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看好“后院”曹宪阁披览古史,笔者注意到了这样一种现象;有不少权臣显宦对自身这个“前院”节律颇严,一生为官谨慎,不失勤政廉政之大节。可叹的是,他们往往对妻室儿女这个“后院”看管不严,结果导致“后院起火”,不仅自身的清名遭到站污,甚而祸及家族。历史上赫赫...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强调:“广大中青年干部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希望,代表着党和国家的未来。培养中青年领导干部的工作,不仅要抓紧,而且要抓好。”如何真正培养选拔一批能够跨世纪担当重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要求的年轻领导干部,在当前工作中,我们务必防止畸重畸轻的现象。一是重才轻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才兼备,是我们党对干部的一贯要求,二者不可偏废,有德无才a,难当重任,有才无德,其才足以济其奸。但一些部门或单位在选拔年轻干部工作中,往往重视了年轻干部“才”的一面,忽视了其“…  相似文献   

3.
古汉语中有极少数名词可活用为形容词。 (一)一般名词活用为形容词: “来,以盾为才,固请于公,以为嫡子。”(《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以盾为才”之“才”,可译成“有才能”,但在古代汉语中,这个“才”已形容词化了。因为,第一,“才”是一个词,不是“有才能”这个动宾词组的省略。第二,“才”不表示动作行为,是对赵盾这个人的性质的陈述,合乎形容词所表示的语义。可以比较“子皮以为忠,故委政焉。”(《左传·襄公三十二年》)“以为忠”,即“以之为忠”,与“以盾为才”句式一样,“忠”是对子产品质的陈述,是形容词,则“才”亦可看作是形容词。  相似文献   

4.
感悟札记     
工作学习之余,有感而发,拼成“几个对子”,算是心得体会,与同志们共勉。才与德才是能力见识,德是思想品德。有一说法:有过人之见识者才,有超人之胸怀者德。德与才是领导干部最基本的方面,可以说是领导干部的两个基本点,是领导干部做为“人”字的两个支撑。古今中外、各个层面,凡领导者(为官者),都有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德与才。我们常说两大素质: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这在一定意义也就是德和才。德与才缺一不可。重德不能轻才,重才不能轻德。不能唯德,也不能唯才。德不称其祸必酷,才不称其殃必大。德不备没有根基,才不足做不好工作。领导干…  相似文献   

5.
卫继周在《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5期撰文指出:今年早些时候,在《瞭望新闻周刊》上见到一篇文章说:只是在十六大之后,“中国共产党对民主认识”才“上升到关系党的生死存亡高度”。笔者以为,此论实在是低估了党早先对民主的认识水平了。更远的不说,毛泽东在60多年前的“窑洞对”中讲的只有民主,“才不会人亡政息”,就已有了这个意思。毛泽东、黄炎培1945年“窑洞对”中,对克服“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之间,毛泽东作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  相似文献   

6.
“听才”,是笔者生造之词,只是相对于“口才”而言的。因为长期以来,人们把能说会道者叫做有“口才”,那么套用一下“口才”的定义,对在纷繁嘈杂的声音中能辨出良莠的人应称之为有“听才”。对领导干部而言,“听才”和“口才”都是应具备的素质。  相似文献   

7.
把海南建成“四个之岛”,其建设成果的检验,最终要落脚在“和谐之岛”上,即“要让当地人民生活安宁。外地游客感到安全”。而实现“和谐之岛”的建设目标,民生问题是关键,发展才是硬道理。  相似文献   

8.
“任人唯贤,德才兼备”是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原则。无数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德与才,德居首位,德为才之帅;有才无德,“才”亦可能误入歧途,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出在“德”上。如何考察评价干部的“德”,是一个重要而又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常成 《两岸关系》2001,(5):44-45
眼下岛内经济持续不景气,生意难做,企业经营不易,资金调度出现紧张是常有的事儿,相互之间金钱往来稍有拖欠也就不足为奇了。在这种情况下,生意场上的“谦谦君子”们大都维持着翩翩风度,不会为了债务问题而闹得声名扫地,突然有一天,看似“平静”的生意场上出现了“丢毒蛇”、“放炸弹”这类只有黑社会才常用的“讨债”手法,商人们才坐不住了,才体会到了“时机艰难”的含义,才  相似文献   

10.
《中国保安》2012,(11):3-3
人们常说“有才才有位”,简单理解,就是具备一定才华才能获得理想的待遇与地位。“才”者,才干也;“位”者,地位也。此话是勉励,亦是真理。  相似文献   

11.
领导干部作为当地的“人民公仆”,其所做的都应该是最大程度地“服务于民”,应该是“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典范,因此只有作为“主人”的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的评价才是最公正、无私和直接的。  相似文献   

12.
为官须有德     
德是为官之本,也是从政之基。俗语说“有德无才会贻误事业,有才无德会毁掉事业”。由此可见德的重要性。 克已修身,信奉道义,以天下为己任,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就有德不优者,不能怀远,“德是才之本”,“德胜才方为君子,才胜德是为小人”之说。 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人格,是力量,是财富,是凝聚力和号召力,是领导干部做人为  相似文献   

13.
江总书记在建党八十周年讲话中指出:“领导干部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知人善任,广纳群贤。”这就要求我们党政领导,特别是“一把手”要全面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善于识才、用才、爱才、聚才,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一、念好“三字经”,慧眼识英才识才是用才的前提。“一把手”识才一是坚持一个“宽”字,首先眼界要宽,坚持“立足全方位,面向全社会”,不能眼睛只盯着自己熟悉的地方、部门和人员,克服“在少数…  相似文献   

14.
朱元璋于公元一三六八年建立明王朝后,采取许多措施革除元朝弊政,恢复和发展明初的社会经济,使明初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这一切均与朱元璋的选用人才分不开。朱元璋选用人才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唯才是举”、“量才而用”。朱元璋曾对中书省言:“任人之道,大小轻重各适其宜,若委重于轻,是以棋桷而为梁栋;委大于小,是以钟庾而盛斗筲”。并强调用人的关键在于人尽其才,量才而用。朱元璋说“人之才有长短,亦犹工师之艺有能否,善攻木者,不能攻石,善斫轮者,不能为舟。若任人之际,量能授官,则无不可用之才矣”。为了真正做到各尽其能,以才用人,元璋主张选才用人条件不能太苛刻。他对负责选拔官员的吏部云:“良工琢玉,不弃小  相似文献   

15.
数十年来,我党对于“监督”———“党内监督”———“党内监督制度化”的认识与探索不断深化。《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以下简称“条例”)正是这种长期认识与探索的一大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现在需要重视的是,如何切实贯彻与落实“条例”,使之在推进党内监督方面真正见到实效。一1945年7月,毛泽东在延安回答民主人士黄炎培关于中国共产党胜利后,如何跳出“其兴也縨焉,其亡也忽焉”这一历史“周期率”时,郑重指出,“我们找到了一条新路,那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  相似文献   

16.
梁作华 《青年论坛》2006,(4):161-162
电子档案是由电子文件转化而来。电子文件是计算机中产生的文字、图形、声音等多种信息的集合体。其信息形态是以数字化为主体的,读取须借助计算机才能够实现。根据电子档案的特性,其保护技术体系将主要由“电子文件形成中的保护技术”、“利用传输保护技术”和“信息修复技术”构成。  相似文献   

17.
用人撷言     
天下之政,非贤不理;天下之业,非贤不成。   用好一个人,激励一大片;用错一个人,挫伤一大群。   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公道正派用人,用公道正派之人。   德才兼备成大事,有才无德会坏事,有德无才会误事,无德无才干不成事。   好人不见得是好官,但好官必须先是好人。   用人,凭实质,论能力,重公论,一把尺子量长短。   用人如器,各取其长。   用人,避“将才”之短,扬“帅才”之长。   用人,就要用那些热爱祖国的“忠才”,为民做事的“干才”,兴邦建业的“命才”,清正廉洁的“仁才”,识时明理…  相似文献   

18.
学习江泽民同志“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思想,必须着力把握好六个关键环节:要有“识才”的慧眼,要有“育才”的胸怀,要有“用才”的气魄,要有“评才”的方法,要有“励才”的方式,要有“管才”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对“经济人”的自私自利的解读,是不符合亚当·斯密的本意的,而且会误导“经济人”的行为,对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只有对“经济人”的互利互惠解读,才符合亚当·斯密的原意。也只有互利互惠的“经济人”才是理性的“经济人”,才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互利互惠是“经济人”的本质,是文明社会的法则。  相似文献   

20.
关于文学批评的“文学”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批评的“文学”属性在过去的理论中是根据批评的对象所确定的 ,这是一种直观的认识。以对象确定其属性 ,其自身的品质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规定。文学批评“在文学中”,并不是与文学创作并立的在之外。这种“在”体现在批评与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之中。批评从来就不是附属于创作的存在 ,恰恰相反 ,创作与批评结成对象性关系 ,其自身的“文学性”才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