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受意识形态分歧和社会制度、国际关系理念差异影响,中美两国间的结构性矛盾始终存在。美国一些势力妄图破坏中美关系,阻挠中国发展。每当中美之间关系遇到困难的时候,回望尼克松第一次访华那段历程,启示良多。“今年是尼克松总统访华暨《上海公报》签署50周年。《上海公报》是中美签署的第一个联合公报,由此确立了两国发展相互关系应遵循的原则,特别是一个中国原则。这成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及两国建交的政治基础。根据我了解到的情况,中美双方将于近期开展一系列纪念活动,共同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相关情况中方将会及时发布。”这是2月10日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赵立坚所披露的一个信息。  相似文献   

2.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中美知识产权争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特别是2004年以来,中美知识产权争端加剧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文章认为,此次争端是在美国政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背景下,以及美国知识产权相关商业集团的推动下发生的.争端的加剧还受到当前美国对华负面贸易政治气氛的不利影响,并遭遇双方在知识产权保护理解上一系列差距的困扰.文章最后对中美知识产权争端的解决前景进行了探讨,认为加强沟通与合作、相互体谅和妥协,而不是单方面的施压与报复,才是双方寻求的正确的解决问题之道.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中美之间实力差距的缩小和战略互信的下降,中美战略竞争明显加剧.中美战略竞争不仅关乎双边,而且对亚太地区乃至全球都有重要影响.中国是韩国的头号贸易伙伴,美国是韩国的盟国,在中美之间,韩国保持一定的战略平衡极为重要.本文主要分析了韩国学界对中美战略竞争的认知,涉及中美战略竞争的原因、内涵、影响与前景等方面,并对韩国在政治、经济和安全等方面的应对进行了深入分析.总体来看,韩国应对中美战略竞争既受中美战略竞争态势影响,也与韩国自身的战略自主性密切相关.对于韩国而言,中美两国对韩国的战略选择与国家利益都有重要影响,如何尽可能减少中美战略竞争对其负面影响,关键在于不要卷入中美之间的核心利益竞争,并尽可能地在中美之间积极发挥沟通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民周刊》2012,(5):97-97
1979年1月,邓小平访问了美国。作为第一个访问美国的中国国家领导人,他开启了一个新的外交时代。中美两国有过交锋、对立与怀疑的历史,直到双方下定和解的决心,这一切都在邓小平访美时凝视美国总统卡特的表情中显露无遗。邓小平访美奠定了30多年来中美关系的基调。  相似文献   

5.
从"新布雷顿森林体系"看中美经贸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学者将目前东亚地区与美国之间的制度安排和经贸状况称为"新布雷顿森林体系".由于双方在新体系下都有各自的利益,因而新体系尽管在短期内可能运转良好,但从中长期来看非常不稳定.新体系为我们思考中国的发展模式和中美经贸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美国对华经贸摩擦"政治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探讨了美国对华经贸摩擦"政治化"在贸易平衡、汇率、投资等方面的表现,以及背后深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原因.文章认为,美国对华经贸摩擦"政治化"的上升,是美国两党在贸易政策问题上"政治化"的结果,并非由两国国家战略的冲突引起.中美国内政治与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正成为巩固双边关系的深层基础.从国内政治经济的角度考察这一问题更有说服力.文章建议,在关键利益问题上与美国"硬碰硬",将有助于调动美国国内支持贸易自由化的利益集团采取更积极的行动,平衡、抵消保护主义势力在对华政策上的消极影响.中美经贸争端解决的"机制化"合作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7.
文化因素与美国对华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国对外政策中,文化因素,特别是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对一个国家的外交有着长期、深远的影响.本文在分析美国文化特征的基础上,认为上帝选择的"使命观"和实用主义对美国外交具有深刻的影响.中美两国从18世纪开始交往以来的二百多年历史中,这些特征在美国对华外交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软实力理论现已成为研究国际问题的一个重要视角。越南是中国的近邻和外交前沿,近年来中美日印四国在越南的外交举措频频,但对中美日印四国在越南软实力比较的研究成果还较少。本文从在滇越南留学生的角度研究上述四国在越南的软实力,采用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尽管目前国内外研究机构都认为中国的软实力在快速提高,但在越南,美国和日本的软实力以较大优势领先于中国;在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中国仍处于"老三"的位置。本文还提出了提高中国在越南软实力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9.
曹玮 《当代亚太》2021,(5):39-74
随着中美战略竞争的加剧,战略第三方对中美关系和中国外部战略环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探究中美战略竞争和美国对战略第三方政策会如何影响战略第三方的对华政策,文章运用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误差方差分解模型,揭示了中国、美国和三个战略第三方——印度、俄罗斯和欧盟——自2008年以来的动态互动规律.研究发现,随着美国对中国的遏压加剧,印度和俄罗斯对华政策中的冲突性因素可能增加,而欧盟则可能改善对华关系.美国改善与欧盟关系将导致欧盟采取对华疏远的政策,美国对印度的持续示好和拉拢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印度加强对中国的敌对政策,俄罗斯对华政策则不受美国对俄罗斯政策的影响.根据上述发现,如果中美战略竞争持续和加剧,中俄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可能显现,甚至可能出现印俄两国同时对中国构成挑战的被动局面,欧盟则可能成为缓解中国外部战略压力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0.
李泽 《东南亚研究》2022,(3):92-113
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东南亚国家在中美之间仍处于阶段性摇摆状态。在“印太”地区的四个次区域中,东南亚地区存在最大的战略竞争空间,其中越南是影响中美战略竞争轨迹的重要支点国家。中美战略竞争带来的结构压力,使得越南面临严峻的战略选择难题。在分析越南等亚太中小国家的战略选择时,现有研究的不足是,过于关注中美等大国对小国的影响,忽视了小国的施动性及其面临的复杂的国内、国际因素。结合战略三角理论和小国国际关系理论,文章提出了评估小国在大国之间维持战略平衡的空间的分析框架。需要评估的因素是,大国战略竞争引起的结构压力、大国对小国的影响力对比、小国的国内政治因素及其可资利用的国际支持和援助。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影响越南战略选择的这四种作用力较为平衡,越中美尚不具备由“浪漫三角”转向“婚姻三角”的现实条件。为把握中美战略竞争的发展动态,需要对重要的支点国家面临的多维作用力进行全景式扫描。  相似文献   

11.
韩国对中美贸易摩擦保持高度关注,认为这不仅是贸易逆差的问题,更是大国间的权力之争,而高度依赖外部环境的韩国经济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尽管有个别声音认为中美贸易摩擦可能给韩国带来新机遇,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韩国股市、出口贸易、国内生产总值等均受到负面冲击。除此之外,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全球价值链重塑和大国竞争加剧,给韩国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面对挑战,韩国可采取的措施并不多,主要致力于开拓新的市场、保持中立态度以及加强多边合作。从长远来看,中韩共同利益依然存在较大挖掘空间,两国应致力于尽快达成新的更高标准的自贸协定,加强在新技术商业化应用方面的合作,以及进一步加强产业合作,提高区域一体化水平。  相似文献   

12.
台湾问题对中美双方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但它对双方具有同样的风险:它是最有可能引发双方冲突的因素,因此中美都要十分谨慎,不能有丝毫的疏忽。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有共识,都主张一个中国,主张和平解决。中国的最终目的无疑是统一,是台湾回归祖国,不可能有别的选择;而最符合美国利益的状况是两岸不统、不独、不武,台湾与祖国大陆实际分离的局面无限期地继续下去。这是中美在台湾问题上最根本的分歧。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仍然要保持与台湾的军事关系,包括售台武器。这是引起中美关系颠簸的一个重要原因。美方一直要求中方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中方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放弃使用非和平手段,不允许任何势力、在任何时候、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大框架中的一个问题,美国对台关系也必须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展开,美台之间只能有非官方的关系。任何试图让美国对台政策脱离一个中国框架的做法都将引起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13.
日本的战略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美两大因素共同塑造的。中美战略竞争对日本产生了重大影响。基于化风险为机遇,进而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日本采取三方面的政策举措:补齐军事力量的短板,推进联盟安全体系的多元化;实施经济安保战略,重组供应链和确保技术优势;推行体现日本价值观的制度战略,谋求国际规则制定的主导权,以便乘机达成引导国际秩序重塑的方向,成为名副其实的一流大国的夙愿,表现出浓重的机会主义和实用主义色彩。但对日美联盟战略基轴地位的顽固坚守和对中美不对称依赖脆弱性结构的存在,决定了日本无法从根本上平衡自主与追随、依赖与"脱钩"、改革与"辅成"的三重矛盾,要想利用中美战略竞争提供的"空间"来实现上述政策目标并不容易。  相似文献   

14.
"中美太空冲突论"的危害在于它仍然以冷战思维为出发点,片面夸大对抗与军事冲突的必然性.无论从长远还是现实来看,中美两国避免太空潜在冲突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双边的太空合作.未来中美在太空领域会发生某些摩擦,但它不可能主导中美关系,那些可能的摩擦或矛盾仍从属于中美两国之间的经济和政治上的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美传统节日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美两国各有自己的民族传统节日,其在起源和形成中存在明显的差别,在传承中却存在某些共同性.在全球化时代,由于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与深化,中美传统节日之间的横向交流出现了既有被两国人民相互包容接纳,又有此消彼长、"优胜劣汰"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6.
凌胜利 《当代亚太》2015,(2):61-81,158
海权之争是近代以来大国关系的地缘政治主线。当前的中美关系同样面临着海权之争,这将成为中美安全关系的"试金石"和影响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的关键问题。中美亚太海权之争既有战略和地缘方面的宏观因素,也与中国海军发展和美国对此的认知与回应等具体问题领域有关。战略冲突、地缘冲突和偶发事件是引发中关亚太海权冲突的重要原因,而共存利益、冲突预防和危机管理则使和平存在可能。中美亚太海权之争的结果存在不确定性,最有可能的情形是虽难以发生大规模冲突,但却无法排除偶发事件所引发的冲突,因而关键在于做好冲突预防与危机管控。中国海权发展既需注意到中美战略的互动性,也需确定自身海权战略"以实力促和平"的大方向,掌握战略主动性,寻求与海权大国的利益共同点,避免发生冲突。  相似文献   

17.
顾强  何立强 《德国研究》2021,36(3):62-78
在特朗普政府出台一系列针对中国的政策之后,中美关系已不可逆地走到了新的历史阶段,拜登政府的上台也不会改变此趋势.对于中国而言,在考虑拜登政府时期的中美博弈之时,不仅要深刻洞察美国的政策反应,也要注意第三方(特别是欧洲)所扮演的角色和政策选择.在拜登政府时期,在中美博弈的过程中欧洲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出来.从现有情况来看,拜登政府时期欧洲在中美博弈中的角色,既是博弈的"棋盘",也是拥有相当大主动权并尽可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棋手".欧洲面对中美博弈时的政策基轴中,维持战略自主是核心政策目标,维护欧洲团结是政策基础,"混合方式"是政策手段.拜登政府的上台使欧洲对中美博弈的政策产生一定影响,成为中短期变量,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欧洲对战略自主的维护和实施能力;拜登政府对美欧关系的协调能力;中国对外部环境的反向塑造能力和方式.  相似文献   

18.
夏立平 《当代亚太》2006,(12):19-28
中美印三边关系的互动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际体系的发展。美国能否利用印度平衡和制约中国,并不完全取决于美印关系的发展。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印之间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只要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印度就不会被美国利用来制约中国;而中美之间的战略目标虽有相当多的差异,但也存在不少利益交汇点。根据自由制度主义理论分析,中美印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加深,与中美印有关的国际合作机制在发展。中印之间和美印之间有一些共同价值观,中美在价值观上也并非完全不同。中印战略文化的相似之处大大多于美印之间。从建构主义角度看,中印是国际体系中的新兴大国,但都不愿挑战国际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大国——美国的领导地位,也不想打破现有的国际秩序和国际规则,而是主张在遵循国际法准则、平等和相互尊重、合作以及推动多极化的基础上推动国际秩序朝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美印有必要建立相对均衡的三边关系。如各方处理得当,中美印有可能避免“安全困境”,建立起“双赢”或“多赢”关系。  相似文献   

19.
曹云华教授主编的《远亲与近邻——中美日印在东南亚的软实力》一书从软实力的角度,运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对中美日印四大国在东南亚软实力的状况进行了透视和探察,突破了软实力研究的传统思维方法,是近年来软实力研究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20.
杨盼盼  徐奇渊  张子旭 《当代亚太》2022,(4):134-164+168
文章研究了中美经贸摩擦之下越南的角色,切入点是中国对越出口贸易在中美经贸摩擦期间的显著增长及其结构变化特征。通过构建统一框架全面分解中国对越南的出口,结合美国对华加征关税清单、美越贸易情况,以及中国对越出口的产品性质、不同技术水平等信息,文章区分了贸易摩擦冲击、竞争和互补三类效应,并充分考虑经贸摩擦的直接冲击和生产地转移效应对出口的影响。文章进一步通过多期双重差分法,测算了中美经贸摩擦对于中国对越南出口贸易的影响程度,分析了其在不同商品类别上的差异性影响及作用机制。分析表明,中美经贸摩擦冲击效应显著,大幅推动了中国对越南的出口,中越之间持续性的生产地转移效应不容忽视,不过,互补效应仍是中越贸易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