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的新阶段,两岸政治关系也取得较大进展,涉及多个领域、多个层面,具有开创性、引领性的意义。但总体来看,两岸政治关系仍然滞后于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此,需要我们总结经验,加强顶层设计,逐步破解两岸政治难题,进一步推进两岸政治关系向前发展。2008年以来两岸政治关系成果显著2008年以来推进两岸政治关系发展的实践成果丰硕,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要标志和重要动力。主要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一)两岸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确立了坚持"九二共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两岸关系的不断改善,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人员往来互动逐渐频繁,两岸在海事安全领域面临的问题也不断凸显。当前,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阶段,加强两岸在共有海域的海事安全合作,不但符合两岸民众的根本利益,而且有利于培育双方的互信,从而不断增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3.
1996至2006年的两岸关系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政治震荡和政治对话交错期(1996年初祖国大陆对台军事演习至1998年“汪辜对话”),两岸政治关系持续紧张期(1999年“两国论”出台至2004年底台湾“立委”选举),两岸关系重大转折期(2005年胡锦涛主席发表“四点意见”至2006年首次两岸经贸论坛召开)。总体而言,10年来两岸围绕一个中国原则进行了尖锐复杂的斗争,祖国大陆坚定地捍卫一个中国格局,使得两岸政治关系震荡倒退,两岸经贸关系快速发展,“政冷  相似文献   

4.
2008年5月以来,两岸双方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上,开创了和平发展的新局面。两岸政治关系有所改善,经济关系突飞猛进,然而两岸政治关系的相对滞后已明显妨碍到两岸经济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在两岸关系步人“深水区”之后,两岸双方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巩固“一中框架”,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开启政治对话进程,深化媒体交流合作,努力推进两岸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的良性互动,为巩固与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5.
自2008年5月国民党重新执政以来,两岸双方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上,开创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6年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效显著,已进入巩固深化的关键时期。然而,因两岸政治互信不足、政治歧见难解而导致的两岸政治关系的相对滞后,已影响到两岸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的进程,更明显妨碍阻碍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一步巩固与深化。  相似文献   

6.
贵刊2014年第1期《2013:两岸关系破与立》一组文章盘点了2013年两岸关系在诸多方面取得的进展。、可以说,2013年两岸关系总体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两岸双方进一步增进政治互信,各领域交流合作出现更多积极因素,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一步巩固深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两岸青少年交流,直接关系到两岸关系的未来发展,关系到两岸的未来前景。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两岸主流民意的新形势下,加强两岸青少年交流,既是深化两岸各领域、各界别交流合作的应有之义,也是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平潭开放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三年多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实验区围绕建设"两岸同胞科学建设、先行先试、科学发展的共同家园",在建设理念、行政体制、两岸合作、融资模式、通关模式等领域大胆探索创新,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也遇到了政治、法律、政策和人才等障碍和问  相似文献   

9.
海峡两岸关系在近十几年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两岸政治关系的发展却并不顺利,政治僵局依然没有打破,原本存在于两岸有一定模糊空间的一些问题,在两岸关系发展的曲折震荡中变得逐渐清晰并走向对立的两面,两岸的主要矛盾也由“正统”之争演变成统、独之争.特别是近几年来,因台湾当局政策的变化导致两岸在一些重大政治立场上的原则分歧更为突出,两岸关系重趋于紧张,政治关系更是跌入谷底.本文主要分析现阶段两岸主要政治分歧及其内在社会基础,并对未来两岸政治关系作一简要的展望.  相似文献   

10.
ECFA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CFA的签署,是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到和平发展阶段的生动体现,标志着两岸经贸关系正式步人制度化轨道,也意味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也要看到,ECFA只是两岸经贸制度化的第一步,其后续的政策落实,以及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仍将面临诸如台湾岛内政治生态制约、两岸政治军事互信较低等问题与挑战。只要两岸同胞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就一定能够展现中华民族复兴腾飞的锦绣前程。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两岸经贸往来的密切,因两岸商标相同或相似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农友”商标侵权纠纷案即是典例。为便捷有效地解决这类纠纷、推动两岸商标权的合作,以2010年签署的《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为基础,采用海峡两岸商标权相互承认的方式,是一种可行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体现出海峡两岸作为平等的两法域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也是实践中对海峡两岸法律冲突的一种现实可行的化解,并具有充分的法理依据,未来更容易推动。但在具体操作时,这种相互承认应以有限度的部分承认模式为宜。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因应全球区域一体化的浪潮,台湾当局力推自由贸易协议(FTA)战略,但成效不佳。2008年马英九执政后,两岸关系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得以缓和并稳步发展,台湾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问题被重新提上议事日程。当前,台湾当局的FTA战略目标逐渐从传统的中南美洲“友邦”逐渐转向亚太地区,从单纯的“政治驱动型”向“政治经济平衡型”特征转变。未来,台湾当局FTA实践的进展,并不单纯取决于台湾当局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身份,更取决于两岸经济整合的深度和两岸政治互信的程度。台湾当局FTA实践的经验,对于未来参与TPP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台湾人”群体对中国大陆的刻板印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代台湾已经形成"台湾人群体",而视大陆人为"他群",他们对大陆的刻板印象多是负面的,从而形成偏见与歧视,对两岸关系造成严重的伤害。这是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探讨"台湾人群体"对大陆的刻板印象的具体表现及其危害,并且针对现阶段两岸交流的情况,分析其对减少刻板印象的作用与局限,认为通过两岸群际沟通减少刻板印象,进而减少偏见与歧视需要经过相当长的过程,至于增强两岸认同,形成"两岸共同体"更需要走很长的路。  相似文献   

14.
民间交流日渐成为两岸交流的重心,与此相应,两岸关系理论需要从"国家中心"走向"社会中心"。但是既有的"联锁社群"理论在解释两岸民间交流时仍存在诸多缺陷,特别是对"关系"本身的忽视;而"关系网"恰恰是两岸民间交流的主要媒介,是"两岸社会"的基本组织模式。其中,强关系传递了情感、信任和影响力,弱关系传递了信息。社会网络比身份认同对两岸民间行动者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两岸社会统合趋势下台湾民众政治认同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轨道,两岸社会统合的发展趋势逐渐明朗。然而,在此过程中台湾民众政治认同走向却呈现复杂的变化。考察台湾民众政治认同的转变,可以从更大的范围入手。除了在政治层面透析台湾民众政治认同转变之外,也应在社会层面洞察影响台湾民众政治认同转变的社会心理背景。同时,透过政治的、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乃至心理的分析视角,全面把握台湾民众政治认同转变的多维脉络,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能路径。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作为解决台湾民众政治认同问题的必由之路,除了在政治层面着手之外,也应从社会心理的发生机制出发,通过调动社会、文化、历史层面的各种积极要素的全方位支持,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6.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与实践。在形成对台工作的新理念、新思维、新举措的同时,确立了一系列的理论要点。它们是——把两岸关系定位于"共同家园"的关系,两岸关系的实质是中国的"和平发展",把两岸现状定位于"尚未统一",确定了两岸和平统一的"过程论",把两岸统一的途径定位于"共议统一",构建未来"一个中国"的方式则是两岸"共同缔造"的中国。这些理论要点是对"和平统一"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作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最佳模式,"一国两制"在台湾的接受程度遭遇瓶颈。本文正视现实,探讨了两岸政治定位、互动框架和实践模式等基础问题,在理论上借鉴"协合式民主"精神,立足于两岸关系实际,对"一国两制"台湾模式加以深化和拓展。维护"一个中国"的统一性,保持台湾在单纯内部事务上具有独占性权利或完全自主权,在两岸事务上台湾得适用否决性权利,在一般性的国家事务上台湾享有比例性权利;通过协合式民主的治理方式,促进两岸间异质性民主的正常运转,实现和维护两岸权力分享、国家权威的统一与稳定。  相似文献   

18.
中美关系与两岸关系的大格局,决定了美国涉台关系的变化趋势.在政治上,美国乐见国民党连续执政和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但对于台湾被迫走向统一,存有疑虑,希望及时把握两岸和谈的具体进程.美方对台湾在“国防”、“外交”等领域予以多方面支持的目的,从短期看是同步强化美台关系,维护美国在台海地区的既有利益;从长期看则是增加台湾在两岸谈判中的筹码,谋取美国在台湾问题最终解决方案上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9.
两岸政治互动的象限管理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升两岸政治互动的稳定性和有效性,笔者参考"时间的四象限管理法则",对两岸共同面临的政治议题,依轻重缓急、优先次序进行原则性排列,并提出了政治议题与其它议题、政治议题内部议题之间的辩证关系。本文认为,两岸双方应该在现有政治共识基础上,将时间和精力重点放在"不紧急却很重要"的经济事务上;在政治互动四大议题之间,两岸可暂缓解决"权威关系"的分配议题,着力落实两岸"人民关系",累积共同管理两岸人民事务的经验与共识,为两岸政治争议的最终解决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