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理论与当代》2012,(11):59-59
梁衡在8月27日的《北京日报》上撰文指出:我长期当记者,深入基层,出入官场,后来又从事管理,身为官员。了解了老百姓怎样看政治,官场怎样看政治。我想从百姓所望和官员所为角度给政治下这样一个定义:政治是一定的个人或集团借用公民所委托的权力来为社会和民众办大事。这里有几个关键词:一是“办大事”,不是做小事,不要作秀,不要庸俗化;二是“公民委托的权力”,你手中的权姓“公”不姓“私”,政治家干的事是公事,不是私事;三是“个人或集团”,就是说再大的事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机构或人来干,可能干好,也可能干坏,因此必须有监督和制约。政治姓“公”不姓“私”。  相似文献   

2.
好官的标准     
从历史上看,对于官员大致有两套评价体系:一套来自官场,另一套来自民众.有那么一部分官员,官场认可,老百姓亦称道,像范仲淹;有一部分官员老百姓极力推崇而官场却不容纳,如海瑞;还有一部分官员在官场和民间都存在争议,像改革家王安石、张居正;更多的官员,在官场上被认为是好官,在老百姓眼中却是十足的贪官、昏官、庸官.  相似文献   

3.
"宁在山头望监狱,不在监狱望山头."这是座山雕的"人生信条".在今天,这话如果演绎成"宁在官场望监狱,不在监狱望官场"问题是:一个官员,组织部门轻轻松松将他拔上来,纪检机关又辛辛苦苦把他拉下去,我们的官场,又会是怎样的情景?  相似文献   

4.
官场潜规则是政治运行的顽痼疾:是官员堕落的催化剂;是官场腐败的保护网。官场潜规则的存在和盛行已经严重侵蚀了党的执政能力,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因此必须根除官场潜规则。作者在分析官场潜规则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根除官场潜规则的对策。“破网”、“亮权”、“治软”、“建制”的建议对根除官场潜规则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8月底,在山西官场倒下第8个副省级官员后,60多岁的老干部黄云叹了口气:"没想到,我们的官场生态会那么糟。"官场生态糟,"病人"自然不少。山西经过这段时间的强力反腐,官员的心态也在大起大落,一些自身有问题的官员已然无法承受这种变化带来的压力,表露  相似文献   

6.
观点     
《先锋队》2012,(33):32-33
警惕官场"低调病"蔓延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严强撰文指出:时下相当多的官员故作低调,个个比低调、玩低调,低调已成为一股浊流,一股恶浪,不断流淌、蔓延、传染,正气被逐渐销蚀,邪气慢慢膨胀,整个官场被圆滑、软瘫、守旧风气所笼罩,这就是可怕的官场"低调"病。这种病的病症就是不敢讲真话、不敢有所作为、不敢负责任、不敢闯新路。虽然从表面上看,患有"低调"病的官员,都处处、时时力避高调,故意或刻意低调,但一味低调的类别却并不一  相似文献   

7.
王春 《廉政瞭望》2007,(7):12-13
一改官场四平八稳的传统风格,敢于亮出个人观点,用“铁腕”手段推行变革,甚至用“专制”手段推行民主,“另类”施政引发争议……个性官员大胆挑战官场潜规则。民生,公平,和谐……个性施政无疑彰显了政治的文明。  相似文献   

8.
王春 《廉政瞭望》2007,(7):14-15
一改官场四平八稳的传统风格,敢于亮出个人观点,用“铁腕”手段推行变革,甚至用“专制”手段推行民主,“另类”施政引发争议……个性官员大胆挑战官场潜规则。民生,公平,和谐……个性施政无疑彰显了政治的文明。  相似文献   

9.
最近,我和名县委书记对话时受到触动,情绪有点失控,掉了眼泪。按所谓的新闻专业主义,采访对象不管是官员还是普通民众,都应该视同仁。在记者眼里,应该没有官员和普通民众之分,只有采访对象和非采访对象之分。时政报道,因事涉时政而导致采访对象主要集中在官员群体中。在当下的政治环境里,官商勾结利益输送严重,局部地方官场甚至出现塌方式腐败,时政记者很难只把官员当作一般的采访对象样对待。在实际操作中,媒体往往对官员更严苛。这种大环境下,一名时  相似文献   

10.
如果你是一个非常有实权的官员,千万不要以为权力带给你的都是鸿运,官场上还有许多很棘手的问题和你根本想不到的温柔陷阱在等着你。比如说,我向你行贿求你办事,你觉得怎样做才对?你会在教育我一番之后,高声说:“别来这一套,拿回去!”好,下面就是拒贿带来的难题:  相似文献   

11.
破解官场潜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场潜规则是政治运行的痼疾,官员堕落的催化剂,官场腐败的保护网.其表现为官场的"网络症",纪检部门的"软弱症",制度建设上的"紊乱症".破解官场潜规则要"破网",形成正常的干部关系;要亮权,做到"阳光行政","透明用权";要治软,排除干扰,惩治腐败;要完善健全规章制度,弥补显规则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一改官场四平八稳的传统风格,敢于亮出个人观点,用“铁腕”手段推行变革,甚至用“专制”手段推行民主,“另类”施政引发争议……个性官员大胆挑战官场潜规则。民生,公平,和谐……个性施政无疑彰显了政治的文明。  相似文献   

13.
王春 《廉政瞭望》2007,(7):8-11
一改官场四平八稳的传统风格,敢于亮出个人观点,用“铁腕”手段推行变革,甚至用“专制”手段推行民主,“另类”施政引发争议……个性官员大胆挑战官场潜规则,民生,公平,和谐……个性施政无疑彰显了政治的文明。  相似文献   

14.
要建立科学的干部考察机制──也谈“改造我们的官场”铁虎"官场",用贵刊编辑秦雪的话来说"就是政界"。它是一个政治范畴,是一个可以对社会产生非常强的群体效应的"阶层"。"官场"产生什么样的群体效应,与"官场"的细胞──"官员"的个体素质有直接关系。清官...  相似文献   

15.
权力的声音     
安立志 《唯实》2015,(5):95-95
张鸣先生有一篇《只听得懂权力的声音》,评论的是唯权力是从的人们及其行径。我却想起另外一个话题——权力的声音到底什么样,也就是前述的那些人究竟听懂了什么。一位与官场接近的朋友说到这样一则趣事:一位官员,位尊权重,主政一方,惜乎其讲话方言太重,与会人员大多听不懂。不知是什么人,也不知在什么场合(这些因素之于官场非常重要),将这一信息知会了这位官员,他的反应出乎意料:"  相似文献   

16.
古代官场虽然有规矩和准则,但仍有不少官员不守规矩。他们或者本来就是混迹于官场的品行不端之人;或者进入官场后受到不良影响而被“染黑”。虽然类型各异,但巴望着走捷径、不守规矩的官员,最终都没有好下场,更别说好口碑了。  相似文献   

17.
徐浩程 《廉政瞭望》2014,(17):13-13
最近由于工作关系,我密集地见了十多名官员,外省为主。这些官员均是“80后”,年纪最小者也有3l岁了,他们均是在大学毕业后就通过公考进入官场,算得上是当初标准的“三门干部”。经过十年左右的官场生涯,他们基本上有几个其同点:  相似文献   

18.
高艳柱 《党课》2007,(9):70-72
“官际关系”是指官场上官员与官员之间的关系,包括上下级官员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同级官员之间的关系。官场上的“官际关系”健康与否,对一个地区、部门、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影响很大。一旦“官际关系”出了问题就会为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提供适合的土壤。因此,在大力推进反腐倡廉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关注“官际关系”,对不健康的官场关系必须加以治理。  相似文献   

19.
文中 《先锋队》2012,(9):51
官场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官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官场依然健在。而古代官员离任时的场景,犹如一面明镜,折射出官员的美与丑和百姓的爱与恨,很值得后人玩味。贪官离任遗臭万年刮地皮的"天高三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用"仁义礼智信"的政治伦理营造了封建官场的政治生态,以封建的政治规矩规范了官员的从政行为,通过严厉的奖惩手段维护了封建统治的政治秩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可以借用传统"教化"的思想和实践机制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和战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