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贫穷的富翁     
我和两个儿子,单亲了十多年,日子苦的能拧出水来。但是,我们苦中作乐喜欢阅读,在阅读中我们忘记了很多的人生苦痛。小时候家穷,兄妹七人,我排行老五。由于父母是船民,常年在长江淮河里随着船队跑运输,一年难得回来一次。而所谓的家,只有我和哥哥两人——两间低矮的草屋,一个不大的院子,座落在古栈道濉河的岸边。门前是青阳小学,书声琅琅;  相似文献   

2.
敢与台风捉迷藏的“船老大”船员们都把船长美称为“船老大”。曾在远望二号船当了8“年船老大”的吴正松,现在是简仕龙的副手——海上测控部副主任并兼该部装备部部长。这也是一个经历过大风大浪考验,而且在风浪中展现出大智大勇的优秀指挥员。吴正松是江苏人,但看上去却像个北方大汉。他身材魁梧,一副摧不垮累不倒的样子,讲起话来也是生动风趣。大学毕业后,26岁的他来到了船上。刚开始和大海大洋打交道,一遇风浪他就晕船。一次正吃饭时,由于船在波浪中颠簸,他刚吃的一口面条不想吐出来,就咬着牙紧闭着嘴,结果从鼻孔里流出来两根面条……就…  相似文献   

3.
回望南湖     
嘉兴有个南湖,南湖很美,就像杭州有个西湖,把一个地方衬美了。 嘉兴的名字也很好,和南湖的名字并在一起,很让人想些什么。南湖里有只船,很多的人把它叫做红船,船其实并不红,红船是象征的叫法。这船很普通,在南湖里很多的船中看不出什么奇特。也正是如此,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才选择在了这条船上。于是有人将这条船形容成了革命的航船。  相似文献   

4.
1945年农历五月初十,“柳丸”27号船载着1666袋高粱和苞米从大连港2号码头开航,向日本驶去.“柳丸”27号是一条“国际船”.国际船是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日本鬼子抓中国劳工赶造的一种大木船.这种船,每条都能装上百吨,船上不安机器,有4张篷,靠风力和人工划着行驶.眼看就要垮台了的日本鬼子就是用这种国际船把从中国掠夺的粮食、煤、盐和其它矿产,强迫中国劳工运到自己国家.中国人一见这种船就来气,骂它是“贼船”.“柳丸”27号船上有10名中国劳工,押船的船长是一个叫长野的日本鬼子,船老大是长海县大耗岛渔民赵维臣.  相似文献   

5.
在东部战区海军某导弹快艇大队的营区里,有一尊"海上英雄"的石刻,舰艇官兵们每每经过这尊石刻时,总会想起"誓死保卫祖国"的入伍誓词和英雄前辈麦贤得. 1945年12月,麦贤得出生在广东饶平一个船民家庭.他的父亲曾遭日本海军烧船、毒打,伯父被恶霸活埋.新中国成立后,一家人终于结束了衣食无着、朝不保夕的贫苦生活.  相似文献   

6.
我读《当代党员》已经有20多年了。1981年的一天,我在一个党员朋友家里玩,偶尔看到了一本《重庆支部生活》杂志,我一读就被吸引了。从此,我每月都要到单位找这本杂志看。就是这本只有32开本的杂志,成为我的人生伴侣,使我从一个普通群众成长为一名党员,又从一名普通党员成长为党的基层干部。20多年来,我的每一个进步,都与这本杂志的指引、教育分不开。1989年,我在梁平县工作期间,一位编辑到县委宣传部约稿,我写了一篇题目为《赤诚送迎万家客》的通讯稿,刊登在1989年第3期《重庆支部生活》上,从此以后,我对这本杂志的感情就更深了。  相似文献   

7.
正"连家船民上岸"是全国精准扶贫的先进典型,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理论的重要实践。群像雕塑《疍民上岸》旨在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推动连家船民上岸、帮他们挖掉穷根、从而彻底改变其命运的惠民德政。疍民是连家船民的旧时称谓,历史上疍民生活在水上,没有户籍,不能上岸,不能接受教育,不能与他族通婚,总之疍民是封建社会和旧  相似文献   

8.
近日,四川省南充市地方海事局工作人员上班时间在海事船上打牌的图片被传上网:一艘标有中国海事字样的船,停泊在嘉陵江三桥附近,紧挨此船停泊的是川海巡129执法船,船上有5人,其中4人在打牌,另一人在观战。  相似文献   

9.
正"史上最偏心遗嘱"近日在台湾诞生。这份遗嘱中,"台湾船王"张荣发将自己价值500多亿元(新台币)的财产和家族企业全部留给二房之子,大房的子女们则连名字都未提及。张荣发1927年生于台湾宜兰苏澳,1968年创立了长荣海运,从一艘旧货船出发,历经17载奋斗,建立起全世界最大的集装箱船队,成为"世界集装箱航运之王"和"海上皇帝"。  相似文献   

10.
正不管天晴下雨、寒来暑往,河面上每天都可以看到一条船,船上有一根竹篙、一个网兜、两个箩筐,丈夫蹲在船尾掌舵,妻子站在船头一边瞭望一边打捞起河面上的垃圾,这是铜仁市碧江区环卫局河面打捞环卫工芦忠华夫妇的打捞船。十里锦江,清澈明净,花繁树茂,风景如画。不管天晴下雨、寒来暑往,河面上每天都可以看到一条船,船上有一根竹篙、一个网兜、两个箩筐,丈夫蹲在船尾掌舵,妻子站在船头一边瞭望一边打捞起河面上的垃圾,这就是铜仁市碧江区环卫局河面打捞环卫工芦忠华夫妇的打捞船。12年,4000多个日子,芦忠华夫妇用双手守护着悠悠锦江的万顷碧  相似文献   

11.
咸菜的记忆     
正一入冬季,我们几个家离学校比较远的老师就搭伙一起吃午饭。今天中午,同事小秋拿出了一盒自己家腌制的咸菜,一打开保鲜盒的盖子,一股熟悉的酸味冲鼻而来,只见粗细均匀的豆角被切成了一小段一小段,配以葱、姜、蒜、红椒爆炒过的酸豆角,颜色煞是好看,我感觉自己嘴里的唾液分泌加速,还没等同事们都到齐,我就忍不住舀了一勺放入口中,那脆脆的口感让我一下想到了母亲腌制的酸豆角。我家有四个孩子,爷爷、奶奶也和我们一起生活,全家八口人就只有父亲一个人是正式职工,母亲在当时的"五七班"挣工分,家庭生活  相似文献   

12.
生命之链     
有个老铁匠,他打的铁链比谁的都要牢固;可是他木讷不善言,卖出的铁链很少,所得的钱只够勉强糊口。人们都说他太老实,但他不管这些,仍旧一丝不苟地把铁链打得又结实又好。 有一次,老铁匠打好了一条巨链,装在一艘大海轮的甲板上做了主锚链。这条巨链放在船上很多年都没有机会派上用场。有天晚上,海上风暴骤起,风急浪高,随时都有可能把船冲到礁石上。船上其他的锚链都放下了,但是一点也不管用,那些铁链就像纸做的一样,根本受不住风  相似文献   

13.
正9岁时的寒假,我第一次跟外公乘坐川江木船。船停靠在云阳县城沙湾河坝,我们要去的外公家在县城上游30多里的地方。原本是头一天去的,因为是农历腊月十九,川江行船忌日,木船停航。外公说,船工不敢公开信奉封建迷信,借口船底有些漏水,要修船一天。平常每天天不亮,木船装着村民们顺流到县城赶场,返程则是逆水行驶,必须中午1点准时开船,一点儿不能耽误。这种短  相似文献   

14.
<正>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面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提问,邹忌的妻、妾与客均回答徐公不及邹忌。邹忌暮寝而思之,追根溯源:"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一幕与组织部门对干部进行监督的"难点"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组织部门对干部为人品行、工作成绩进行谈话时,有"爱护"干部的,不愿阻人前程;有畏惧干部的,怕被打击报复;有  相似文献   

15.
回家     
每当听到美国演奏家凯利金吹奏的那首萨克斯曲子《回家》,我就想回到那个边远小城安乡的老家。按老家的习惯,一进腊月,过年的气氛渐渐浓起来,在省城工作的老乡就要互通电话,第一句话就说回家过年吧,仿佛省城只是客居之地。游子们都渴望回家,但真正回家又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安乡地处洞庭湖区,是湖南最北边的县,从长沙到安乡过去只能坐轮船,一天一晚在船上单调地听着柴油机的轰鸣声,船上又挤又脏,到处堆的是扁担箩筐,连过道上都是席地而坐的人。后来长沙至安乡通了公路,回家过年可以乘汽车,大大节省了时间,大约4个小时从长沙到常德,从常德到安…  相似文献   

16.
俄底修斯是《荷马史诗》中的人物,他为了回到家乡,经受了许多诱惑。俄底修斯的船队必须经过一个神秘的岛屿,岛上住着三个海妖,她们有着婀娜的身材和迷人的歌喉。任何人听见她们的歌声,都会不由自主地向她们靠近,就会从心里厌恶自己的家乡,最终被她们勾引到沼泽里杀死。在船队快靠近这个岛屿时,俄底修斯立即用蜡团塞住水手们的耳朵,然后让他们把自己捆起来。当海妖们唱起美妙的歌声时,俄底修斯听得心醉神迷,他极力想挣脱绳子向她们跑去,但因为有言在先,无论他如何威胁、哀求、命令,水手们都不敢放开他,反而把他捆得更紧。最终…  相似文献   

17.
正我叫康登勤,出生于1935年2月,家在山东省金乡县化雨乡袁集村。1941年,我6岁的时候,家里生活十分困难,当时在我们山东老家有着闯关东的传统,当生活实在过不下去的时候,亲邻们往往一起携家带口去东北谋生,闯关东虽然也很艰苦,大多都是干苦力活,但毕竟能吃上饭。在此之前,我们村里就有人到东北谋生,并在哈尔滨落下了脚。我的父亲康于林就和本家的康登贵、康登云、康作财等人携  相似文献   

18.
1912年4月11日,"泰坦尼克号"从昆士敦起航,开始了横渡大西洋的首航。行驶到第四天,船上电讯室就收到一封前方海域有冰块的报警电报。这样的警报在两天之内共有7次,却没有引起重视,最终使得船与冰山相撞,1500多人与船同沉。  相似文献   

19.
在百舸争流的商海行船,怎样使船行得快,行得稳,全靠那挂满风帆的桅杆。在兵团棉麻公司,人们说:总经理崔生章就是那挂风帆,推动航船前进的桅杆——  相似文献   

20.
七月,我站在海边。我站在海边看远处的点点帆影,寻找那只神秘的南湖小船。就在一九二一年七月,一个并不引人注目的日子,一条并不显眼的小船上,酝酿着一个震惊世界、改写人类新纪元的宣言。那天,十三位黄皮肤的热血男儿,穿不同的服装,操迥异的方言,聚集在一起,把目光对准跨世纪的蓝图。十三双有力的手握在一起,叩响了向旧世界宣战的钟声。随着一声洪亮的呐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东方沉睡的雄狮开始了苏醒的渴望。七月,我站在海边,捡拾斑斓的贝壳,试图寻找党战斗的历程。从南湖小船上分别的战友,回到各自战斗的地方,办刊物搞演讲,放手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