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进论坛》2008,(5):9-11
“五一口号”的提出。指明中国未来政治发展方向 1948年“五一”劳动节前夕,中共中央发布了《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这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新路,是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创建新中国的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贤达纷纷发表声明,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五一”口号提出的历史背景 ,回顾了口号发表前后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所进行的主要工作 ,说明口号的发布标志着各民主党派公开、自觉地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标志着各民主党派坚定地走上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道路 ,标志着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政党制度建设揭开了新篇章。  相似文献   

3.
齐士 《前进论坛》2008,(5):19-19
2008年4月17日.统一战线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60周年理论研讨会在京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杜青林出席会议并讲话指出.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积极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口号”,是一个在统一战线、多党合作乃至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4.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一石激起千层波澜,消息迅速传遍海内外,引起各民主党派热烈响应。在香港,沈钧儒先生说:“蒋介石召开伪国大,举国唾弃,天怒民怨。而中共‘五一’口号一呼而天下应,足见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是一切民主党派和民主团体及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啊!”民进人士蔡廷锴激奋高呼:“字字千钧,激荡乾坤。”郭沫若建议马上联合发表通电,立即响应中共“五一”口号。5月5日,…  相似文献   

5.
《中国统一战线》2008,(6):16-17
河北省委书记张云川近日在西柏坡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6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各民主党派中央领导人为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60周年,举办“薪火相传、共创未来”纪念活动,共同缅怀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奋斗的光辉历史,对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进一步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6.
在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后,为了尽早实现全国范围的和平,建设独立、富强、民主、文明的新中国,中共中央审时度势,于1948年4月30日,发布了由毛泽东同志亲笔写的《中共中央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其中,第五条指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五一”口号,实质上是中国共产党的开国号召,得到了各民主党派的纷纷响应和支持,标志着各民主党派公开自觉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7.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颁布“五一”劳动节口号,其中第五条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各民主党派代表  相似文献   

8.
正70年前的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了"五一口号",其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政党制度的重大影响深远至今。一、响应"五一口号"标志着各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模式的认同有着反帝爱国和追求民主要求的各民主党派,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有过走"中间路线"的想法,试图通过利用西方模式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当时国民党当局对各民主党派的破坏和对民主人士的迫害不断,与此同时,国内形势急剧变化,人  相似文献   

9.
正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动员全国各阶层人民实现建立新中国的光荣使命,发布了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五一口号"得到了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热烈响应,明确表示接受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正70年前,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共中央在1948年4月30日发布纪念"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热烈响应,由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拉开了序幕。"五一口号"的发布,推动了多党合作的历史进程。正是"五一口号"的发布,促成了各民主党派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  相似文献   

11.
正2018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联组会议时强调,今年是纪念"五一口号"发布70周年,各民主党派要弘扬优良传统,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努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提高到新水平。时光回溯到70年前,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  相似文献   

12.
刘永庆 《黄埔》2008,(4):30-31
今年是“五一”口号发布60周年,我参加革命工作也恰好60个春秋。60年前的五一节前夕,中共中央决定发布“五一”口号,有关部门起草的“五一”口号既切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内容也非常丰富、全面。其中第五条,毛泽东主席提笔将其修改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由此不难看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是毛泽东主席和中共中央深思熟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春秋》2009,(5):F0002-F0002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图①)。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民主人士、海外华侨等相继发表声明、宣言和通电,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号召。随后,响应“五一”号召的各界知名人士从全国各地陆续到达解放区,与中共代表共同协商召开新政协会议的事宜(图⑦)。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统一战线》2008,(6):16-16
目前,上海市委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隆重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60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出席会议并讲话指出,要充分认识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的重大历史意义,倍加珍惜和维护多党合作事业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俞正声指出,要继承和发扬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5.
经中共中央批准,20日至21日,中央统战部组织各民主党派中央新老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十代表赴当年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参观学习并举行纪念会.纪念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响应中共“五一口号”60周年。这是全国统战系统纪念“五一口号”发布60周年、开展“薪火相传、共创未来”主题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正"五一口号"拉开了新中国多党合作的大幕,70年后的今天,我国各民主党派又将继承"五一口号"提出的协商民主精神,踏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列车,承担起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开启多党合作的新征程。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发布"五一口号"70周年。"五一口号"在我国政治制度发展史、统一战线发展史上及对我国各民主党派发展的影响和意义可谓举足轻重、不可或缺。概括为三个标志性意  相似文献   

17.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了“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号召迅速获得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他们通过各种途径进入解放区,参加新政协的筹备工作。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建国初期虽未明确提出“多党合作制度”的概念,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在新中国政治生活中实际…  相似文献   

18.
正今年是中共中央"五一口号"发布70周年。70年前,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热烈响应,公开表示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走上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协商建国的序幕由此拉开。"五一口号"的发布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功实践,也是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走上新民主主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  相似文献   

19.
《前进论坛》2008,(5):F0002-F0002
2008年4月20日至21日,中共中央统战部组织各民主党派中央新老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到西柏坡参观学习,纪念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口号”60周年,并作为全国统战系统纪念“五一口号”发布60周年、开展“薪火相传、共创未来”主题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我党中央桑国卫主席、陈宗兴常务副主席及汪纪戎、刘晓峰、何维、姚建年副主席等参加了纪念活动。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中共发表"五一口号"60周年.在"五一口号"的感召下,全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为建立民主的新中国而努力奋斗.60年来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