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9年2月27日,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在举办的"奥巴马时期的中美关系:人权政策视角"的学术研讨会上,对外发布了<奥巴马新政府的战略走向与中美关系>的大型政策研究报告,供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参考.  相似文献   

2.
2005年8月25~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主办的第二届"东亚政治社会转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法学所、日本所以及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外交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暨南大学、印尼大学、韩国汝矣岛研究所等学术机构的40多位学者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3.
刘得手 《美国研究》2002,16(2):152-153
2002年4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首次以"青年论坛"的形式在昌平召开"青年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防大学、中央党校、社科院亚太研究所、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防科技信息中心、财政部、外交部、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世界知识》杂志社,以及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等单位的青年学者共40多位与会.  相似文献   

4.
对奥巴马现象的政治文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历史的政治"角度出发,探讨在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竞选人贝拉克·奥巴马赢得总统大选,对于美国政治与社会文化所具有的里程碑意义.奥巴马胜选既是共和党执政8年导致的政治与经济困境所致,也得益于他的多民族多文化出身背景.奥巴马的成功,加快了美国老一代黑人领袖向新一代黑人领袖的代际过渡,还表明在美国社会的种族关系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以黑自种族划分的美国政治格局并未彻底改变,这预示着奥巴马成为美国总统之后,将不得不致力于一种种族和阶级平衡的社会政策.  相似文献   

5.
邵乐韵 《新民周刊》2012,(49):26-27
成功卫冕美国总统后,奥巴马在Twitter上写道:"又四年(Four more years)。"短短三个字,浓缩了太多情绪。今年这一仗,奥巴马打得不轻松,几次差点被罗姆尼盖过锋芒,最后总算扳回局面。过去这四年,总统当得也不省心,经济、医改、失业三大魔咒,共和党的反击,茶党的崛起,让奥巴马和他所领导的民主党在2010年...  相似文献   

6.
2007年12月1日,由上海美国研究所与香港中文大学港美中心合作举办的"非政府组织与美国文化外交"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港美中心、上海美国研究所、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地区问题研究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公共与外交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所、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解放军外语学院美国研究中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0余名国内外学者与会,就"非政府组织与文化外交:美国的经验"和"文化外交与和谐世界的建设"两个专题展开了热烈和富有成效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袁征 《美国研究》2001,15(4):142-145
2001年5月22日-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主办、加拿大市民社会项目基金(Canadian Civil Society Program)资助的"人权与外交"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加拿大、美国、法国和丹麦等国的20多位学者与会.  相似文献   

8.
由中美关系史研究会、西安外国语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联合举办、西安外国语学院承办的"冷战与中美关系"学术研讨会于4月16至18日在西安举行.来自全国各地29所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的60余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提交论文共40余篇.  相似文献   

9.
文富德 《当代亚太》2004,(11):63-63
2004年9月15日至18日,由中国南亚学会和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南亚问题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省峨眉山市举行.来自国内各院校、科研机构和政府机关的80余位代表与会.会议围绕中印经济比较、印度经济发展前景、印度新政府的内外政策、中印关系、印巴关系、南亚安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2007年10月26日,中国社科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与印尼驻华大使馆联合举办了"深化中国-印尼战略伙伴关系:机遇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印尼大学、印尼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暨南大学、厦门大学、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社科院亚太所、印尼驻华使馆、外交部、商务部、国际广播电台等近3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相似文献   

11.
从"热那亚事件"看"反全球化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反全球化与全球化是一个事物不可分割的两面.冷战结束后,世界矛盾的发展演变刺激着"反全球化运动"的高涨.本文试以"热那亚事件"为背景,对"反全球化运动"的起因、概念和特征进行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叶江 《美国研究》2003,17(4):7-21
"安全困境"概念源自于霍布斯悲观的"自然状态"理念,自其运用于国际政治研究以来,不论防御性现实主义还是新制度自由主义,乃至近年来发展迅速的进攻性现实主义都承认它的真实性.但是,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可以通过"囚徒困境"博弈来解决"安全困境",防御性现实主义认为能部分地运用"囚徒困境"博弈来解决"安全困境",而进攻性现实主义则认为不能用"囚徒困境"博弈来解决"安全困境".进攻性现实主义强调在安全困境中国家不可能通过制度和合作,而只能通过主动进攻和扩张权力,乃至通过建立区域霸权来争取本国的安全.但进攻性现实主义却反对布什政府的"先发制人战略",因为该战略以建立世界帝国为目的,从而模糊了国家的安全目标,以致不利于美国在安全困境中谋求真正的安全.  相似文献   

13.
周茂荣  杨继梅 《欧洲研究》2012,(3):17-27,159
"欧洲学期"机制是欧盟为应对和克服主权债务危机而推出的一项深化和扩大政策协调、完善其经济治理的重大改革举措。本文通过对"欧洲学期"机制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与创新、其初期效果以及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影响的分析,认为该机制虽然在政策有效性和合法性上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在制度设计上具有明显的创新和突破,标志着欧盟财政协调制度向前迈进了实质性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4.
论和谐世界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世界是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具有五个方面的深刻内涵: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利益和谐是实现和谐世界的政治基础;各国共同繁荣是实现和谐世界的经济基础;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关系和谐是实现和谐世界的必要条件;构建调整国家之间利益和关系使之实现和谐的国际机制是实现和谐世界的根本途径;合作共赢的新理念是实现和谐世界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国崛起"与"中国威胁"--美国"意象"的由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朱锋 《美国研究》2005,19(3):33-59
近一个时期以来,在美国甚嚣尘上“中国威胁”论并非只是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或者多数美国人对中国问题缺乏了解,而是美国对“中国崛起”的一种必然反应。“中国崛起”及随之而来的美国的“中国威胁意象”,既与美国在当今国际体系中独特的地位有关,也同美国在中国问题上传统所坚持的“价值、利益和政治”所驱动的政策需要紧密相联。这种“意象”与美国的意识形态因素关系较少,而更多地与美国在国际权力结构中的地位相关联。  相似文献   

16.
《后苏联事务》2013,29(3):213-249
Ukraine conducted its first post-Soviet census in December 2001. The author examines the use of the categories "nationality" and "native language" in the census and relates them to fundamental precepts of Soviet nationality and census policies. The enumeration of national and linguistic identities is related to the expression of political preferences. Orientations toward language policies (particularly in Galicia and Crimea), regional autonomy (in Transcarpathia), and territorial belonging (among the younger generation) are analyzed in order to reveal the politics of the 2001 Ukrainian census.  相似文献   

17.
"民主扩展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首先提出的.该理论一经问世,便在美国和西方的国际政治学理论界引起了强烈反响.笔者曾于2001年发表"论‘民主扩展论'的二律背反"一文,对该理论在理性价值方面表现出来的二律背反作了初步的理论分析.由于该理论涉及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复杂性,笔者认为有必要就这一理论问题作更进一步的学术探讨,以期将这一理论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8.
论"反美主义"的客观现实根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在整个世界蔓延的"反美主义"作为一种客观现象已引起美国甚至整个西方理论界的普遍关注和争论.但美国国内大多数政客和理论家仍然在"反美主义"形成的原因问题上制造种种偏执的理论来误导美国民众和国际舆论.这不仅不利于美国自身的反省,也元助于美国化解由于它自身的错误而导致的遍及世界的反美情绪.笔者在此对"反美主义"形成的历史和客观现实根源作一番分析,以澄清事实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9.
"新冷战"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来"新冷战"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新热点.新冷战是一种围绕利益、势力和权力的国际性遏制、对峙和对抗.尽管俄美之间的关系出现紧张状态,目前的冲突具有某些冷战的特征,但新冷战并没有发生,也并不表示世界已经进入新冷战时代,或新冷战必然发生.同时,新冷战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从总体上看,近期内中美俄关系发生剧变或陷入新冷战的可能性不大.金融危机的发生进一步削弱了这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