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州市女青年与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外国籍人通婚,一九七八年以前还是少数,一九七九年以后,随着经济上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和侨务政策的落实,国内外的交往日益频繁,广州市缔结这类婚姻的女青年迅速增加。这种婚姻,本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它在不同的国度里都是存在着的。在我国也有悠久的历史。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这种婚姻受到法律保护。正常情况下,这类婚姻有助于我国人民与各国人民之间在思想、文化、道德、生活等方面的  相似文献   

2.
《侨园》2016,(Z2)
正对中国人来说,婚姻是人生的大事,它不仅是两情相悦的男女的个人结合,而且是两个家族的联合,是家族势力的延伸,因此在中华文化中婚姻是具有仪式性的重要礼俗,它表示着结为婚姻的两个家族彼此的礼敬和认同。婚姻的社会意义决定了它繁琐却充满了喜悦的仪式过程。这也决定了婚聘礼仪具有的严正与戏谑的双重内容,作为一个礼仪系统它被赋予了鲜明的地域色彩,是一个地域民风民气民间文化的典型表现,在这里我们要向大家介绍一下辽海地域的婚礼礼俗,  相似文献   

3.
城市青年的婚姻观念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婚姻观念是婚姻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在人的意识上的反映。作为婚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凝骤于一个社会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婚姻观念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取向,它可表现为一个人对婚姻的基本看法,对配偶和婚姻生活的基本评价(包括婚姻生活在个人生活中所占的位置之份量及满意程度),也可表现为人们在婚姻行为上所作的各种选择——从择偶、缔结婚姻之途径、婚礼仪式、婚后如何相处一直到作出分居、离婚的决定。婚姻观念作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使用对上海和兰州城乡2200个样本的抽样调查资料,从观念和行为两个层面对终身婚姻的态度进行描述。研究结果显示,尽管婚姻的不可离异性已不再为社会广泛认同,但多数人仍对离婚的负面后果表示担忧。加上人们普遍认同幸福婚姻对人生的重要意义,主流社会仍推崇白头偕老的核心价值,婚姻的神圣性、持久性仍为大多数人所敬畏、信奉,同时也是现实世界的一个无可争辩事实,而并非是新世纪的一个神话。青年人对终身婚姻失去信心和耐心的推测未被证实。回归分析验证了白头偕老的价值观对婚姻质量及其稳定性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5.
婚姻家庭关系是以两性结合为前提,以血缘联系为纽带的特殊的社会关系。在我国,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以婚姻为基础的家庭担负着重要的职能,婚姻质量的好坏,决定一个家庭的稳固与否,而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其稳固与否则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经济发展。因此,...  相似文献   

6.
从结构主义角度看,《弗郎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这篇小说有多层叙事。麦康伯夫妇的狩猎故事和婚姻故事只是小说表层,小说的深层是关于人的灵与肉冲突的叙事,小说探讨的母题是现代社会丰盛的物质条件下人的灵与肉的冲突,麦康伯之死象征着人类挣破异化之网的艰难。  相似文献   

7.
李冬阳 《学理论》2014,(3):76-77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婚恋观也随之变化着。80后青年正值走进婚姻这一人生关键时期,然而这一群体一部分人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能顺利进入婚姻殿堂,从而导致社会中适婚青年比例增多,年龄越来越大。我们称之为"剩男剩女"。分析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并对其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8.
尽管我国婚姻法已颁布多年,但我国近年来违法婚姻有急剧增加的趋势。违法婚姻妨碍了国家对婚姻家庭的监督和管理,也直接冲击着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违法婚姻知多少 顾名思义,违法婚姻是指违犯《婚姻法》的规定而成婚的。它在全国到底有多少,很难有一个确切的统计。据来自权威部门的调查,近几年来违法婚姻占成婚总数的20%左右,个别的省高达30%以上。 在违法婚姻中,未到法定婚龄、不到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手续就同居生活者占绝大多数。黑龙江省  相似文献   

9.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婚姻稳定性遭遇严重的冲击和挑战。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来看,在新生代农民工的婚姻模式中,婚姻的内在吸引力日渐弱化,婚姻替代吸引力不断增强,农村婚姻解体的社会成本有所下降,婚姻离散的风险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婚姻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5,(12)
所谓婚姻,是指为当时社会制度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自古以来,人类都很注重由缔结婚姻带来的子嗣绵延,《古兰经》作为伊斯兰教的经典,对其教众的婚姻之事做出了规范,至今仍影响和制约着教众的世俗婚配嫁娶。对其中的婚姻观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人们走出误区、正确了解伊斯兰教的婚姻制度。  相似文献   

11.
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婚姻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上山下乡运动中,知识青年的婚姻是一个涉及面颇广的问题。“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背景,以及将城市青年送往农村接受“再教育”的特定形式,使这个问题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婚姻问题,而成为上山下乡运动中纠结着诸多矛盾的一个焦点。剖析这个问题,有助于加深对上山下乡运动性质的理解。本文试从知青婚姻的政策、已婚知青的人数、知青婚姻的类型、已婚知青的难题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2.
张鹏 《学理论》2013,(14):70-71
家庭是人们以婚姻、血缘、收养或感情等关系为纽带组成的,以比较持久的共同生活以及一定程度上的经济共有、共享为主要特征的初级社会生活群体。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婚姻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现代社会中,离婚率和不婚率逐年上升,婚姻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社会学具有独特的认识社会现象视角,依照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理解婚姻质量观念和婚姻行为,能够更为清晰地把握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29)
跨境婚姻是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普遍社会现象,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对我国的边疆稳定和社会团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过对马关县金厂镇金厂村的实地调查,以越南新娘嫁到中国后的生活适应过程为线索,对她们的生活状况、心理变化等问题进行深入访谈,分析她们在跨境婚姻中的认同状况,对促进边疆地区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式姻缘     
正对于恋爱中的人来说,婚姻是一个极具浪漫性、神圣性、使命性的字眼。进入婚姻,意味着一段新征程的开始,这段征程或者浪漫依旧,或者激情不再,或者一拍两散,但正如钱钟书在《围城》中所说的:"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无论怎样,对于进入婚姻的人来说,婚姻是对他们恋情的承认,是两情缱绻的延续,是卿卿我我的升华。那么,中国式婚姻是如何结成的?人们对待婚姻又是什么态度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主的中国式婚姻  相似文献   

15.
中原地区村落社会中青年择偶观及其变化——以西村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传统婚姻中理想的配偶条件 传统中国婚姻的目的是“传宗接代”,择偶标准是为这种目的服务的。在这种婚姻中,感情因素是次要的,那种完全出于当事者性魅力的相互吸引、一见钟情的浪漫婚姻是极少见的,毋宁说这种婚姻在传统婚姻中是受贬抑的,因为这种婚姻通常没有那种通过明媒正娶、仔细权衡各种条件后缔结的婚姻来得稳定。因此,同注重个人感情因素的现代婚姻形式相比,传统村落社会中的婚姻具有实际、理性和慎重的特点。这种婚姻更接近商品交换,即在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6,(2)
辽朝是以契丹族为主体、汉族、渤海族等多民族融合的政权,在这种多民族的背景下,其社会文化也呈现出多样性的一面。婚姻习俗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从客观上反映着时代精神,也从微观上展示出社会的经济、民族心理、审美意识、伦理道德、宗教观念等诸多因素,可以说是社会文化的一面多棱镜。辽朝的婚姻习俗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与中原地区相比,既有相似的一面,又有独具特色的一面,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李美景 《青年研究》2012,(2):83-93,96
现代社会以情感来判断婚姻理想的选择,但韩国社会在现实婚姻匹配结构中很大程度上仍延续着同类匹配的价值判断特征。而且社会经济地位越高,这种现象也就越普遍。女性学历的不断提升刺激他们参与到经济活动并获得经济独立,但同时也延迟了适婚年龄。本文主要从文化特征的维度分析在韩国工业化社会转型期中出现的专职女性晚婚现象。  相似文献   

18.
婚姻道德是道德领域里一根最敏感链条。它的变化发展总是同一定生产方式相联系。在社会演变的过程中,如果说生产工具是衡量一个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那么,婚姻道德水准同样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与否的重要指标。本文试初步探讨一下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婚姻道德变化  相似文献   

19.
莫晓燕 《学理论》2015,(2):26-28,42
《礼记》作为对中国古礼之阐发,是儒家"政教合一"、化规矩为制度的哲学思想与精神的体现。"一夫一妻多妾制"的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是"阶层—性别"双重等级秩序的推行工具和制度化表现,是将婚姻中的两性关系和日常行为规范以制度的形式加以巩固,从而维护"父权制"社会主体阶层——"男性"的经济利益与政治权力,是造成男女两性不同的社会性别角色和不平等的社会地位身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改造婚俗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夏春秋一、对农村婚俗现状的理论思考男女双方在缔结婚姻时约定俗成的一系列传承性和规范性的婚姻习惯、风俗、礼仪以及相关的婚姻意识活动称为婚俗,即婚姻习俗。婚姻习俗的形成、发展变化受社会生产方式、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