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卡伊曼,第一次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对人的行为,尤其是对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和决策行为提出了崭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民意调查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方法,通过民意调查,可以得到一定规模的数据,可以对民众的政治心态作出比较准确的分析,可以对未来的政治行为如投票行为等作出预测。但是,民调研究方法也有局限性,尤其是在使用台湾民调数据进行相关问题研究的同时,还必须充分运用社会科学研究的其他方法,认清并克服其局限性以保证民意调查在两岸关系研究中的相对科学性。  相似文献   

3.
国外青少年破坏行为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国外有关青少年破坏行为的研究作简要回顾,着重对青少年破坏行为的分类、原因及相关影响因素作了较系统的阐述和总结。  相似文献   

4.
要处理好国际问题研究中学术性和政策性的关系,一条重要的途径是发现某些有助于政策制定的知识类型。欧内斯特·梅、亚历山大·乔治和白鲁恂三位学者分别在历史案例研究、中层理论,以及国别和地区研究等领域有突出的表现,这三种知识类型有助于缩小国际问题研究中学术和政策之间的距离,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循环。通过提供和运用这些类型的知识,学者可以对政策的制定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李亚琳 《法制博览》2023,(31):154-156
《刑法》中并没有对暴力行为的程度进行明确的规定,对某一具体暴力行为程度的认定在司法实践和刑法理论中均存在争议。本文将故意伤害罪中暴力行为程度作为研究对象,以200个故意伤害罪的审判实践为样本,借助实证分析方法,分析和研究故意伤害罪中暴力行为的程度。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统计包括暴力行为程度在内的具体变量与所处刑罚裁量结果之间的影响力。通过实证分析检验的结果,发现故意伤害罪中暴力行为的程度不应该“唯结果论”,伤害行为的结果并非考量暴力行为程度的唯一标准。暴力行为的程度除了需要考量伤害行为的结果,还取决于伤害行为的媒介、行为人的击打部位等其他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6.
约翰·鲁杰大量借鉴涂尔干的社会事实理论和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探讨了国际体系演变这一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传统问题。国际体系结构具有二元性,既制约行为体,又由行为体所创造和再造。包括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在内的新功利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国际体系结构对行为体的制约,忽视了行为体建构和重新建构国际体系的能动作用。鲁杰以从中世纪封建国家体系到现代领土国家体系演变的细致分析,阐述了自己的体系演变理论:国际体系中行为体交往密度的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改变了国际体系的单位分异原则,单位分异原则的变化导致国际体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我国近几年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进行了考察,从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实证研究、人文研究、国外的研究现状和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的趋势及研究的不足四个角度进行酵。目的是了解国内外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趋势,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8.
罗文孜 《工会博览》2011,(7):319-319
本文回顾了羊群行为研究的一些经典理论和研究方法。详述了羊群行为和羊群效应的定义,理性与非理性羊群行为的区别,理性羊群行为的三种主要研究途径,和国内外用于测度羊群效应的指标等。  相似文献   

9.
缺乏系统的和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犯罪学的发展。本文分析了中外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和横向差别,并从经济全球化对犯罪的影响入手,构想了研究路径、研究模式和研究手段的三层次犯罪学研究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0.
引言。在中国大陆,青少年的偏差行为几乎是普遍存在的、经常发生的、难以避免的社会现象。青少年中出现的偏差行为,犹如孩子学走路必然要摔跤一样,经过多次的跌倒、爬起,就学会走路了。青少年在其成长中,也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偏差行为。而行为偏差难免导致某种危害或危险后果,使人们接受教训。青少年通过认识和纠正偏差行为,就可以逐渐成为认可和遵守社会规范的公民。但行为偏差如果得不到纠正或者恶性发展,也会导致犯罪。研究和实践均表明,犯罪的青少年大都有一个从染有劣迹到行为偏差,到陷入犯罪的演变过程。因此,研究和探讨青少年的偏差行为,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即对采取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认识和矫正青少年的偏差行为,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化和健康成长,预防青少年犯罪,维护社会的安宁、秩序,都有现实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近几十年来,媒体暴力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Anderson及其同事先后提出一般情感攻击模型(GAAM)和一般攻击模型(GAM),并依据这两个模型进行了大量关于媒体暴力对攻击行为及相关变量影响的研究。本文综述了相关研究结果,并介绍了对攻击认知、攻击情绪、生理唤醒和攻击行为的测量方法,文末对以往研究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预测未来:美国青少年连续研究”项目(简称:预测未来)设立于1975年,是一项长期研究美国中学生、大学生和其他成年人吸毒状况、趋势和成因的重要课题,它由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ISR)负责,美国国家药物滥用研究所(NIDA)资助,著名社会科学家劳埃德·D·约翰斯顿(Lloyd D.Johnston)博士领导。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抽取1997-2007年十年间发表在《当代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研究》、《青年研究》和《青少年犯罪问题》四本杂志上的研究文献(共1646篇)为调查对象,从犯罪原因、预防矫正、研究方法、各类犯罪类型及特殊人群犯罪研究五个方面对文献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近十年来,即1997-2007年,有关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探讨主要从家庭和社会文化因素进行研究,从学校教育角度进行分析的文献很少。对青少年犯罪问题进行预防矫正主要从社会文化因素当中的社区矫正着手研究,占据了此类文献的绝大多数。对于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实证研究在中国还是很少,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法。在各种犯罪类型当中,有关性犯罪的专项研究最多,其次是校园暴力及毒品的研究也相对较多。农民工及其子女的犯罪问题也成为时下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乡村研究近年来受到海内外学者的青睐,本文基于对海外三大权威期刊的文献整理和分析发现:这一领域在海内外学术共同体的对话互动中逐步彰显出国际化和本土化特色;不同的学者群体以开阔的视野对乡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活等多个领域展开研究,实现了研究领域与视野的动态开放;研究路径和方法不断推陈出新,更注重田野调查与理论的结合。海外中国乡村研究在理论对话、观念更替、主题扩展及方法创新等诸多方面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管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龙  裴虎  何利 《工会博览》2009,(11):48-48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担负着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担,要搞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首先要清晰管理机制,在管理过程中要定位准公共音乐教育,从法制的角度引导学校相关行为。  相似文献   

16.
根据反社会行为纵向发展的持续性或稳定性,可将其划分为限于青少年期型和持续终生型两类。限于青少年期型反社会行为的发生具有普遍性,但这种普遍性并不代表严重性;在发展趋势上,这类行为较集中地开始于青春期,停止于成年前后,缺乏贯穿儿童期、青春期至成年期的持续性。研究表明,个体在青少年时期出现反社会行为是一种群体性社会现象,并不代表个人程度的越轨,限于青少年期型反社会行为并不是犯罪预防的重点。我们应正确认识这类行为的性质,以对之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7.
德国联邦刑事警察局和联邦刑事调查研究会,从1985年就开始致力于暴力犯罪行为的研究.研究计划命名为“暴力行为研究”.它包括5个子题研究计划,分别从不同侧面分析每一天在德国发生的暴力犯罪现象.主要是:1.研究分析与暴力刑事犯罪有关的文献;2.研究暴力刑事犯罪的趋势;3.联邦德国的公民和警察对暴力行为的估计;4.警察当局对主要暴力行为的调查;5.在特定暴力犯罪领域中研究罪犯和受害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还开展了关于暴力犯罪的其他研究.如:课题“对警察的暴力行为”、“新闻媒介描述的暴力行为”、“故意破坏文化和艺术的行为”、“性暴力行为”、“暴力犯罪受害者受害举报后的要求”等.  相似文献   

18.
犯罪事实状态的构成要素本身,就是刑事侦查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刑事案件构成原理,正是以时、空、人、事、物这五个要素为逻辑起点而阐发的,包括时间一维原理、空间制约原理、行为模式原理、因果关系原理和同一认定原理等五个方面。犯罪行为模式只包括那些实施犯罪所必要的行为方式,包括选择性行为和多余行为。对犯罪行为模式的研究在犯罪行为分析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犯罪行为模式的准确解读,依赖于归纳和演绎两个“二元对立”面的完美结合。犯罪行为模式解构方法在侦查过程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还有待于开展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学术研究的进程为背景,分析了《宏微之际:犯罪研究的视界》一书在犯罪研究方法论方面所提出的一系列新的论断和主张,同时结合我国犯罪研究的状况和我国当下社会的现实,阐述了其所主张的“变革”的方法论对我国犯罪问题研究的深入和对我国本土犯罪学理论的建构所作出的开拓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十八大以来“中国梦”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十八大后,习近平提出中国梦这个重大战略思想,之后他在国内外不同场合对这一战略思想又作了进一步阐发,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中国梦提出后,逐渐为社会普遍关注,并成为学界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当前的研究呈现如下特点:关于中国梦的研究文章呈"井喷式"涌现;关于中国梦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般出版;学术研讨交流十分活跃;主流学术期刊、国家社科规划办助推中国梦研究。就研究内容而言,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国梦的提出及演变过程;中国梦的内涵与特征;实现中国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及其对策。未来深入研究应关注对中国梦的整体性和阶段性研究,应加强中国梦的域外研究,深化中国梦的理论体系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