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用系统科学方法来分析,可将《老子》的哲学思想归纳成"三论":有无相生论、宇宙渐变论及物质结构论。《老子》的"三论"是老子朴素唯物观和辩证法的集中表述,是我国古老哲学形态——自然哲学的组成部分之一。从数理原理来讲,可将"三论"归纳为三个定律,即:"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相似文献   

2.
甘露 《学习月刊》2012,(16):33-34
道作为老子思想的核心词,是无,是创生宇宙万物的根本,其最基本的特性在于自然。《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中就用了"大音希声"这一命题来描述"道",其文本字面意为"最大的乐声反而听来无声音",体现了道本身非感官所能把握的特性。  相似文献   

3.
儒家和道家哲学的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儒家从“性即心而显诸情”的角度理解人或人性,以“仁性”的实现为前提达成整体性的人格智慧,通过“生命实现之证成”的道德进路,实现和证立其超道德的形上本体。道家亦从人本学和文化批判的角度论“道”。就人文说,道乃即“有名”而见其“无名”之本真;就主体说,人乃在其作分别之状态中“观”道的无分别之“妙”。道家的道论,强调的是在人的修为澄汰之体证中道的全体绽出和澄明。儒道两家的不同点表现在其为学进路的差异上,而其形上境界本无不同。历史上的儒道同源说是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4.
易简·变易·不易——《易》之三义哲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易》之大义——易简、变易、不易的性质、内涵及其关系 ,在哲学层面上来论证以下观点 :“变易”是就宇宙论层面上讲的 ,但汉、宋儒不同 ,汉儒是就宇宙生成论而言 ,关注的是形而下的变易本身 ,宋儒是就宇宙本体论而言 ,着眼于形而上的变之理。“不易”有两种性质 :一种是就宇宙论上讲的 ,指宇宙秩序的恒常性 ;另一种是在价值论上讲的 ,指道德价值的恒常性 ,后者更重要。就宇宙论而言 ,“不易”与“变易”一体两面 ,密不可分。“易简”是宇宙本体的性质。“易简”、“变易”、“不易”三者是互显关系  相似文献   

5.
名句遐思     
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此语出自《孟子·离娄上》。诚,真实无妄的意思。天指自然,天之道就是自然之道,或自然的规律。自然界的一切,宇宙万物都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的,没有虚假;真实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础,虚假就没有一切,所以说诚是天之道。人之道,是指做人的道理或法则。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道与天道一致,人道本于天道。《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教”;《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都反映了这种思维方式。讲到诚也是…  相似文献   

6.
朱熹《中庸章句》从人与物统一的层面对"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诠释,强调人与物有着共同的"天命之性",同时又有各自不同的"道",要求依据各自不同的"道"对人与物作出不同品级的节制和约束,蕴含着人与自然万物相互平等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实际上是今天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观所必需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7.
“虚其心,实其腹”,是老子留给我们后人的一句充满哲理的千古名言。老子讲的“虚其心”,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内心物我两忘,虚旷无垠,能容得下江河湖海,容得下崇山峻岭,容得下天地宇宙。而“实其腹”呢,则指的是在“虚其心”状态下的另一种安然,是一种精神得到满足后的慰藉,正可谓抚实若虚,处有若无。实是以虚为前提为条件的。虚,是一种状态;实,是一种结果。“虚”到极处,方可“实”到好处。虚与实,二者是辩证的统一。苏东坡在《赤壁赋》中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相似文献   

8.
路红梅 《理论学刊》2006,(11):51-52
从字面上看,老子所道之“道”是宇宙之本体,但是,从《老子》的中心思想、立论宗旨和重要致思方式看,“道”则是人生之本体。老子对人生发展过程特别是对人生境界的论述,充分表明了“道”的人生本体性质,彰显着“道”之人生精神家园价值。  相似文献   

9.
老子生活于"泽国"之称的楚国,他对孕育楚国物质和精神的"水"充满了感悟和思索.水的状态、水的性质、水的运动规律,"尚水"情结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有着充分体现.水启发着老子的灵感,水的品格与老子的"道"论交融贯通、合而为一,自然之水上升为道德之水、生命之水、宇宙本体之水.  相似文献   

10.
王淦生 《唯实》2004,(5):96-96
人们赖以支撑自己使之从生物堆里拔地而起的决不仅仅是那根特有的脊柱,更有人类所特有的思想。除了思想,我们实在找不到可以笑傲万物的地方:论奔跑不及猎豹,比魁梧难敌熊罴,飞翔比不上鸟类,潜水远不及海龟……而使人类成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惟有我们在生物界中独领风骚的思  相似文献   

11.
政治信任起源的解释路径可分为文化解释论和制度解释论两类。前者认为政治信任植根于文化规范,涉及政治文化、社会资本、人际信任等社会文化环境;后者主要从理性选择假设出发,认为政治信任来自于对政治制度可信性的理性评估。两者关于信任起源的解释都存在方法论上的不足,文化主义存在着目的论和解释有限性的问题,而制度解释论存在工具理性的局限性,两者表现出来的方法论上的缺陷都可能成为探究政治信任起源的障碍。要理解政治信任是如何加强、减弱或巩固的,就必须在研究方法上将制度解释论与文化解释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政治信任问题的价值判断和制度判断的要素加以分解并进行量化验证,以此为基础提出政治信任变迁或者形成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2.
道论在本体的意义上,老子庄子之间有层次上的差别.老子本源之道并未达到本体的高度,庄子在自觉地区分了道和源的基础上,把道推向了超验世界,又把老子"道"本源论命题转换成知识论命题,通过对知识论的否定而成就了本体论.比较西方哲学传统的本体论,道本体更显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人生是一个求知、增才、修心、养性、悟道的修炼过程,定当结缘、存缘、惜缘,方能心有所安,学有所获,业有所精。人生,求知增才与之相生,笃信笃行与之相衬,实践修炼与之相伴。学习的力度决定能力的强度,信念的诚度决定人生的长度,修炼的深度决定境界的高度。为此,修学、修心、修德、修行、修道就成为人生的五门必修课。修学——养成学习思考的好习惯。"学而不已,神明自得。"修学之道在于修典。  相似文献   

14.
黄斌 《世纪桥》2008,(10):61-62
道论在本体的意义上,老子庄子之间有层次上的差别。老子本源之道并未达到本体的高度,庄子在自觉地区分了道和源的基础上,把道推向了超验世界,又把老子“道”本源论命题转换成知识论命题,通过对知识论的否定而成就了本体论。比较西方哲学传统的本体论,道本体更显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讲到关于奋斗的内容,成为其奋斗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习近平奋斗观的逻辑理路分为理论之基、历史之维、文化之源、时代之势、实践之行,核心要义概括为本质论、状态论、目标轮、旨归论。以实事求是为精髓的科学性、以真抓实干为法宝的务实性、以宏伟目标为导向的引领性、以聚焦民生为归宿的人民性是其奋斗观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6.
《庄子》学说所致力的是道的精神在人生的实现,《庄子》全部的社会人生思想主张都是由其道论伸展而成。《庄子》道论的实质,是颂扬道的精神,即道的自由和无限的本质特征。《庄子》的艺术思想是其道的学说在艺术方面的体现和延伸。 一   《庄子》之道的自由和无限的特性,生发出《庄子》艺术论纯任自然、法天贵真的基调。   庄子学派认为,天地万物的存在、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是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即一切出自天然,自然而然,没有有意识有目的的造作,一切又都在合规律合目的地实现。“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曰天地无…  相似文献   

17.
晚明浙东大儒刘宗周(1578-1645)提出以慎独之学统贯儒家圣学,以此发明人心本然之善,以益于世道教化。宗周所建构的慎独立极之学,是心性合一之学,是本体工夫统贯之学,是救世证圣之学。宗周对朱子"独知"说,既有审慎的批评,更有重要的推展发挥,使"独知"概念不仅具有本体性的理论地位,更成为工夫落实的一个重要途径。独知既是独体之知,可上达天命之性;更是慎独工夫,可与《中庸》诚明之道相互配解。《中庸》言性到极致处,终不脱于尽心;《大学》言心至极致处,终不脱于复性。性宗与心宗,在极致处通贯为一体;在工夫论上,则归宗于慎独。宗周通过参合《学》《庸》,以其独体论和慎独工夫论,全面克服了宋儒心性论、工夫论中的支离之病,充分呈现了宗周理论建构的统贯圆融。  相似文献   

18.
当前人际关系出现了诸多紧张与对立,文章认为,恕道的缺失是诸多原因中的重要一环,重建人们的恕道价值认同,将恕道作为"终身行之"的最低道德原则,才有可能使人际关系走出困境,走向和谐。从恕道价值认同的可行路径看,类意识的存在是恕道的可行之基,制度建设是恕道的第一道屏障,而个体的内在自觉则是恕道的最后保障。恕道本身蕴含的核心因素"如心"是人之为人的本性使然,在重塑恕道价值认同中,从传统文化恕道中寻找人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之道,则是走出人际冲突困境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9.
吴兵 《唯实》2011,(2):33-37
经济人假说面临着自利动机的单一性、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内在限度以及哲学方法论上的不彻底性等理论与实践困境。马克思"现实的个人"观通过揭示"现实的个人"是自然与历史、个体与社会的统一,彰显了对"经济人"的批判价值。马克思"现实的个人"观是超越经济人的狭隘视野,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性选择,促进经济社会进步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不竭思想之源。  相似文献   

20.
李力争  徐弢 《学习月刊》2014,(18):30-31
所谓"设计论证明"(Design Argument),就是通过从宇宙中搜集一些具有明显的秩序性和目的性的事物,来证明一位智慧的宇宙设计师或造物主的存在。在基督教哲学中,系统的设计论证明并非始于基督教诞生之初的新约时代,而是始于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等,并在18世纪的自然神学中得到了最充分发展,当这种古典的设计论证明遭到大卫,休谟和康德等人一再批评,并因为达尔文进化论和“科学“然主义”的兴起而趋向衰落后,一批当代基督毂哲学家又开始通过新的方法来改进和完善过去的设计论证明。在这批基督教哲学家中,以牛津大学的基督教忻学教授理查德,斯温伯恩(Richard Swinbume)的新设计论证明及苊对自然主义的驳斥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