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禅意盎然(读书随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永恒与妙语 佛教东来,漫延华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特大事件。固有的汉文化传统如何与它对待、交接,构成了数百年意识形态的首要课题,激起了各色缤纷的绚烂景色。从艺术到文学,从信仰到思想,或排拒,或吸收,或皈依,或变造,或引庄说佛,或儒佛相争……。除了政治经济上的利害论说外,其中心题目之一即在人生境界的追求上。可以说,它承续着庄、屈、玄这条线索而迈开了新步,特别是从美学史的角度看。  相似文献   

2.
一现代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或一个社会从比较落后的状态向先进的状态转变的过程,它是社会发展进程发生质的飞跃的过程。作为一股历史潮流,现代化是人们无法抗拒的,因而带有不可逆转的性质。“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并且显然是无可避免的一场社会变革”,“任何一个民族无论如何也不会再退回到其与现代化相遇之前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二、社会发展动态系统中的非平衡因素犯罪 (反社会行为) 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它并非只是私有制、剥削制度或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实际上,它是社会发展动态系统中多种非平衡因素的交互作用的产物,这是应当从“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观点中得出的新的认识。我国社会变革及相应增长的公共安全的问题,必然促使人们对一些问题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社会正步入一个有待破解的“传承怪圈”.贫与富,官与民,客观上说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但当下“二代”们的不同生存状态、不同社会境遇,折射着社会生态,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从而成为舆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5.
管理经纬     
“重中之重”是提升经济质量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最近发布研究报告指出,在21世纪前50年,中国经济现代化至少将面临经济质量、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竞争力三大瓶颈。其中,“重中之重”是提升经济质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战略创造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20多年的经济奇迹,同时掩盖了一些社会问题。从社会进步角度看,调整中国经济政策势在必行。课题组认为,未来50年,中国经济战略需要完成两次转变,一是从规模增长型向质量进步型的转变,时间大致为2005年至2020年,二是从质量进步型向创新福利型的转变,时间大致为2021年至2050年。质量进…  相似文献   

6.
经济全球化以来,人类活动对森林资源的过度扰动引发了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意识形态是人类对森林资源进行合理扰动的控制手段,其功能主要表现为“生态认知”和“生态自觉”。实现对森林资源的“积极扰动”,需要转变已有的意识形态:哲学观上从“人类中心”向“和谐共生”的意识形态转向、社会价值观上从“技术理性”向“生态理性”的意识形态转向、经济产出观上从“经济功能”向“生态服务”的意识形态转向、文化观上从“掠夺自然”向“敬畏自然”的意识形态转向。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表面上看社会转型是从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从封闭社会转向开放社会,从同质单一性社会转向异质多样性社会。但是最为重要的变迁是作为社会生活核心的文化的变迁,或者说是文化体现出来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的变迁。在文化变迁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空档,我们称之为“文化盲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的词语中,“现代化”出现的频率可以说是最高的。这个世界性的历史范畴是很值得人们倾心的。什么是现代化?人们通常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来解释它。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以现代工业、科学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使现代生产力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深刻变革的过程。狭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经济落后、不发达国家采取适合本国的道路和方式,通过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经验,带动广泛的社会变革,转变为先进工业国的发展过程。现代化作为一个综合的社…  相似文献   

9.
辩证看待社会发展中的“失范”现经所谓“失范”,是指失去社会规范的行为。从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看,无论是发生革命还是进行社会变革,都会出现明显的失范现象。在革命时期,革命者必须打破旧的社会规范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束缚;在社会变革时期,社会生活无论哪一方面的变革,都会引起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变化,从而导致人们的行为突破原有社会规范的约束。可见,社会失范现象有不同性质之分。积极的社会失范现象是指人们的行为脱离了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旧的社会规范的约束,而去遵从一套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的社会规范,这种社会失范…  相似文献   

10.
“规者,正圆之器;矩者,正方之器.”无规不成圆,无矩不成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耳熟能详、人人皆知的名言.我认为人们常说的“规矩”,是客观事物内在联系的外在表象,自然界的“规矩”就是自然规律,人类社会的“规矩”就是社会发展规律在人们心里的烙印或用文字的表述.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有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充分证明中华民族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智慧和把握能力,历史事实表明,中国人是守规矩的!  相似文献   

11.
公元前209年爆发的大泽乡反秦起义在我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现就这次起义谈几点粗浅看法。一、起义的主要原因先从当时的社会矛盾说起。(1)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这个矛盾是从“商鞅变法”开始的,以前土地国有,不存在地主阶级,因而也不存在这样的矛盾。《汉书·食货志》记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王制遂灭,僭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钷万,而贫者食糟糠。”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前216年又“令黔首自实田。”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土地私有制,从此开始了对土地的自由买卖,随之出现了兼并,结果形成土地的集中和贫富两极分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许多农民因失去土地,不得不去“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于是社会上出  相似文献   

12.
<正> 共和国历史上有段岁月叫作“四清”(后段改称“社教”),时在“文革”前的1963年至1965年间。由于“文革”的荒唐,过来人在回顾、反思历史时,往往淡漠了“四清”的实践与影响。从我的感受看,“文革”固然疯狂,但属于人们已普遍发昏,社会陷于非理性的闹剧,而“四清”则是在阶级斗争理论指导下,通过整个党政系统有组织进行的,参予者无不认真,甚至可以说是清醒的。所以,“四清”更能反映当时的思想认识水平以及体制的特点。我所在的内参部曾花了很多精力服务于这项“中心工作”。  相似文献   

13.
如今社会生活中,“打官司”是流行词。形形色色的诉讼案件层出不穷。法制社会,民以法为天,人们从学着打官司到学会打起了官司,应该说是一种进步,是件喜人的事,尤其是近年来“民告官”的诉讼案件日渐增多,站在法治的角度看,说明咱政府开明了,咱老百姓精明了。倘若换过一个角度来番“逆向思维”,关于“民告官”之类的诉讼案件日渐增多,是不是就“让人欢喜让人忧”了?  相似文献   

14.
二、社会发展动态系统中的非平衡因素犯罪(反社会行为)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它并非只是私有制、剥削制度或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实际上,它是社会发展动态系统中多种非平衡因素的交互作用的产物,这是应当从“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观点中得出的新的认识。我国社会变革及相应增长的公共安全的问题,必然促使人们对一些问题进行反思:(1)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灭,犯罪的最实质性的根源已经根除。虽然阶级斗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放管服”改革的政府职能转变放到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加以总结梳理。通过对我国以往的政府职能转变与“放管服”改革的政府职能转变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放管服”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的创新性表现为:政府职能价值取向的转变——由注重社会经济效率转向注重社会公平;政府职能转变动因的变化——由外生性转向内生性;政府职能转变重心的变化——由注重结构性转向注重效能性;政府职能转变对象的变化——由以管理者为中心转向以服务对象为中心;政府职能转变方式的变化——由注重权力的直接管理方式转向注重制度化、法制化、网络化的间接管理方式。“放管服”改革过程中政府职能转变具有内在性、主动性、伦理性、创新性的特征,标志着“放管服”改革是以往4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延续与创新,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同时表征着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对于中国而言并非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而是一个不断自我革命与自我完善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6.
论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洪 《思想战线》2002,28(1):43-45
从经济学角度看 ,环境是一种资源 ,对环境容量利用不足或者不利用 ,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是通过采取收费或差别税收等方式 ,促使当事人对环境的态度和行为转向更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青少年流行文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青年文化”的视角看,青少年流行文化是青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现代商业社会中出现的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从文化趣味的代际差异,特别是从文化生产和消费的角度看,“青少年流行文化”并不是“大众文化”,也不完全是“流行文化”。“青少年流行文化”同“主流文化”在某些方面有一致性,但更多地表现为价值观念的冲突与内在的紧张关系。从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现实状况来看,可以认为青少年流行文化是在青少年中存在的、具有青少年特殊性的流行文化现象。寻求个体意识,而非集体意识,是“青少年流行文化”和“主流文化”乃至“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的根本不同。  相似文献   

18.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如果我们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教育’。”同样,《当代教育心理学》一书也说到:“任何学习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或实际的有意义的背景里,它包括学习者原有经验、所处的社会文化系统……教学是一个依赖于先前知识和过去经验的累积过程。”这表明,人们在理解、认知之前,头脑里并不是一片空白,对理解认知的对象实际上往往已经有一些理解和认知了,人的理解、认知及其学习是从这些前理解、前认知开始的。…  相似文献   

19.
当前,应当对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出现的原因、功能、程度及其演化前景作出科学合理的基本判断,矫正人们有关中国现阶段社会矛盾存在的一些重要误判。这些误判分别是:从原因的角度看,中国现阶段社会矛盾大量出现这一现象本可避免;从功能的角度看,社会矛盾对中国发展有害无利,或弊大于利,主要是起着一种负面的作用;从严重性程度的角度看,如今中国的社会矛盾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从未来演化前景的角度看,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已经固化,其困局难以破解。这些误判如若不予以矫正,人们就无法有效地应对、化解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20.
孔子有句为后人广为传诵的名言叫做“吾日三省吾身”。窃以为,在当今无论做人还是从政,还日当“三忧”吾身。 说到“忧”,其实亘古以来就为名流贤哲所推崇。“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欧阳修的为人之道就是从“忧己”开始的。“穷不忘操,富不忘道”;“不诱于誉,不恐于诽”。古人孟郊和荀子面对穷与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