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张媛 《学理论》2010,(16):82-8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和发展对于提高农民抵御重大疾病的风险和健康水平,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2年10月,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指出,在我国农村"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目前,这一制度已基本覆盖农村居民。审视和探讨这一制度的相关理论基础,对于深入认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正确评判这一制度的合意性,从而更好地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该制度的适应性和效用性,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政府干预、社会资本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创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干预,同样也离不开社会资本的积极作用。只有通过整合政府与社会资本的积极作用,在重塑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利益基础,解决农民合作医疗有效需求不足的同时,强化农村合作医疗的有效供给,才能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创建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现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平  乔久恒 《学理论》2008,(4):61-63
2002年党中央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2007年我国逐步建立起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随着制度不断深化和落实,新农合医疗制度框架的结构性失衡、新农合医疗制度的自身缺陷、补偿基金结构配比僵化等问题也不断凸显。我们运用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统计分析和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逐步规范统筹模式、合理制订补偿方案、规范基金使用等措施,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以完善和补充。  相似文献   

4.
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3年试点以来,迅速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学者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绩效如何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文探讨了近十年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绩效研究的新进展,这些研究包括三大部分: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绩效的内涵,二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三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评价的方法。本文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绩效评估还可从减少效率损失的角度研究如何提高绩效、新农合制度应与农村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相适应,这将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绩效评估的新的动向。还应进一步注重计量模型的选择,从而更加精确测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绩效。  相似文献   

5.
发展型社会政策和科学发展观具内在契合性,并可作为科学发展观在社会政策领域的操作化模式。该政策对传统社会政策超越具四个准则;运用"社会学像力"可发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传统社会政策存在的严重路径依赖,缺乏发展意涵;借鉴发展型社会政策,促进新农合的深入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6.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统筹制度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门诊统筹自2008年上半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试点以来,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及学术界的重视,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对门诊统筹的补偿模式、基金的合理分割、门诊补偿方案的制定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就一年多来门诊统筹的研究和实施现状进行梳理,以期对门诊统筹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昆明市寻甸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状况,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中的成果和困境,并总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范围内的意义,为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新时期我国农村卫生改革的主要内容,试点工作反响良好.但要使其真正成为具有广泛受益面和具有长期延续性的稳定制度,尚有许多探讨改进之处.明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定位是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前提,而管理组织的合理科学设置则是落实制度定位、实现有效运转的物理保障.  相似文献   

9.
冯朝柱 《学理论》2009,(20):88-89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担负着广大农民医疗保障的历史重任。经过多年的试点推行,江阴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其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引入商业保险公司专业化高效率运行和管理是其稳步发展的关键。本文希望通过对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机制和功能分析,探索江阴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借鉴意义与启示。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5,(27)
本文以R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现状为切入点,通过对其现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研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提出改善的措施,充分实现新农合的惠民功能,促使R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更加完善,提高村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11.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分析:历史、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民公社的解体,我国的农村合作医疗逐步走向衰弱。90年代初,我国开始重建合作医疗的努力,并于1997年达到高潮。2003年,我国开始进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从目前的运作状况看,还存在资金筹集水平低、管理粗放、农民缺乏理解与信任等多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经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延涛  孙磊 《理论探索》2006,(1):109-111
当前,我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尚处在试点探索阶段。全国各地新型合作医疗试点根据中央的精神,充分发挥政策创新能力,在建立包括资金筹集、资金管理与监督、医疗费用补助与支付等方面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对于这些宝贵经验,我们应予以认真的总结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在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全符合缺乏医疗保障的广大农民的利益,但却未能获得农民的广泛支持。从农民和政府围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展开的博弈出发分析,有必要通过立法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在此基础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应当将有限的资金优先用于大病保障,并将政府对农民的补助额度和农民享受的医疗待遇与其连续参保年数挂钩。  相似文献   

14.
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取得一定成效,主要表现为初步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良性运行机制,创造性地发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多种运作模式,着力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农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为了巩固实施成果,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取得新进展,必须进一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增强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健全管理监督机制,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等。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逐步运行,定点医疗机构乱检查、大处方等道德风险问题凸显.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多种原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严重的道德风险.只有通过建立公开的信息制度,强化第三方监管控制等多种策略对风险进行防控,才能保持新农舍制度的稳定性,实现少数民族聚居区广大农牧民的健康权,保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与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4,(3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实施以来,太和县立足县情、着眼民生、多措并举,初步实现了农民群众看病"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有效解决了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长效筹资机制未建立,定点医疗机构监管难度较大,县、乡、村三级公示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等,探索相应的对策如下: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积极探索支付方式改革;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合作医疗保险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7.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自运行以来为解决广大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作出积极贡献。然而,在一些受当地实际条件限制的贫困地区,新农合制度的实施效果受到严重影响。通过对贵州印江县的实证研究,从农民满意度、政策落实效果、定点医疗机构服务情况三个角度对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结合贫困地区实际情况,提出了解决相应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所有权的历史考察,可以正本溯源,明晰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演进的历史。在目前实践中,"国家所有、政府办理"的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所有权管理模式虽有其合理性,但是存在产权归属模糊、产权管理不科学等弊端,容易导致财政补助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和挪用、虚报冒领等问题。在福利多元主义的视角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应当采用"法人所有、法人管理"的模式,并应在此基础上完善基金管理与监督制度,以保证基金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前,在新农合试点经验基础上,山西已经形成了较为科学合理的筹资机制,但其在运行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县级财政补贴缺位,筹资渠道单一,补偿收益范围和水平较低等.为此,需要探索菜单式参合方式,实现筹资标准层次化;鼓励有条件的社区组织参与新农合,实现筹资主体多元化;拓宽筹资渠道,实现筹资多元化等.  相似文献   

20.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中的矛盾及其解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运行中,存在着自愿参加原则与高参合率要求、低筹资水平与高补偿愿望、统筹大病为主与扩大受益面、定点医院费用高昂与合作医疗基金有限等矛盾问题,需要从政府管理方、农民参保方、医疗机构服务方采取措施,协调、化解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