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实证研究显示,鉴定意见错误极易导致刑事错案的发生。鉴定意见错误的主要原因包括检材受污染、鉴定不及时、鉴定技术有限、鉴定人的疏忽以及鉴定意见造假等。完善鉴定意见的审查规则,应从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双重管道入手,以构建错案防治的重要路径。形式上的审查,包括鉴定人的资质、鉴定人是否具有应当回避的情形、鉴定事实与案件待证事实是否有关联等,由法官自由心证。实质上的审查,包括鉴定的程序、方法、分析过程是否符合本专业的检验鉴定规程和技术方法要求。新刑事诉讼法所确立的鉴定人出庭制度和专家辅助人制度,是改变鉴定意见书面审模式,推动实质审查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刑事诉讼法和司法解释对人身伤害重新鉴定立法位置安排的不当和程序设计的缺失,遭到了鉴定实践的抗争,默默演变为不断重复鉴定的制造源。因此,应当完善人身伤害重新鉴定的启动程序,经过文证审查的过滤,建构专家委员会的终结性复核鉴定制度,并通过诉讼程序消解鉴定障碍,达到公正选择适用重新鉴定程序规则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刑事诉讼法和司法解释对人身伤害重新鉴定立法位置安排的不当和程序设计的缺失,遭到了鉴定实践的抗争,默默演变为不断重复鉴定的制造源。因此,应当完善人身伤害重新鉴定的启动程序,经过文证审查的过滤,建构专家委员会的终结性复核鉴定制度,并通过诉讼程序消解鉴定障碍,达到公正选择适用重新鉴定程序规则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法医学伤情鉴定多需借助医疗单位出具的医疗文书来确定伤情程度,如诊断证明书、病历、检查报告单等。医疗文书往往因为医生的技术水平、责任心及其他人为原因而发生偏差,所以法医在将医疗文书用作鉴定依据时,要审查医疗文书的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审查医疗文书一般采用判断证据的方法,即对医疗文书来源的合法性、客观性,诊断依据的真实性、可靠性,诊断结论的科学性、全面性进行审查;以及将医疗文书与同案其他证据加以对照、比较和验证;甚至收集新的证据,以消除医疗文书中的矛盾,确保其准确无误,为法医鉴定提供真实、可靠的医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技术性证据专门审查意见具有技术性、派生性、核查性和职权性特点,现行司法解释及规范性文件尚未确认其证据能力。技术审查意见具有解释性证明力、佐证性证明力和实质性证明力,其证据能力能够从相关性理论获得根本证成,能从《刑诉法解释》第100条得到规范支撑,亦有系列裁判包括重大案件裁判支持,具有实践许容性。审查意见的派生性和可能具有的“当事人性”,均不足以否定其证据能力。确认其证据能力,有助于建构证据支持体系,契合技术审查工作的发展方向。法官履行查证责任而非证明责任,且为防止“自审自鉴”的类似不当,区别于检察机关技术审查意见,法院自身的技术审核意见应坚持其内部性,仅用于辅助心证。技术审查意见如用作证据,需要满足相关性、必要性、专业规范性以及程序要件,可以区分不同情形作为主要证据或辅助证据使用,且注意把握不同审查方法对证明作用的影响。应完善相关证据规则,为技术审查意见的司法适用提供依据和遵循。  相似文献   

6.
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对鉴定制度做了一些修改,这些修改对于我国刑事诉讼中司法鉴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将"鉴定结论"改为"鉴定意见",明确了"鉴定意见"只是证据种类之一,对其的采信也应经由法庭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审查判断,其也受"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等规则的限制,不具备法定条件的鉴定证据,都应当排除在法庭之外,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鉴定意见还应接受程序的检视,与其他的证据一起形成严密的证据锁链,最终达到法官的内心确信,进而保证案件的公正处理。  相似文献   

7.
司法鉴定是在诉讼活动中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门知识对诉讼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司法鉴定意见与一般证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与国外司法鉴定意见证据属性审查制度相较,我国司法鉴定意见证据属性审查制度存有一定缺陷,应当在借鉴的基础上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8.
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对鉴定制度做了一些修改,这些修改对于我国刑事诉讼中司法鉴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将“鉴定结论”改为“鉴定意见”,明确了“鉴定意见”只是证据种类之一,对其的采信也应经由法庭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审查判断,其也受“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等规则的限制,不具备法定条件的鉴定证据,都应当排除在法庭之外,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鉴定意见还应接受程序的检视,与其他的证据一起形成严密的证据锁链.最终达到法官的内心确信.进而保证案件的公正处理.  相似文献   

9.
鉴定意见在黄河流域环境犯罪的证明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审查与认定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鉴定人出庭率较低、鉴定意见审查形式化、对鉴定意见异议说理不充分等。其原因主要在于:高质量的鉴定机构缺失及现有立法不足导致鉴定人出庭率低,鉴定意见证据定位不清及法官专业知识限制导致审查形式化,自由裁量权扩张及形式化审查模式导致裁判文书说理不充分。要破解当前困境,需推动鉴定机构提质增量,改变原有鉴定人出庭模式。进一步端正法官对鉴定意见的证据定位,依托互联网打造新型司法鉴定平台及科技法庭。此外,还需不断增强法官的说理意识与能力,尝试形式与内容并审模式,正确发挥鉴定意见在打击黄河流域环境犯罪中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以DNA证据为代表的科学证据的有效审查判断是法庭科学在司法实践中应用的关键,然而,DNA证据的"科学"属性使这一任务陷入困境,证据审查流于形式,质证虚化均是其鲜明体现。从学理与实践不同层面予以分析则可开辟审查DNA证据的新路径。学理层面上对DNA证据的审查以考察英美法系国家证据规则、判例的演变以及大陆法系国家自由心证基础上证据能力与证明力的分析为基础,推出我国对DNA证据的审查应以证据的相关性、可靠性及合法性为内容;司法实践中审查DNA证据则采取分阶段审查模式,具体指侦查阶段的成证审查、起诉阶段的书面审查以及审判阶段的实质审查,其目的在于改变庭审质证虚化及公、检、法配合有余、制约不足的状态,体现庭审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1.
鉴定意见作为法定的证据种类之一,因其科学和法律的双重属性备受关注。随着"鉴定结论"到"鉴定意见"的转变以及2016年《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的修改实施,鉴定意见的相关法律制度也在不断发展完善。本文通过对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分析,针对鉴定意见的程序性审查及实体性审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希望能为该项制度的完善做出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12.
诉讼当事人缺少专家证人的帮助、重复鉴定或多头鉴定、鉴定意见采信难是当前困扰司法鉴定的三大难题。重复鉴定或多头鉴定既是鉴定意见采信难的原因,也是鉴定意见采信难的结果,两者与诉讼当事人缺乏专业帮助现象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通过借鉴程序设计的相关原理,提出通过完善鉴定意见质证程序来解决司法鉴定老大难的新思路:一是完善鉴定意见的法庭质证程序,并请专家辅助人、鉴定人来帮助当事人行使法庭质证权利,以增强当事人在法庭质证过程的作用;二是强化鉴定意见的法庭质证结果在法庭采信中的意义,弱化法官对鉴定意见的自由心证或实质审查的采信方式,以完善鉴定意见的法庭采信程序。  相似文献   

13.
在刑事诉讼中,DNA鉴定意见是判断人身同一性的关键证据,往往是有罪证据体系的支柱。通过分析卢荣新案发现,DNA鉴定过程中易发生检材提取时间不明晰、保管时交叉污染和鉴定时片面选择等问题。这是鉴定人员程序规则意识淡薄、鉴定启动的职权主义和鉴定技术的局限性造成的。因此,应严格审查DNA检材来源清晰可靠、保管链完整可查和鉴定程序合法规范等内容,从鉴定室管理规范化、鉴定人责任制、完善鉴定意见采信规则三大方面,确保DNA鉴定意见的证明力。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翻供、翻证现象,以涂某某受贿再审案为分析样本,总结了当前刑事再审受贿案件中言词证据审查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对翻供、翻证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在司法实践中,对刑事再审案件中的翻供、翻证,要牢固树立证据裁判意识,充分运用"常识、常情、常理"等经验知识和缜密的逻辑思维,理性审查判断翻供、翻证,以达到"排除一切合理怀疑后的内心确信"状态。结合司法实践,归纳了在刑事再审受贿案件中,审查判断"翻供"后的口供、"翻证"后的证言的基本策略,以期对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鉴定意见在破坏野生动物刑事案件的证据体系中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其直接运用于庭审公开质证具有多维度的证明支撑功能作用,是检察机关发挥审前主导作用,规范侦查及鉴定行为、准确认定案件事实和适用法律、精准提出量刑建议的关键。鉴定意见审查要善于从经验常识角度出发,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审慎推敲、考量鉴定主体、鉴定文书、鉴定检材、鉴定方法、鉴定程序等各个细节,以使鉴定意见达到确实充分的证明程度,从而避免认定事实错误的发生,确保案件质量。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翻供、翻证现象,以涂某某受贿再审案为分析样本,总结了当前刑事再审受贿案件中言词证据审查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对翻供、翻证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在司法实践中,对刑事再审案件中的翻供、翻证,要牢固树立证据裁判意识,充分运用“常识、常情、常理”等经验知识和缜密的逻辑思维,理性审查判断翻供、翻证,以达到“排除一切合理怀疑后的内心确信”状态.结合司法实践,归纳了在刑事再审受贿案件中,审查判断“翻供”后的口供、“翻证”后的证言的基本策略,以期对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表明中国刑事司法选择了一种实物证据注重观.实物证据审查和运用规则建构的必要性包括实物证据优势的可展示性、弊端的可克服性以及规则的可建构性.实物证据审查和运用规则包括来源鉴真审查和运用规则、双观性审查和运用规则、鉴定意见诉讼性审查和运用规则以及实物证据群认证规则.理性的实物证据审查和运用应注重与其他证据的交互审查和运用.  相似文献   

18.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实际上是要实行以司法审判标准为中心。分类证据的审查判断是审查全案、认定事实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从物证、书证的审查;言词证据的审查;鉴定意见的审查;勘查笔录的审查;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的审查这五个方面对证据审查判断的技能进行分析,有助于证据审查技能的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9.
政策转化为法律前的审查制度,是对拟转化为法律的政策是否符合上位政策与上位法、转化是否具备条件等进行审查与评价的制度。政策与法之间具有双重位阶关系,这种位阶关系是政策审查的标准。政策审查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审查的目的、原则、主体与对象以及程序等。  相似文献   

20.
2016年6月1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在市场竞争体系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机制.指出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了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并提出科学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推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有序实施,健全公平竞争审查保障措施.但是,鉴于配套法律法规与实施机制的缺失,我国在建立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上仍面临着诸多问题.通过对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进行溯源性思考,明晰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建立的基础条件,借鉴欧盟、新加坡以及韩国等国家有益的经验,提出我国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框架性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