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陵 《奋斗》2005,(8):55-56
小时候读书,读过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一句诗至今尚记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从诗中了解到.杜的一生似乎应了“自古十儒九丐”之说。晚年生活几近拮据。试想.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诗圣,居然与财富的屋檐无缘,穷的连个象样的窝都没有,你能说不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吗?!究其实,文化人的不值钱,也就是文化的不值钱,纵观古今,往事历历在目,收拾文化人,“玩”的好象都是“历史遗风”。  相似文献   

2.
“有生于无”和“生而知之”——学术原创的生成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原创作品,逻辑自洽而又具有创新性,它是先天形式对后天材料的整合,是“有生于无”和“生而知之”。天赋、勤奋和灵感,构成学术原创的三位一体,学术原创作品必然来自勤奋的天才的灵感。  相似文献   

3.
冯唐 《廉政瞭望》2012,(8):67-67
为稻粱谋,做俗事,时间过得快。在香港三年了,仔细想来,香港有饭无局。时间当横轴,金钱当纵轴,香港的饭可以被这两个轴分成四类:没钱没时间的饭,没钱有时间的饭,有钱没时间的饭,有钱有时间的饭。  相似文献   

4.
龙迎湘 《世纪桥》2010,(11):58-59
无单放货在实践中普遍存在,而对无单放货的认识却难有定论。2009年3月,高院针对无单放货问题专门出台司法解释,给一些争论已久的问题指明了方向。同年的《鹿特丹规则》也对无单放货的一些概念给予了新的诠释。本文以无单放货之"单"的概念为视角,探索无单放货的基础法律理论。  相似文献   

5.
《党课》2013,(17):121-122
李鸿章虽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曾国藩门下,但他对曾国藩传授给他的东西,更多地只是吸收其“术”,而不顾其“道”。  相似文献   

6.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是陈云为告诫全党、全国要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和粮食问题所作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科学论断,是陈云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和粮食问题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虚与实,是中国古代哲学、美学的一对重要范畴。两者结合,虚实相生,是艺术创作也是新闻创作中意境结构的一种表现方式。艺术创作中有"虚境"与"实境",同样新闻写作中也有"虚境"与"实境"。单就新闻写作而言,  相似文献   

8.
在新的历史时期,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保证。胡锦涛总书记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广大共产党员要坚持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坚持勤奋学习,扎扎实实地提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领;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始终不渝地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勤奋工作,兢兢业业地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坚持遵守党的纪律,身体力行地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坚持“两个务必”,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锦涛同志概括的这“六个坚…  相似文献   

9.
梁营 《学习论坛》2005,21(6):5-8
作为中央第一、第二代领导集体重要成员的陈云,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对正确解决“三农”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的农业发展思想。他的“无农不稳、无粮则乱”思想的形成历程主要集中在4个时期1926年~1930年期间为思想起源阶段;1945年~1949年期间为思想初创阶段;1950年~1962年期间为思想形成阶段;1977年~1993年期间为思想深化阶段。他的“无农不稳、无粮则乱”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农业的基础,发展农业生产关键是解决粮食问题;农业生产中必须尽可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解决农业问题必须运用价格机制;保护农民切身利益是确保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农业和环境资源要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论道”与“做到”罗兆仁开展学习孔繁森活动,少不得要有些“论道”─—谈认识,论事理,找差距,道体会。但是,“论道”只表明认识上有所进步和提高,并不等于行动上能够“做到”。从“论道”到“做到”.存在一个由思想到行动的过程,其距离有长有短。检验学习成果不...  相似文献   

11.
正好多时候,我们跟这个世界过不去,其实只是跟身边的某个人过不去。比如上司。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一直有两个分裂的自己:一个是在上司面前唯唯诺诺的自己,一个是在上司背后骂骂咧咧的自己。于是,就有了一场漫长的拔河,你与领导,心与世界。用力吧,你会混得狼狈;撒手吧,内  相似文献   

12.
王畿的“四无论”与钱德洪的“四有论”(实为“一无三有论”)至少有一共同前提,即“无善无恶心之体”。王阳明无论在其早期,还是在其中晚期,其“至善是心之本体”的提法未曾间断且具诠释的连贯性。他揭示出其心之本体的核心意蕴,吾心是至善所止之地,吾心即是吾性,至善既是心本体的本质性规定,亦是心本体的根源性存在。至善的特殊品质在于“诚”。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解读老子的"道法自然",在以字通辞,以辞达道的原则下,回归原本.从体道而悟、行道而明、进而到循道而达.逐层渐进地体察老子关于"道"的独特意蕴,进而明其意义与时代精神,纵横联系求其精微,以期能在当前更多地理解把握<老子>.  相似文献   

14.
柏拉图与庄子在美学思想上有着各自的本体依据,分别是"理念"之美和"道"之美。二人在美学思想上有着诸多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审美对象、审美认识、审美体验、美学侧重点和对艺术态度上。二人的美学思想差异性中也蕴含着共同方面,主要表现在注重"内在的心灵之美"、强调真善美的统一、追求"至美"的最高境界等。  相似文献   

15.
老子说,三十根辐条构建成一个轮子,轴瓦与车轴之间,是留有空隙的。有了空隙,轮子才能转动,车辆才有车辆的用处。和泥炮制做成器具,由于器具有自己的空间,才能使用。开门凿窗做  相似文献   

16.
《新长征》2013,(9):56-57
<正>"道",其本意为"一达谓之道",说白了就是人走的路。但在中国古代,"道"却有着广泛的含义。"道可道,非常道。"老子所说的"道",是指宇宙的本原和规律。"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庄子所说的"道",是指独立自存、超越时空的绝对精神。至于孔子所说的"道",其核心是仁  相似文献   

17.
孔子为官从政仅四年,但他一生都在评政、议政,品味其为官之道,感悟有三:为官要“志于道”、要走“正”道、还要善“权”道。  相似文献   

18.
邓沫南 《新长征》2011,(8):64-64
“红绿灯”,是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中的重要设施,其基本规则是“红灯停、绿灯行”。谁遵守规则便可保证平安,谁硬闯“红灯”则会头破血流,甚至丢掉性命。  相似文献   

19.
李胜江 《世纪桥》2010,(15):58-59
儒家法学在中国古代法律理论与实践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其中的"无讼"理念是其核心之一,具有深远的影响。"无讼"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古代社会小农经济、家国一体政治、法即刑观念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德法融合、德育为先,以调解促和解,提高司法人员素质等方面为当代法治提供了若干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金中 《学习导报》2010,(10):17-18
太行南麓,黄河北岸,有个村子叫刘庄。刘庄有个史来贺! 别看这个村小,只1.5平方公里,可应了中国的一句俗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