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十月革命前和十月革命时期,列宁着重批判了伯恩施坦主义在俄国的"变种",目的是保证俄国革命走向胜利,从而拉开世界革命的"序幕".十月革命后,列宁着重批判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伯恩施坦主义即社会沙文主义,目的是确保共产国际及其成员党与社会沙文主义划清界限,以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推进世界社会主义革命.1921年后,随着西方革命浪潮的低落,列宁将信奉伯恩施坦主义的西方社会民主党重新划归到工人阶级统一战线中,这是列宁晚年思想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2.
舒新 《理论月刊》2010,(2):25-27
十月革命胜利前,列宁着重批判了“伯恩施坦主义在俄国的变种”,从而避免了改良主义对俄国党和俄国革命的影响,保证了俄国革命走向胜利。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着重批判了西欧社会民主党的社会沙文主义,从而避免了改良主义对东方国家共产党及民族民主革命的影响,为东方国家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列宁对伯恩施坦主义的批判,对中国共产党认知以改良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民主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贾淑品  孙自胜 《长白学刊》2021,(1):31-38,F0002
列宁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处理意识形态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将马克思主义同历史时代、俄国具体实际的发展相结合,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挑战和受伯恩施坦主义影响的俄国内部错误思潮进行了坚决地批驳和澄清。他批判了资产阶级哲学意识形态的荒谬性、政治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宗教意识形态的欺骗性,同时对无产阶级内部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进行了清算,加强了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与实践,探讨了无产阶级政党加强自身意识形态建构的策略,建构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从理论和实践上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列宁意识形态批判与建构思想启示我们:一是要想建设好、发挥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重视党的领导。二是要与错误思潮作坚决的斗争。三是要在把握时代、创新方法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4.
如何认识"修正主义",目前理论界还存在争议,本期"嘤嘤其鸣"的两篇文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就不尽相同,本刊同时予以刊发,以客观地反映当前学界研究和探讨的现状。  相似文献   

5.
刘新宜 《新东方》2013,(3):40-45
伯恩施坦失误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唯物史观的机械运用并被权贵资本主义的利益深度裹挟。此事给我们的现实启示:一是必须全面理解和正确运用唯物史观,才能认清社会生活的主流和本质,二是迟发展国家必须严防权贵势力对社会生活的过度操控。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在二战结束后影响的日益扩大,是社会环境巨变的结果,并非其有先见之明。  相似文献   

6.
1896年10月起,伯恩施坦在《新时代》杂志以《社会主义问题》为总标题发表文章,公开修正马克思主义学说。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的叛卖行径,引起了德国社会民主党内许多党员的不满和反对,德国党从1898年—1903年,先后召开了五次代表大会,围绕伯恩施坦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进行了斗争。在这场斗争中,作为党的理论家、《新时代》主编的考茨基起了什么作用,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出版的一些国际共产主  相似文献   

7.
8.
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是在对修正主义思想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本文论述了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是如何通过其主客体相关性、具体性、时间性、社会历史性批判了修正主义思想的主客体抽象性、无时间性、无社会历史性,从而阐发了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的主体性维度,并最终审理了修正主义思想的庸俗性质。  相似文献   

9.
伍本霞 《求索》2015,(1):44-48
1912年,列宁在《中国的民主主义与民粹主义》中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影响了中国学界的孙中山研究。列宁在读了孙中山《中国革命的社会意义》之后反应如此激烈,乃是列宁深感"修正主义"的危害,并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视同类似于他所批判的"修正主义"。实际上,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既与他眼中的"修正主义"有别,亦与俄国民粹主义不尽相同。它不仅根源于中国的传统思想,而且其理论体系之本身完全是中国式的,确切说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形态。更为重要的是,孙中山民生主义关于避免资本主义之危害的思想同晚年马克思在俄国前途问题上的思考,有诸多相似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末,面对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以及无产阶级革命形势的变化,伯恩施坦主张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全面修正,否认资本主义崩溃的必然性,主张无产阶级政党放弃夺取政权,通过改良促使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卢森堡坚决反对伯恩施坦,指出资本主义根本矛盾仍未消除,无产阶级应坚持革命斗争策略,社会主义只有在公有制基础上才能实现。当前,以修正主义为思想渊源的民主社会主义已成为西方左翼政党的指导思想,适时反思这次路径论争将有助于我们认清修正主义的理论本质,准确评价左翼政党的政治活动的意义,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明确无产阶级政党在实现共产主义过程中不容撼动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11.
十九世纪末,俄国自由主义民粹派对马克思主义大肆进行攻击.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与民粹派展开了激烈论战,双方争论的核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是否具有科学性,他们的主要分歧体现在三个方面: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先验臆想的一般理论还是具体的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研究的主要方法是黑格尔的三段论还是立足社会经济关系的逻辑论证;理论检验的唯一标准是合乎人的本性还是符合客观现实.列宁在批驳民粹派谬论的同时,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2.
苏共二十大与党对斯大林个人迷信的认识、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分析斯大林个人迷信的滋长与蔓延以及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个人迷信的认识、批判。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和苏共二十大进行的反对个人迷信的斗争符合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的要求 ,是正确的 ,对苏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对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尽管批判个人崇拜存在一些消极影响 ,但仍然应该肯定它是苏共二十大的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13.
修正主义问题既是一桩历史公案,又与现实息息相关,反修、防修、批修在我国搞了几十年,家喻户晓。其实,对于历史事实应进行理性思考,弄清真相,还历史本来面目。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与破除思想迷信和僵化,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在我国共运史学界,对伯恩施坦的讨论和评价成为第二国际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某些研究有素的学者撰写了冷静地、实事求是地评价伯恩施坦的专题论文,给人以很大启发。也有一些青年学者试图重新评价伯恩施坦和修正主义,有助于人们的思考。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王祖奇 《求索》2008,(11):224-227
列宁晚年对斯大林产生了严重的“不满”,很多人都将其理解为列宁晚年对斯大林政治上的严重不信任,有的人甚至将其庸俗化为一种权力斗争。但是,如果仔细联系当时苏维埃政权的实际环境,就不难发现,列宁晚年与斯大林关系的变化,实际上主要是列宁晚年生病逐渐失去工作能力、并需要逐步移交其职权期间,苏维埃最高领导层出现的一些正常的分歧和矛盾。虽然由于当时特殊的情况,这些分歧和和矛盾表现出了与往常不同的形式,但实质上都是列宁及其他中央领导成员在当时苏维埃政权现实情势基础上进行的如何完善苏维埃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宝贵探索。  相似文献   

16.
陈香兰  荣长海 《前沿》2011,(16):23-26,33
马克思、恩格斯论证了理想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对于二者的并存只存在于他们的思维逻辑中。真正面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问题的是列宁,他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从期待世界革命实现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代替到呼吁和平共处,维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共存,再到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深化了对两制关系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西方列宁学"列宁主义观的生成,有其特定的社会条件.以迈耶尔为代表的"西方列宁学"的列宁主义观,主要从列宁主义的本质、形成、体系、特征和命运等方面完成了对列宁主义的"全面修正"和"彻底否定".研究迈耶尔为代表的"西方列宁学"列宁主义观的启示是:深刻理解列宁主义的地位、真正把握列宁主义的灵魂,是确立并坚持科学"列宁主义观"的两个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8.
19.
马克思的资本批判与现代性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建津 《岭南学刊》2008,47(1):59-64
马克思在实践哲学的基础上,从社会关系的维度对资本作了存在论的阐释,并将资本批判作为现代性批判的落脚点。马克思早期的几本著作,对资本的现代意义及其局限,分别进行了经济批判、政治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中国作为后发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科学发展,实事求是的态度是直面资本。为此,我们必须站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立场,尊重历史的辩证法,反对资本万恶论和资本永恒论。  相似文献   

20.
戈尔巴乔夫大权在握,大名在外,倘若真有大才,何至于弄得国破党亡,落个不光彩的下场。在1985年,他对改革会有多大的规模还心中无数,不过他总是对身边的人和听众重复一句据说是拿破仑的话:“必须投入战斗,然后再考虑怎么办。”于是,假统帅学着真统帅的话下海了。未经认真地考虑后果就擅自行动.这是戈尔巴乔夫的一个特色。前苏联驻美国大使阿·多勃雷宁在回忆录中说:他“太急促地设想事件朝美好的方面转化,他经常是没有一个详细的计划去实施他宏大的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