游戏中虚拟财物的行为进行了刑法理论分析认为,虚拟财产符合传统刑法理论体系中盗窃罪犯罪对象必须具备的全部特征,可以成为盗窃犯罪对象。在我国法律对此尚未作出具体规范的情况下,司法实践中应当根据传统刑法理论将虚拟财产的性质推定为动产,肯定其经济价值的现实性,并予以全方位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司法》2008,(3):112-112
为纪念“解放思想、改革开放”30周年,总结、展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司法体制改革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成果,深入推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理论创新,本刊举办“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司法行政系统理论创新成果”主题征文活动。征文范围: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法治建设及司法行政事业不断发展的30年,也是司法行政理论不断创新的30年。随着司法行政工作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有关司法行政的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司法行政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司法部的机关理论刊物和司法行政系统权威的理论阵地,本次征文活动的重点在于对司法行政理论研究成果的展示,征文范围涵盖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理论  相似文献   

17.
学说是否是我国国际私法渊源,没有统一的结论。从立法上看,学说不是我国法的渊源,自然也不是国际私法的渊源;从法学理论上看,不能简单地认为学说是我国国际私法的渊源,必须先对“学说”和“法律渊源”的含义予以清晰、必要的界定,再从理论上分析;从司法实践上看,学说不适合作为我国国际私法的渊源。总之从实然角度看,至少立法和司法上,学说不是我国国际私法渊源;从应然角度看,学说也不应该是我国国际私法渊源。  相似文献   

18.
在德国法上,缔约上过失制度是在侵权法与合同法之缝隙中生长出来并逐渐独立的制度,是学说、判例以及立法合力的结果。耶林从一生活中的例子出发,以罗马法为根据,勾画出缔约上过失制度独立之价值,后世之学说、判例,都是建立在耶林所发现缔约上过失制度价值的基础上的。可以说,耶林发现了法律问题,并准确地提出了解决方案,而司法实践又提供了大量的类型,最终经过学说一般化努力,缔约上过失制度才逐渐被法典化。缔约上过失制度发达史对我们的启示是,法典化的基础在于法律理论,而法律理论又有赖于学说与判例的发展,所以,在我们继受外国法时,应注意理论继受。  相似文献   

19.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经济立法、司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特别是在经济司法实践中,仍旧套用民事纠纷案件的审理程序,一味追求经济案件的调解率而导致的诸多弊病,也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外贸体制和贸易管制措施也都有了较大的变动。为了更好地维护我国的经济秩序和社会安定,促进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提升打击走私的工作效能,研究现行《刑法》中走私罪的立法缺陷及其完善,意义重大。本文从司法实践的角度出发,着重分析了我国走私罪立法上存在的一些比较突出的缺陷和不足,并针对走私罪在立法上存在的缺陷,对如何完善走私犯罪的立法观做了理论解释和现实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