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灵魂”指明了中华民族的发展方向;“主题”明确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精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基础”浓缩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在民族凝聚问题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理论导向功能;理想凝聚功能;道德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社会在儒学讲求“无我”与“克己”的文化价值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以“礼”为核心的集体主义文化传统,限制了社会从所处的习俗与惯例阶段朝向法治阶段的演进,对我国历史制度的选择,以及法律制度的变迁,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植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非正式约束的变迁所产生的路径依赖的程度,将最终决定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村庄公共生活的历史变迁内在地折射着乡村社会人与人社会关联的性质与方式变迁。在传统历史记忆中,建国前夏村公共生活主要是受传统仪式影响,集体化时期则表征为国家控制下的公共生活。而改革后的集体化时期,夏村公共生活出现短暂传统复兴而后趋于衰落,表现在政治性公共生活的冷漠、家族性公共生活的兴与衰、基督宗教信仰生活的兴起和日常生活的交往“圈子化”与休闲“私性化”。本文分析了国家与市场两个主要的外在变量是如何影响夏村公共生活的历史变迁,以及变迁背后村落社会中人与人的社会关联性质与形式。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并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向杨善洲同志学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传统乡村管理思想的近代演变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对我国乡村管理思想近代变迁的研究较为不足。我国传统乡村社会管理思想的近代嬗变以明末为分水岭,历经“过渡伊始”、近代演变肇始、自治的兴起三个历史阶段,由一种“牧民”的思想体系演化为一种“自治”的思想体系,这既是传统乡里自治思想、经世思想、变通思想与现代乡村管理思想相互影响下的必然,又是中华民族厚德载物、刚健有为精神的展现,其思想内容对于当今新农村建设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诞生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经学,在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崇高的地位。它不仅形成了中华民族认识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而且塑造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核心价值观。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其核心价值仍然存在于人们的深层意识当中,指导着人们的行为,从而影响着当今中华民族的发展趋势,有着恒常不变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村民自治”的缘起、成型,认为“村民自治”制度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结合的产物。分析“行政化”产生的表现并认为国家政权与乡村社会自主性非均衡、强制性制度变迁压制诱致性制度变迁,是造成“行政化”倾向的原因。因此,需要完善国家政权,增大乡村社会自主性,使二者达到相对均衡,实现“国家——乡村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三十多年来,生产力标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逐步深入而不断变迁,从改革初期简单的“猫论”,到改革进程中的“三个有利于”,再到今天系统化的科学发展观,生产力标准在变迁中不断完善并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和价值选择、整合的循环往复中,形成了充分体现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文化价值体系,使个人与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有了明确的价值定位,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感召力,成为凝聚社会的根本力量,呈现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中国传统所形成的对塑造中华民族各民族共同理想和追求发挥重大作用的文化理念进行深入挖掘,并实现相应的现代价值转换,令其在中国悠长而剧烈的历史裂变后焕发新的时代活力。  相似文献   

10.
社会变革必然要付出代价 ,而其中最大的代价就是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破坏。在重建和完善新价值体系的过程中 ,必然伴随着对旧价值体系的否定和对新价值体系的重建。重建必须首先对传统的、外来的价值观进行评估与批判 ,然后才能继承、吸取并发扬光大 ,形成新的社会主流价值体系。本文拟就对如何“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进行探索 ,希望能找到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接合点 ;探索如何完善和加强中国特色的主流价值体系建设、强化民族共同价值观和加强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11.
社会文化心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影响是巨大的。社会文化心理从时代发展的要求看存在着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社会文化心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起着促进作用,消极的则发挥着阻碍作用。当下,消极的社会文化心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束缚与阻碍作用日益呈现,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这些消极的社会文化心理主要体现为:渴求“第一”的社会文化心理、推崇“智慧”的社会文化心理、固守陈规的社会文化心理以及崇尚完美的社会文化心理等。认真剖析和深刻认识这些社会文化心理的表征、内涵及产生根源对于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全球社会正经历着复杂的社会与文化变迁过程,跨文化传播研究应将“问题视域”指向不同文化之间的整体及其各部分之间相互关系与交往的变动现实,尤其是不同文化共同体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以及社会规范等方面的调适与变迁,通过与社会现实和文化实践同步的学术努力,逐步建立适应时代特征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3.
国民的价值取向是民族文化心理中最深层的内核,传统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五种乡土神祇“福”、“禄”、“寿”、“土”、“灶”所传递出来的规范信息,恰好可以作为国民价值取向的五种表征,并至今仍深刻地影响、规范着国民的思想行为。在分析和总结传统社会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既符合我国传统,又顺应时代潮流的现代意义的价值体系,谋求文化深层价值取向和基本精神的相对统一,这正是目前我国文化界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关键在增强其吸引力和凝聚力,要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我们应该:坚决消除意识形态建设中“左”的错误影响;充分吸纳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善于吸收西方政治文明中的优秀成果。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定义为: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文化体系。中华传统文化是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创新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国学、儒学、易学、孔子热是中华文化复兴的火花。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空前活跃,这些社会思潮纷繁缭乱、复杂多变并对我国社会和人民生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知行同一机制,必须走出传统的只重“言传”不重“身教”的说教模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增进心理认同和推进制度引导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民族凝聚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的根本源泉。马克思主义指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价值核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内容,是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根本价值。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对社会成员的素质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提高社会成员素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要求;关注社会成员意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前提;“转识成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路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两个务必”和“三个务必”一脉相承,都是对党的建设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冷静思考,是党应对风险考验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利器。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有其坚守的不变,即: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目标不变,追求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初心使命不变,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不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进取精神不变;也有因时代变迁、实践变化而“变”的一面,即:党的角色地位更重,面临的时代挑战更大,人民的要求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