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死刑,是现行刑罚中最为严厉的刑罚手段,它不仅严厉惩处了实施犯罪行为的犯罪分子,也在社会上起到了极大的威慑作用。但同时死刑也剥夺了公民最为宝贵的生命权,使人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死刑一旦被执行便不可避免的侵犯了被执行者的人权,我国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却也力争在最大程度上保障罪犯的人权。  相似文献   

2.
周道鸾 《法学杂志》2012,33(10):29-34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重要原则。生命权是公民的基本人权。《刑法修正案(八)》首次取消13个非暴力性经济犯罪的死刑,彰显了生命至上的价值,充分体现了严格控制和慎用死刑的刑事政策和《宪法》规定的人权保障原则,标志着《刑法》修正向取消死刑罪名的方向发展。应当在刑事法治领域继续大力贯彻人权保障原则,从立法上进一步减少死刑的适用,从司法上严格控制死刑的适用。  相似文献   

3.
沈慧 《法制与社会》2011,(24):131-132
罪犯人权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在服刑改造期问所应享有的,未被法律剥夺的各种基本权利,包括罪犯的公民权利,罪犯的政治权利,罪犯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等等。罪犯的人权保障对于衡量国家的文明程度,人权水平、法治程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目前我国的罪犯人权保障在司法实践上存在很多缺陷,分析其根源在于我国的罪犯人权保障在立法规定、体制设置、监管机制等方面存在不足,提出我国要完善罪犯人权保障机制,应从思想意识、立法细化、体制改革,强化监督等角度完善罪犯人权保障机制,以求让罪犯的人权得到切实有效的维护。  相似文献   

4.
死刑与人权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着一个国家对生命权的尊重程度和社会文明程度.近些年来,死刑问题已成为我国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际工作上的一个热点问题.无论是主存派还是主废派当前能达成的共识是,我国现阶段仍不能废除死刑,只能是逐步减少死刑.因此,就如何在保留死刑的前提下,保障死刑适用上的人权问题进行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5.
罪犯人权保障的实际状况及改进人权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罪犯人权问题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西方敌对势力借此对我国推行西化战略的一个重要武器,我们不能回避罪犯的人权问题,应该向国际社会发出一个我国重视监狱人权保障的强烈信号。我国监狱通过各种方式和机制保障罪犯人权实现,然而罪犯的人权保障,法律还应对执法者的公权和罪犯私权有明显的界定;法律既要保障罪犯的权利又要规定罪犯的义务;在执法中既要讲理性又要讲人道;在执法机制中要平衡刑罚执行权和检察监督权;在监狱工作整体上处理好改造创新与法律制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陈景锋 《法制与社会》2011,(30):176-177
在中国的刑罚历史上最悠久、最残酷的刑罚方法是死刑。死刑是我国当代刑法所规定的一个重要刑种,也是现代刑法理论研究和国际刑法所关注的一个热点和焦点问题。死刑存废之争是个历久弥新的问题。对死刑存废两派的观点筒要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两派争论所植根的价值取向与前提基础并不相同。当今我国死刑政策之制定必须以国情为基础,对于改善我国死刑政策的现状,不是单纯地提倡保留或者废除死刑,而是重点关注死刑政策的改革发展之趋势。  相似文献   

7.
何承斌 《现代法学》2004,26(4):80-82
反思我国死刑执行程序的立法现状和实践运作,不能不说在一些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甚至不尽人道的地方。因此,重构、完善我国的死刑执行程序,使之更加理性、文明和规范,不仅是人权保障价值的必然要求,也是实践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8.
周道鸞 《中国法律》2012,(6):18-22,75,80
人权保障与死刑限制是当下刑事法学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这个问题的研究不仅涉及刑事基本法律,而且涉及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不仅涉及国内刑事法,而且涉及国际刑事法。死刑核准权的收回拉开了死刑制度改革的序幕。死刑制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贯彻宪法规定的人权保障原则,进一步限制和减少死刑的适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死刑复核权的归位,人权保障成为了我国死刑复核制度的价值诉求。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于死刑复核程序的运行,而现有的程序法律规范明显存有一些制度缺陷,因此,完善我国的死刑复核程序制度就成为实现这一价值目标的关键。本文从审理方式、辩护权保障、检察机关的监督这几方面对此问题做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马骜 《法制与社会》2015,(8):280-281
罪犯的人权问题一直是社会和民众关心关注的问题,而罪犯人权的落实情况和法律保障情况更是法律界关注的热点.作为罪犯他们该享有哪些人权,这些人权是否得到落实,当前我国罪犯人权的现状怎么样,以及如何完善罪犯人权.本文分析了当前罪犯人权的现状和造成当前现状的原因,并对未来如何更好的保障罪犯的人权提出一些建议,弥补一些罪犯人权方面的缺陷,希望我国的监狱制度在罪犯人权方面有更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监狱人权保障工作是监狱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反映一个国家人权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一贯重视监狱人权保障,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监狱人权保障工作随着监狱工作的改革创新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坚持在立法和制度层面上保障监狱人权,在执法过程中重视罪犯权利保障,在教育改造中完善罪犯人权保障,并强化监狱人权保障的监督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2.
当前,人权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主题;而生命权是人权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内容之一,死刑的存在似乎与人权保障的关系是不可调和的。其实不然,本文认为主张废止死刑或保留死刑都是站在人权保障的立场上加以考虑,都是以保护公民的基本人权为内容。  相似文献   

13.
推进监狱改革发展依法保障罪犯人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监狱罪犯人权保障是国家人权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罪犯人权保障状况是一个国家人权状况好坏的重要标志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权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作为人权保障特殊领域的监狱罪犯人权保障工作也有了显著进步,为我国人权领域的国际斗争作出了积极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相似文献   

14.
死刑是凭借从肉体上消灭犯罪分子的手段来惩罚犯罪、保护社会安全的刑罚手段。近年来,国际上废除死刑的运动风起云涌,许多国家在立法中废除了死刑或在司法实践中不执行死刑。考虑到人权保障的迫切,我国应在废除死刑的政策导向下,理性地选择"慢性死亡法",以正当程序为实践先行,从而顺应国际死刑制度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正> 生命权是人权的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因此,讨论人权不能不涉及以剥夺生命权为内容的死刑问题.某些国际人权组织甚至以死刑的存与废作为衡量一个国家人权状态的尺度.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如何认识死刑存废与人权保障的关系,是一个十分尖锐而又不容回避的问题. 一在西方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废除死刑观点的是意大利著名刑法学家切撤雷·贝卡利亚.他根据社会契约论,论证了死刑的非正义性和不必要性.贝卡利亚认为,人们最初在订立社会契约的时候,只交给公共当局一份尽量少的自由,这里当然不包含处置自己生命的生  相似文献   

16.
鹿文卿 《法制与社会》2011,(23):268-268
我国目前对死刑政策的完整内容,是在保留死刑的基础上慎用死刑。尽管我国立法与司法实践中曾一度背离上述死刑政策,但是我国刑法理论和实务界却始终认为,"少杀、慎杀"依然是我国现行的死刑政策。  相似文献   

17.
黄晓亮 《法学论坛》2016,(1):93-101
站在宪法的立场上考察死刑妥当性问题,对于死刑的存废具有终极的社会意义.世界上主要存在着4种死刑合宪性解释的路径,但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人权具有普世价值,在生命权的保护上不应该存在任何例外,以人权作为死刑合宪性解释的立场对于形成一种尊重生命和人格的文化,引领公众对死刑树立起理性的认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废止死刑本身并不是目的,其真正目的在于增加所有国民的人权.政府应以此作为设定政策和措施的出发点,重新审视死刑在控制犯罪中的意义.从削减和废止死刑、保障人权的角度考虑社会的防卫才是合适的社会演进之方向.  相似文献   

18.
龙渊 《法制与社会》2011,(10):269-270
《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充分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以及人权保障的基本理念,此次减少13个死刑罪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这只是阶段的目标。刑法结构调整的最终目标是在加重生刑的前提下废除死刑。  相似文献   

19.
在人权问题不断地被重视的今天,死刑的存废问题备受关注,尽管双方早已穷尽理由,死刑存废问题在刑法学界却一直是没有答案的争论。本文指出剖析死刑在当代中国的命运,我们应看到中国死刑在应然性上应当废除在实然性上应该保留在现实中应当慎用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死刑的存废在我国乃至世界上仍然有很大的争议,本文通过对死刑废除正当性的分析,如死刑的起源、人权、功利方面的考虑来澄清一部分问题,以冀对问题的讨论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