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7 毫秒
1.
也论诱惑侦查的规制--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诱惑”这一刑事法律并未规定的侦查手段在刑事案件的侦查中被广泛应用 ,其对刑事诉讼最终价值目标的实现 ,有着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面临刑事诉讼法的再次修改 ,如果不从立法上对诱惑的条件、范围、对象等予以明确规定、对诱惑的方式进行有效的规制 ,侦查机关的这一侦查行为 ,必将演变为“引诱者”与“被引诱者”的共同犯罪行为。本文从诱惑的表现形式入手 ,结合司法实践及国外有关情况 ,对诱惑侦查的有效规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并提出了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2.
贿赂犯罪侦查的特殊性使得诱惑侦查成为现实的必然选择。诱惑侦查在我国之所以存在适用的障碍,根本原因是人们忽视了其作为一种侦查谋略的价值,诱惑侦查具有的弊端只不过是侦查谋略本身所带有的风险;但如要让这种谋略充分发挥作用还应从法律性的角度对其进行实体和程序两方面的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3.
诱惑侦查是一种由法律机关实施诱惑而诱使侦查对象实施犯罪并将其抓获的特殊侦查手段。如果对诱惑侦查不加以规制 ,往往会出现滥用诱惑侦查而侵犯公民权利或执法人员倚仗国家权利参与犯罪等违法犯罪现象 ,影响刑事诉讼的合法公正。本文通过对我国运用诱惑侦查手段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 ,借鉴美国等一些运用诱惑侦查较早的国家关于诱惑侦查的法理和规定 ,提出了从法律制度上规制我国诱惑侦查的措施 :一是建立完整的证据排除规则 ;二是规制诱惑侦查的启动程序 ;三是规制诱惑侦查的执行程序 ;四是强化诱惑侦查的过程性控制  相似文献   

4.
诱惑侦查作为一种侦查手段 ,为世界多数国家所采纳 ,我国司法实践中对此也有运用。然而 ,诱惑侦查具有双重性 ,在打击控制犯罪、保护公民权利的同时 ,也会侵犯公民权利。基于此 ,探析诱惑侦查中公民权利的保护 ,指出我国应将诱惑侦查纳入立法议程 ,同时也应对其运用进行法律规制 ,以保护更多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5.
诱惑侦查是刑事诉讼中的一种特殊侦查手段。它可以分为“机会提供型”诱惑侦查与“犯意诱发型”诱惑侦查两种类型。本文通过对诱惑侦查的合法性及其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从法律制度上对其加以规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诱惑侦查是侦破高隐蔽型犯罪不可或缺的方法。然而,这种侦查方法具有两面性,使用不当就有可能陷无辜之人于罪。我国在借鉴英美法系“警察圈套”抗辩的经验时,关于诱惑侦查规制,应对“犯意诱发型”和“机会提供型”进行区分。法律应严禁犯意引诱,并支持以“警察圈套”为由进行无罪辩护;合理规制机会提供型引诱,限定其只能适用于隐蔽性较强的无被害人的严重犯罪案件,以及有证据证明有重大犯罪嫌疑的人;并应坚持最后手段原则,遵循内外两级审批、控制程序。  相似文献   

7.
明确诱惑侦查与教唆犯罪的关系在规制诱惑侦查的制度设计中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从国内外有关诱惑侦查与教唆犯罪关系分析 ,诱惑侦查在受到有效控制下 ,可得到法律上的认可。  相似文献   

8.
诱惑侦查在实践中是一种极有成效的犯罪侦查手段,我们应通过法律规制赋予其一定的合法性。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明确适用诱惑侦查的前提条件、案件范围;确定采用诱惑侦查手段的主体;建立诱惑侦查的审批程序;对诱惑侦查主体的行为予以法律限制;赋予被诱惑者“陷阱抗辨”权力;明确诱惑侦查使用不当的法律后果。  相似文献   

9.
诱惑侦查是来源于刑事诉讼中的概念。诱惑侦查通常分为“机会提供型”诱惑侦查和“犯罪诱发型”诱惑侦查两种类型。“机会提供型”诱惑侦查基本上是合法的,“犯罪诱发型”诱惑侦查因可能引起诸多违法的后果,所以是非法的。对诱惑侦查应规定其适用条件。在民事诉讼中不应提倡陷阱取证。  相似文献   

10.
诱惑侦查作为一种侦查策略容易被滥用,对于其立法性也有争论。故此,应从立法上、司法上和监督机制上对诱惑侦查进行规制。以对社会和公民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1.
有人的地方就有人性.根据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及现代人性之困,应从社会常德建设、监督和制约机制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保护生存环境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和探索人性重建.  相似文献   

12.
许多学者一般从“人性”、“人的本质”上来理解“人”,但是,他们却认为“人性”、“人的本质”是同一个概念,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另外,道德与人性、道德与人的本质的关系也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3.
执法人性化有其丰富的人性内涵,它既是人与法的和谐统一,也是法治追求长远社会效益为价值取向的有效手段,在执法人性化活动中,还须正确认识几个关系。要实现公安派出所的执法人性化,须从立法的人性化、执法人性化的意识、行为规范、执法监督以及执法文化的塑造等方面进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执法文明。  相似文献   

14.
网络对青年人性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网络对青年人性发展的影响不可低估。网络以其特有的方式使青年人性得以展现 ,但也给青年人性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因此 ,需要不断调整网络与青年人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为青年人性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5.
西方法治的创设基点是:人性本恶,法治也就因人性恶而产生;性恶论是西方法治主义的根基,是西方法治思想的逻辑起点,同时也是分权制衡制度设计的基石。西方法律制度的构建是在人性恶的基本假设中推导而出的;西方法治发展和制度文明从此展开。  相似文献   

16.
坚持人性化执法,是和谐社会执法工作的重要原则,是人性化执法与严格执法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公安民警坚持人性化执法,必须防止两个误区:一是以"人性化"为借口,损害法律尊严;二是以"执法"为借口,侵害公民权利.为此,必须通过完善法律制度、提高民警的执法水平、完善监督机制等途径促进民警人性化执法.  相似文献   

17.
法律的人性关怀与刑罚轻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就是人类基于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所产生的内在需要。人性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这与资产阶级倡导的唯心主义私欲观、利己主义是不同的。实现人性的手段可以做价值判断,人性本身却没有善恶之分;人性不能得到满足是犯罪产生的终极原因,我们的制度设计应该尽量满足人性而不是压制人性;人性满足得越充分,发生犯罪的可能性就越小,同时人们对刑罚的敏感度也越高;那些具有普世价值的诸如民主、自由、平等方面的人性需求,在当今我国还需进一步满足,以便为刑罚轻缓化创造良好的氛围。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既为加强公民教育指明了方向,也界定了公民教育的内涵。大学生公民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一环。大学生公民教育的价值寓于人性、市场经济、人民主权、法治国家以及社会自治的必然要求中。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内容包括公民道德的养成与公民价值观的塑造、公民知识的传播与公民参与技能的训练这两大方面。当前,应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蓝本践行大学生公民教育,造就现代公民。  相似文献   

19.
“共同人性”与“差等人性”是人性问题上纠缠不清、争论不休的古老话题。历史上,“共同人性”曾经遭到“性三品”论和“阶级人性”论的冲击和批判,当下又遭到非本质主义哲学的解构,似乎振振有词,理直气壮,其实矛盾百出,遗患甚多。重新盘点、比较、甄别和反思中外思想史上关于“共同人性”与“差等人性”论述的得失,清除差等人性论,肯定共同人性论,不仅在当下具有极大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拨乱反正意义,而且对于自觉认识和把握普遍人性,顺应人性制定政策方针、实现国泰民安,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执法理念的公诉观,应顺应国家意志的阶段性重心要求.以社会发展的眼光,挖掘公诉观的应然状态,极具理论和现实意义.公诉观的内在品质体现在一系列基本理念中,包括:宽和、理性、人性.宽和的司法心境是实现公诉理性和人文关怀的前提和基础.公诉的理性精神深刻影响和决定着公诉的过程和公诉的质量,是公诉的逻辑起点.人性、人道则是公诉观的内在禀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