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建国之初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共产党对制度建设进行了初步和有益的探索,但由于没能形成经常化和制度化,致使这几十年的探索历经曲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制度建设,他们认真反思"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从肃清封建遗毒出发对制度建设进行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强调制度改革的同时要进行创新,在执政党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上,坚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制度建设则贯穿其中.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健全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制度体系,着力提高制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权威性,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相似文献   

2.
张传能 《长白学刊》2010,(2):140-144
从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却没有自觉认识的时期。新时期则是中国共产党对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认识由不清醒不自觉转入比较清醒和自觉的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情认识的转变,是由于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汲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和走出国门受到了震撼。考察中共国情认识史,分析其转变原因,理论上对于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实践上对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问题的理论和观点,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实践不断深化的,其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这个形成过程,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吸取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刻,发展理念日趋完善和科学.  相似文献   

4.
<正>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已整七十年了。七十年来,党依据对中国社会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的逐步深入认识,不断揭示出中国向何处去的真谛,给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出发点和方向,从而引导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经过无数艰难曲折走向一系列的胜利。为了提高对国情认识的自觉性,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我们有必要用历史的眼光,从新的时代要求出发,循着党对国情认识的轨迹,作一番回顾与思号,以便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深化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5.
知识分子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向来认为,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便不能取得胜利。无产阶级革命成功后,随着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知识分子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因此,正确地制定和贯彻执行知识分子政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知识分子在革命中的作用。在民主革命时期,一方面大量吸收来自各阶级的知识分子参加革命,并教育、改造他们,另一方面又注意培养无产阶级自己的知识分子。那个时候,尽管有过张国焘的左倾关门主义和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的干扰,总的说来,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这对于争取中国革命  相似文献   

6.
建国以来军事法制建设历史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初创期(1949——1956) 建国后的头七年,军事法制建设获得了历史性的发展,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军法创制体制。在引进借鉴苏军法规的同时,有重点地创制了一批法规,有中国特色的军法体系已具雏形。这一时期在法的创制方面,正规性加强。军事法律和涉及军事建设的条款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制定(如1955年《兵役法》),法规和一般行政法规由中央军委和国务院联合或单独制定,军事规章由三总部和各大单位制定,军事行政规章则由三总部和各大单位与国务院各部联合或单独制定颁行。这样,就形成了既有纵向的层次分明、又有横向的分工合作的军法创制体  相似文献   

7.
《新东方》2017,(3)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然,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过程经历了曲折和弯路,但始终能回归到正确的发展道路上来,为我国的后继发展提供了经验与启示。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的创新与发展,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正确方向,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为我国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提供了认识的标杆。  相似文献   

8.
建国以来,为了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现代化,党中央制定了各个时期经济发展战略,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演变的历史轨迹,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原因,对于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回顾90年来中国共产党宗教政策的发展演变历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本文试将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历史考察:建党初期至"大跃进"前后是党的宗教政策初步探索时期;"大跃进"开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是党的宗教政策出现不同程度偏差的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是党的宗教政策实现拨乱反正和创新发展的时期。  相似文献   

10.
肖中云  朱锋华 《湖湘论坛》2011,24(2):38-41,50
我们党自执政以来,对党的执政观进行了积极探索,经历了从"为人民服务"、"人民本位"、"执政为民"和"科学发展观"的三次历史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建国以来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历程表明,中国农村现代化是一个极其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多种社会力量的共同作用才能实现。其中,农民的现代化是农村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合理的经济制度是农村现代化的经济基础;进步的社会制度是农村现代化的政治保证;走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道路是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车辚 《桂海论丛》2014,(2):82-86
一个政党的作风既是其在思想、工作、生活上所体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更是因其性质、宗旨的不同而体现出的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独特风格。作风建设是政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作风建设。我们党在作风方面表现出的问题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形态和样式,与党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方位密切相关,具有时代的局限,受客观条件的制约,解决作风问题的方法、措施、手段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3.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在四个历史发展阶段中,结合当时具体国情和中心任务,逐步深化了对共同富裕这一重大命题的思考,凝练出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思想体系。回顾百年辉煌党史,坚持共同富裕发展目标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逻辑、理论逻辑和文化逻辑。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演进启示我们,在新征程上必须发挥历史主动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发展、牢牢坚守人民情怀,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创造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4.
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国情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是我们从事各项工作的前提。第一,从我国的人口来看。据1990年底统计,我国人口已达11.4333亿人,约占全世界人口总数的22%。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是具有政治上优越性的。  相似文献   

15.
1945年七大通过的党章,是1928年六大之后中国共产党历经17年由弱变强、转败为胜、走向成熟的历史产物,注入了中国共产党最新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七大结束后,为了传达与落实七大路线,领会与掌握毛泽东思想,检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以及检查工作和思想作风,西北局组织掀起了学习七大党章的活动。在普遍、有序的党章学习过程中,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扬党内民主,发挥模范引领作用,成立专门干部业余学校培训,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等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徐阳 《传承》2010,(33):14-15
建国以来我党在对待劳资关系的方面经历了1949-1957年间劳资两利时期、1957-1978年间社会主义公有制劳动关系时期和1978年至今劳资关系迅猛变化发展时期。在分析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资关系的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得出我党劳资合作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18.
在政治文明和法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步的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提出了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这一历史命题。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与依宪执政逐渐为社会各界关注。中国共产党依宪执政是指中国共产党以宪法为基础,以宪政建设为目标,按照科学的思想、理论、制度、方法执掌国家政权,构建民主法治国家,保障和满足人民利益需求,它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判断和把握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产物。本文拟从历史的角度考察论述中国共产党依宪执政的基础、依宪执政的方法和表现,并对中国共产党如何进一步推进依宪执政,彰显其作用提出浅见。  相似文献   

19.
党内选举制度是党的组织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党内民主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考察党内选举制度演进的历史,总结党内选举制度建设的经验,对进一步完善党内选举制度、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发展党内民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概括地说,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制度的演进大体上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形成和确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曲折发展、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恢复发展和完善三大阶段。通过对党内选举制度的历史考察,可以深切体会到:党内选举制度是党内民主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的核心;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是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的基础;坚持实行差额选举是党内选举制度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社会成分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共产党重视在发展工人党员的同时,把其他阶级、阶层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毛泽东创造性地解决了大量吸收农民和其他阶级、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入党和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关系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队伍的成分结构发生新的变化。按照“三个代表”要求,不断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