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苍溪县人民法院始终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审判工作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充分发挥调解功能,大力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有效实现了司法调解与人民调解的良性互动。今年以来,该院案件调撤率保持在66%以上,位居全市法院前列,案件整体呈现出结案率高、调解率高、信访率低的“两高一低”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2.
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有效预防、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在全社会建立健全"大调解"工作制度很有必要且势在必行"。大调解"工作制度的健全和实施,应当以化解社会矛盾为目标、以创新调解机制为动力、以健全调解机制为保障。针对新时期社会矛盾纠纷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开展以基层调解为重点,职能部门履职尽责,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调解体系,及时发现控制调解各类矛盾纠纷,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相似文献   

3.
王天航 《学习月刊》2010,(20):117-118
房县法院充分发挥能动司法作用,以凋解为主要手段,能动司法,和谐司法,依法开展民商事审判活动,积极参与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着力构建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人民调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工作格局.为促进和谐房县、平安房县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四川着力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协调统一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切实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以"大调解"保和谐、促发展,有力维护了全省社会稳定,为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  相似文献   

5.
解决一个障碍。即解决认识问题,要充分认识人民调解在新时期的新功能、新优势,充分认识人民调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大作用,走出“人民调解已过时”、“人民调解可以用诉讼来替代”等认识误区,高度重视人民调解工作。只有解决了认识问题,才能转化为强化人民调解的实际行动。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新形势下农村人民调解工作,既可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环境,同时,  相似文献   

6.
人民调解是诉讼程序之外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被称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加强人民调解工作,是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推动转型跨越发展,必须重视企业综合治理维稳工作。当前,推进这项工作,要构建“大防控”体系,提升治安防控联动化有效性;构建“大情报”体系,提升舆情汇集信息化水平;构建“大调解”体系,增强矛盾排查网络化效果;构建“大快反”体系,致力于应急处置高效化全面升级;构建“大接访”体系,促成诉求表达畅通化稳步实施;构建“大评估”体系,实现风险防范科学化持续巩固。  相似文献   

8.
人民调解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我国现行人民调解工作在化解民间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群众自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条件下,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要求更高了,人民调解工作应当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工作范围、工作原则、组织建设和制度保障等方面增加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江存又 《福建理论学习》2014,(9):F0004-F0004
寿宁县人民检察院以“案结事了人和”为工作目标,主动融入全县社会矛盾大调解体系,推行检察工作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的“1+3”检调对接工作机制,积极化解社会矛盾。一、立足出发点。出台《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实施办法》和《检调对接工作机制》,共评估案件459件。其中一般风险35件,较大风险15件,重大风险4起,其启动检调对接机制64件75人.成功化解54件63人。  相似文献   

10.
作为成都中心城区,多年来,武侯区紧紧抓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问题,建立起以网格化管理为核心、构建“大调解”体系为基础、流动人口“台账制”服务管理为抓手、完善基层综合配套服务为保障的基层社会管理“武侯模式”。自实施社会管理创新以来,武侯区行政成本大幅下降,管理效能大幅提高服务质量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1.
《党课》2012,(15):8-8
要切实发挥人民调解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认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工作,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专项活动,努力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健全完善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加强专业化、社会化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努力化解医疗纠纷、交通事故等方面的矛盾纠纷;要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依法及时、就地进行调解,不断提高调解质量和调解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彭州市在面临涉灾矛盾纠纷大量涌现,社会管理问题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时,把挑战作为机遇,大胆探索实践创新“131N”基层村级治理机制,充分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资源,上下联动、多部门配合,克服困难,在灾区率先全面健全了大调解的工作体系,有效地把大量涉灾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在萌芽状态  相似文献   

13.
处理好群众信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件重要工作,是稳定社会基础的重头戏,纾解信访扣结、构建基层和谐刻不容缓。2006年义乌市信访工作呈现“三下降、一好转”的良好局面,即信访总量下降,进京赴省批次下降,非正常访与接待集体信访批次和总量下降,信访秩序明显好转。义乌市整合社会力量,构建“信访大调解”机制,从实践的角度回应了理论的提问。  相似文献   

14.
《共产党人》2007,(6):F0004-F0004
银川市司法行政工作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化解社会矛盾为主线,改革创新,务求实效,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司法考试、  相似文献   

15.
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深化平安建设,是省委、省政府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两个加快”的重大部署,是筑牢维稳工作防线,夯实党执政根基的重大举措,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  相似文献   

16.
李振国 《共产党人》2012,(Z1):11-14
正当前,宁夏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是社会矛盾凸显的时期,也是人民调解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步伐,整合各类调解资源和手段,着力构建矛盾纠纷大调解长效工作机制,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第一道防线",不仅势在必行,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民调解是我国重要的纠纷解决方式,近年来因民间纠纷呈现新特点以及自身局限而不能充分发挥解纷作用,其功能有下降趋势。要顺应法治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要求,必须积极探索人民调解工作的专业化、社会化建设,以适应后诉讼时代形势变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其深厚的理论背景和客观的现实依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全面把握其科学内涵,明确其主要任务,尊重其实践原则。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为指导,努力构建和谐内蒙古,应以促进“社会和谐”为基础,“体制和谐”为关键,“利益和谐”为核心,“人际和谐”为重点,“天人和谐”为目标。  相似文献   

19.
农村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一种非诉解决民事纠纷的方式,加强对农村人民调解制度的研究,对于促进农村法律服务制度的完善和农村法律服务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推进农村法制化建设、新农村建设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农村人民调解产生的历史渊源、我国农村人民调解的现状、民间调解制度比较分析、农村人民调解制度的改革和完善等问题,以期同行批评与指正。  相似文献   

20.
“5·12”大地震后,北川因灾涉灾社会矛盾剧增,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凸显,部分受灾群众思想波动大,使全县的社会管理形势更加复杂。为此,北川县委、政府在“依法治理乡村”工作体系的基础上,构建起了崭新的具有北川特色的“大调解”工作体系有效防范和处理了灾区各类矛盾,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便捷的法律服务,巩固了基层政权,维护了社会稳定,实现了和谐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