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随着香港回归祖国的日子日益临近,全世界都在关注着1997年7月1日这一伟大历史时刻的到来。香港回归,是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的第一个成功的范例;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盛事,举世瞩目的一件大事;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里程碑;也是香港与内地携手合作、共创繁荣的一次新机遇。作为地处“三沿”、邻近香港、又是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的广西,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及时抓住香港回归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加快借港兴佳的步伐,为实现我区跨世纪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一)香港位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航道要冲,处于世界时区中心。…  相似文献   

2.
成立非洲联盟是非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这对非洲局势和经济发展均有重大意义。首先,它是非洲自强的产物,是非洲复兴的必由之路。与此同时,非洲复兴的外部环境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如何进一步落实,更是迫切的使命。  相似文献   

3.
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的前景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何剑一、东北亚区域国际经济合作的前景东北亚区域国际经济合作问题探索的兴起和实践的发展,是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史和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正因为如此,人们对这一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兴趣。对东北亚区域国际经济...  相似文献   

4.
香港回归后,并没有出现西方学者曾预言的“香港之死”,香港经济度过了难关,仍能在内外环境发生急剧变化下保持繁荣与发展,继续维持国际金融中心与转运中心地位,仍是全世界最自由与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但香港经济发展也出现一些新的问题与困难,面临一系列挑战。  相似文献   

5.
郑和下西洋与福建华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郑和下西洋为明代对外关系史和中西交通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仅是中国海外交通史上的里程碑,而且在世界航海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福建华侨前往南洋贸易或谋生,早在唐末五代就已开始,历经宋、元、明初,已有不少华侨旅居南洋各地。由于郑和七下西洋,有三次经过福建,当时福建沿海有很多人随同前往,其中不少人留下定居,因而使得福建华侨旅居东南亚人数进一步增加,福建华侨与东南亚的关系也进一步得到了发展。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不仅解决了香港问题,也为和平解决复杂的国际争端提供了新的思路。在香港成功地实现“一国两制”,丰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内涵,也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统一树立了榜样。“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将长期执行的基本国策。香港与内地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在香港当地又涌现了大批热爱祖国、热爱香港、具有管理能力的人才,这一切保证了“一国两制”必将在香港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7.
《香港船头货价纸》是中国最早的中文日报《香港中外新报》的前身,在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本论文的主旨为:(1)通过该报(包括日文版的《官版香港新闻》)对“猪仔问题”的报道与评论,考察该报的编辑方针与定位;(2)进一步确认其作为英殖民地香港英文报纸《剌西报》的子报,尽管该报的编者为华人,并自我标榜“有益于唐人”,但仍然不能“自我操权”,不能列入华人自我办报的范畴。  相似文献   

8.
首创股份(香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葛泽民谈:做环保投资一定要考虑长远 北京目前是一个缺水城市,主要原因一是近期经济发展很快,人口膨胀比较多。二是环境恶化。环境保护无非是三件事,第一是空气,第二是水,第三是大气。随着经济的发展,污水治理速度提高是很快的。我着重谈谈污水处理,因为污水处理在历史上欠债是非常多的。  相似文献   

9.
前言自19世纪末以来,海外华人社区的认同问题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最近20多年来,随着资讯业的日益发达以及航空业及其它交通工具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的国际迁移变得更加方便与频繁,由此,也加深了人们对认同问题的认识及转变。作为一个以移民组成的国家,澳洲华人自然也不例外。来自香港的移民群体便是这一转变时期的一个突出的例子。有鉴于此,南昆士兰大学亚洲系的华人社区研究室对来自香港的移民群体作了一次抽样调查,主要集中于研究香港移民因直接或间接地受九七香港回归中国问题的影响而产生的认同问题、对澳洲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香港不仅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信息中心,同时也是国际旅游中心。1997年上半年以前,每年到香港旅游的国际游客达1千多万人次,给香港带来了1000多亿港元的收入,旅游业成为香港支柱产业之一。随着香港回归祖国,其旅游业的前景更加美好,所以加强挂港两地旅游业合作,优势互补,共谋发展,意义十分重大。一、香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发展前景(-)旅游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香港以“东方之珠”美誉闻名于世,她位于珠江口东侧,背靠中国内地,面向东南亚,是亚太地区的交通中枢,也是中国内地通往世界的南大门,更是台湾与内地间…  相似文献   

11.
流沙 《新青年》2007,(12):33
有个杭州姑娘,在香港演艺界混出了点小名气,赚下了千万家产。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香港购房,香港一家媒体在文娱版上是这样报道这件事的:"×××浅水湾置豪宅"。  相似文献   

12.
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中国政府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一国两制"的理论和政策首先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付诸具体实施。这一切均表明: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来到了我们面前。香港回归是今年我国的两件大事之一,但是它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显然是超年度的,它的影响是世界性的,可以说是世纪末世界上的一件大事。正如外电评论所说的,今年6月30日午夜的钟声敲响以后,香港会发  相似文献   

13.
欧盟制宪的国际组织法角度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盟制宪是欧洲一体化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东扩"与"深化"对该组织体运作提出的客观要求。本文尝试从国际组织法的角度,着重分析制宪的必要性,欧盟宪法的性质及其创新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制宪工作对国际组织法发展的意义作一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14.
最近几年,中国金融当局加大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力度,人民币的结算范围已经由跨境贸易扩大到境外直接投资。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也随着这一进程的推进而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围绕人民币国际化的争论也逐渐增多,有支持的声音,也有反对的论调;有要求加快推进国际化的,也有主张缓步推进的。我个人感觉,很多观点似是而非,在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上似乎也缺乏战略性的整体考量。下面我就五个问题谈谈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5.
台港、台澳及两岸之间关系十分密切,互动频繁,但因台湾问题的繁杂性与敏感性,台港、台澳关系与两岸关系相互影响与制约。其中,两岸关系是主导,台港、台澳关系服从于两岸关系,但又相对独立发展;两岸关系政治敏感度高,发展变数大;台港、台澳关系以经贸与民间往来为主题,政治敏感度相对较低,相互关系发展相对较为顺利,有利两岸关系的发展。一、香港与海峡两岸的互动与角色变化香港与海峡两岸的互动在香港回归前后的性质不同,发展也不同,受岛内政权更替的影响不大,相互关系发展较预期顺利。(一)回归前香港与海峡两岸的互动与角色香港在两岸关系…  相似文献   

16.
香港新移民体魄强健,后劲十足。他在广东省实验学校毕业后,下到雷州半岛尖端的徐闻县五一农场,种胶割胶,做小学教师,苦熬了整整十年。1978年5月,他获准移居香港。那时,他除了20港元,一无所有。连几件内衣裤和手表,也是舅舅给他买的。他在舅舅的工厂打工,头一个月得到300元血汗钱,舅舅名正言顺地扣除了手表、内衣费200元。俗话说,到哪个山上唱哪个歌。既来香港,就得学会跟钱打交道;要赚钱,最好自己当老板。这,正是母亲的哥哥给他上的第一课!蓝瑞明当机立断,脱离了舅舅的“庇护”,外出独立创业。他先到一家纸…  相似文献   

17.
英国传教士理雅各于鸦片战争期间来到香港进行传教活动。他深深地被中国的古文化所吸引,第一次把四书五经译成英文介绍给西方,在东西文化交流史上架起了一座永载史册的桥梁。在东方以及东方文化倍受瞩目的21世纪到来之际,我们更加钦佩这位文化交流使者和伟大学者的远见与卓识  相似文献   

18.
“假如我不是荣毅仁的儿子,我今天不可能做中信香港的副董事长兼总经理;但假如我仅是荣毅仁的儿子,而自己没有能力来经营,中信香港也不会发展成今天这样的规模。”──由香港的权威机构新近评定的“十大中资集团”龙虎榜上,中国国际信托(香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信香港”)名列第四,总资产高达350亿港元;而在这十大中资企业中,它的资历却是最浅,“年龄”最小。──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四十五家中国企业(香港股民称之为“红筹股”)排行榜上,中信香港的上市公司“中信泰富”名列榜首,市值约700亿港元。──香港有世界著…  相似文献   

19.
日本明治前期文学与中国“五四”时期新文学无论是在其赖以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上,还是在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文学本身的内容上,都是既相似、又不同,因而也就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中日两国近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类同现象声讨封建制度、反思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比的基础,然而因其发生的时序及文化土壤的不同,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原因:一是二者的领导力量各异,二是二者的文学传统不同  相似文献   

20.
印度国大党对穆斯林的政策与穆斯林分离意识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1947年的印巴分治是亚洲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长期以来,人们在研究这一事件时,往往只强调殖民者“分而治之”的政策,而对其他一些与印巴分治紧密相关的问题则注意不多。本文从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的发展差异入手,分析印巴分治的经济根源;以国大党的穆斯林政策演变为主干,阐述穆斯林分离意识的产生、发展和确立;进而探讨印度国大党对印巴分治所应负的责任。一、印巴分治前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的经济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