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的阶级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阶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人们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马克思关于阶级形成、阶级划分、阶级结构、阶级斗争、阶级消亡、阶级分析等方面的理论都具有确定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使用"中间阶级"这一概念时,主要是用来描述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处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基本阶级之间的所有社会阶级,即把中间阶级等同于小资产阶级.对于中间阶级的发展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导意见是它作为一个阶级将整体消亡,被无产阶级所取代.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谈到过不同于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类似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产阶级"的社会成员,但认为他们最终还是会进入到无产阶级的队伍里来.以上两个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争议.马克思的中间阶级理论带有时代的烙印和特征.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事实,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吸取阶层分析法的合理内核,赋予其中间阶级理论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3.
在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当代西方城市中间阶级中的非剥削性中间阶级日益无产阶级化、贫困化,剥削性中间阶级则日益依附于大资本。社会日益两极分化、矛盾迭出,证实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阶级的断言。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提出了对阶级社会极具批评精神和否定意识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它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社会公正是以共同富裕超越阶级分化,无产阶级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创造者,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阶级的逐步消亡是同一过程。在资本走向全球化的今天,阶级与剥削问题依然存在且不容忽视。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价值精神,对于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现象与发展趋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资本主义历史新阶段,反传统理论的后马克思主义运用后分析哲学、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手法来解构马克思的阶级概念,否认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摒弃了传统的革命主体,瓦解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后马克思主义从"阶级的退却",是对资本主义现实的妥协,陷入了经验主义的误区,对经典马克思主义阶级观构成了多元主义的挑战和背离。我们要审视全球资本主义的演变,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增强工人和劳动群众的全球阶级意识。  相似文献   

6.
苏亚辉 《党政论坛》2011,(13):36-38
一、马克思市民社会的理论本质市民社会这一概念的使用并非马克思独创,早在马克思以前就有很多政治家和思想家使用。马克思批判继承了这一概念并赋予其新的内涵。这一概念的发生和发展可以从以下两个阶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刘保国 《理论导刊》2003,9(10):38-40
知识分子是人类社会阶级分化的第一个直接产物,其产生和阶级的产生是同一原因,其形成和阶级的形成也是同一过程。知识分子的基本状况受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脑体分工的程度制约,它经历了一个从农业经济时代的远离物质生产领域到工业经济时代的进入物质生产领域再到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物质生产领域的过程。知识分子是知识经济社会的第一阶级,是与阶级社会共始终的阶级。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和具体道路的辩证关系,并对未来社会进行了原则性的构想。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和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及其运行,具有高度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结构理论伴随资本主义社会和阶级状况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演变和发展阶段。自欧洲革命失败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一直执着于对工人阶级的解释研究和对西方革命道路的思考。二战后,其关注的焦点是西方白领工人的崛起及其定位分析和新中间阶级的形成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其关注的核心是新技术革命后传统工人阶级的衰落,并以新中间阶层为中心形成了去阶级化的多元社会结构理论。其中,后马克思主义去阶级化的政治哲学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一大背离。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6,(7)
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是其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深刻影响了马克思其他思想的形成。马克思认为社会结构是由各种关系组成的,并通过人与社会的互动,从整体上把握社会的构成。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体现了客观性与人本性、动态性与稳定性、层次性与整体性、继承性与重构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刘小威 《学理论》2013,(19):31-32
马克思创立的东方社会理论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根据无数先人积累的思想资料为出发点的。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其晚年研究东方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指出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经济上贫穷落后的国家不仅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大更强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2.
一、马克思市民社会的理论本质市民社会这一概念的使用并非马克思独创,早在马克思以前就有很多政治家和思想家使用。马克思批判继承了这一概念并赋予其新的内涵。这一概念的发生和发展可以从以下两个阶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7,(5)
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结合国内国际发展的实际和时代发展的新特征,从时代的变化、对立和革命的关系以及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等方面,通过具体分析马克思在阶级理论方面的新贡献,对马克思关于阶级的理论进行了再思考,进一步从事实上体现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对马克思进行空间化的再解释以及历史唯物主义对晚期资本主义批判,乃是持续推动社会理论空间化的最核心动力.以城市一地理—空间为突破口的激进社会理论爆炸式繁衍,不仅在诸多方面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元理论和拓展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而且同时形成了许多试图替代它的挑战性的新思潮,特别是以差异、多元、性别等价值重塑本体论的倾向,给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5.
熊晓兰  王禾传 《学理论》2011,(21):50-51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对历史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严肃探索和科学论断。它从客观历史整体的高度深入考察并论证了人类社会在生产力推动下由分散向整体的发展趋势。指出这种趋势就是从民族性和地方性的历史向普遍性和世界性的历史的发展和转变,世界历史的未来就是共产主义,人类本身则同时从地域性的封闭条件下的个人向世界历史性的自由发展的个人转变。它是我们认识全球化和当代社会发展进程的一把钥匙,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由经济关系决定的阶级划分不纯粹是经济范畴,经济标准和政治因素的结合能更好地作出解释,文化对人们阶级身份的认同具有影响。西方国家阶级结构的多层化,表明现代科技进步为工人阶级主体性的展开创造了客观条件,新中间阶级作为当代意义上的工人阶级将是社会发展和历史变革的重要力量。资本主义阶级关系的调和、阶级矛盾的缓和并不意味着阶级的消亡和历史的终结,只要资本主义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就没有过时并仍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揭示了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及其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在对近代市民社会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市民社会的最终归宿,其对我国当前"四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我们分析社会历史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法论。运用这一理论指导和谐社会的构建,就必须坚持人的主体性,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就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建设全面的和谐社会;必须树立生态文明观,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6,(12)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社会主要有三个构成部分,即前提性构成、基础性构成和上层性构成,是物质基础、决定力量、有序保障和智力支持的统一。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内蕴含丰富的和谐思想,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指明了一条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即坚持科学发展,诉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公民社会,致力人与社会的和谐;重建精神世界,实现自我身心和谐。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继承前人探索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社会有机体理论。马克思的有机体理论与其唯物史观是一脉相承的,其最根本特征在于其理论是建立在实践观基础之上的。这种有机体理论把社会看成由诸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的有机体,突出了整体性、动态性等特征,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