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副标题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历史报告。作者王良。这是一部较简明的日本侵华史 ,起于 186 8年的“明治维新”,迄于 194 5年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者的目的 ,在于叙述自“明治维新”日本军国主义崛起后 ,是如何一步步对中国进行侵略 ,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同时 ,作者之所以要“立此存照”,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史实公诸于世 ,是感于日本至今仍存在着一种复活军国主义的倾向。作者在引言中列举了如下事实 :1982年 ,日本文部省修改教科书 ,把日本“侵略”中国改为日军“进入”中国 ,为侵华战争翻案 ;1986年 ,日本文部…  相似文献   

2.
从1931年“9·18”事变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了规模空前的侵华战争,这场战争对我们国家民族和整个社会发展造成巨大的破坏。本文仅就日军侵华期间对大同煤炭资源的野蛮掠夺,作些简要的论述。然而就是这种局部和侧面,也足以说明日本侵华战争的残酷性、掠夺性和破坏性。  相似文献   

3.
80年代前后,是日本经济发展的巅峰时期,日本朝野郁认为,日本已经走上了“经济大国”之路。正是这种“经济大国”意识,使不少日本人欣喜若狂,对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华战争不能正视,就连政府首脑对这场战争的性质、责任也采取了模棱  相似文献   

4.
在日本侵华战争中,绝大多数日本文学家积极“协力”侵华战争,形成了武装部队之外,为侵华战争摇旗呐喊、以“笔”为枪的特殊部队——“笔部队”。但是,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对“笔部队”的研究都非常薄弱。由王向远教授撰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笔部队”和侵华战争——对日本侵华文学的研究与批判》一书填补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白,是国内第一部系统全面研究有关日本侵华文学的研究专著。 作者对日本侵华文学进行了整体、全面的研究和批判,运用掌握了大量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对日本侵华文学产生的背景、性质、有代表性的侵华文…  相似文献   

5.
也是日本人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坚决反抗,也遭到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日本人民的谴责。斗个多世纪过去,日本国内有人极力否认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同样也遭到尊重历史、主持正义的人们的反对。 我们坚信,历史是永远改变不了的。  相似文献   

6.
南满铁道株式会社是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期间在我国东北建立的庞大的殖民机构,素有“国策机关”之称,是日本侵华的“大本营”。满铁在其存续长达40年期间,在为日本侵华当局掠夺我国物质财富,提供政治、经济、军事情报的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包罗万象的书刊资料、情报资料和档案资料,即称“满铁资料”。它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吞并中国、称霸世界的铁证,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中日关系史以及东北亚历史的最大的资料库。满铁资料就其形式和内容上具有十分明显的特征。研究这些特征对于目前满铁资料的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和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回族人民武装抗日的一面旗帜○魏福凯“七七”卢沟桥事变,迄今已60周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给中国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八年抗日战争,是一部充满血与火的悲壮史。回顾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地区八路军回民支队的战斗历程,对加强民族团结,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  相似文献   

8.
《前线》2007,(7)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0周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馆20周年。70年前,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民族奋起团结抗战,  相似文献   

9.
<正>福建地处东南,与台湾一水相隔,扼东海连接南海之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日本觊觎福建,由来已久。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加紧了对福建的侵略,妄图把福建变成全面侵略中国的南方桥头堡;七七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大举进犯华北的同时,也发兵侵占了福建金门、厦门及沿海县份,并两度侵占福州,福建人民遭受了巨大的民族灾难。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侵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终于夺取了抗日战争的伟  相似文献   

11.
日本军国主义者在侵华战争中,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在中国土地上研制和使用细菌武器。为了适应细菌战和扩大侵略战争的需要,细菌战头子石井四郎将细菌实验从实验室向实验工厂扩展。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在拉滨铁路线的五常县背荫河车站附近建起了他们最早进行细菌武器实验的秘密工厂。石井四郎的石井部队在本纪2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者提出了研制细菌武器,用于征服中国、苏联以及亚洲人民的设想。这一设想,得到了日本统治者的大力支持。经过周密的准备之后,便积极着手细菌武器的研究。日本法西斯分子石井四郎,是极力鼓吹细…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60多年前,日本法西斯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赢得抗战的胜利。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弥散,战争的伤口也在逐渐弥合。但我们也应看到,暴力与恐怖离我们并不遥远,侵略历史正被某些人改写,战争恶魔正被美化,军国主义幽灵仍在徘徊。这提醒我们:日寇的侵华史决不能忘,英勇的抗战精神决不能丢。  相似文献   

13.
时话     
《红岩春秋》2014,(5):4-4
<正>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3月28日,在德国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科尔伯基金会邀请发表演讲,阐释了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和平发展道路。他在演讲中两次提及日本当年的战争暴行,表明中国不会忘记。习近平还引用了中国古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据新华网)  相似文献   

14.
2010年9月2日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65周年纪念日。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这场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灾难和损失是空前的。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3500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30万人以上。按1937年的比值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0004L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4L美元。  相似文献   

15.
《思考与运用》2006,(7):56-57
重庆大轰炸与七七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七三一细菌战等重大事件一样,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和不容抵赖的铁证,在重庆人民中刻骨铭心,在全国、全世界都有重要影响。市委高度重视对重庆抗战历史资源的研究和建设,于去年底决定启动重庆大轰炸调查与研究工作。从本期起,我们将不定期开设“重庆大轰炸调查与研究工作”栏目,以期更好的反映这项市委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日本军国主义当年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华民族近百年苦难史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这里陆续刊登的“抗日战争史概要”,其目的就在于让人们“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爱国热情转化成做好本职工作的实际行动。今年9月份,本刊将与省委党史研究室、省直工委和省党建研究会联合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知识竞赛,此刊登内容为竞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7.
对日本侵略者侵华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对战争指导者侵略思想的揭露和批判,一直是抗日战争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这显然无助于正确把握侵华战争的起因、走向和实质,也影响到对日本战争罪行的清理和清算。鉴此,本文将研究的视点,聚焦于近卫的侵华理论。不仅是因为日本历史上最大一次规模的侵华战争的决策和行动,都是在他任内作出的,而且他的一整套侵华理论,比起日本任何大陆扩张主义者均毫不逊色,甚至可以说是包括军部在内的日本战争指导集团制订各项侵华政策的指导纲领。长期以来,日本史学界一直持有近卫“和平主义者”的观点,竭力辨…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的历史认识有三点:日本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它给中国造成了巨大损失,而中国人民的抗战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抗日战争留给我们的历史性启示是:必须始终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大力发展经济、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必须始终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抓好历史教育.  相似文献   

19.
日本军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失败被迫投降后,一小撮顽固不化的侵华日本军人,不甘心于在战场上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所打败,而穿上国民党军队的服装继续参加了中国的内战,原日军少将旅团长元泉馨就是其中的一个。 螳臂岂能挡车?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元泉馨被我华北野战军击伤后,自知罪大恶极难逃一死,从而要求部下开枪把他打死,最终落了个孤魂难以东归的可悲下场!  相似文献   

20.
张志荣 《理论学刊》2002,(6):122-124
20世纪 30年代 ,日本发动的对华侵略战争极具野蛮性。这一野蛮性集中体现在日军侵华实施的种种暴行中 ,它完全违背了战争道德 ,公然践踏国际公法。日军侵华暴行在特征上表现为 :手段上的极端残酷性 ,形式上的多样性 ,时间上的持久性 ,地域上的广阔性。日军侵华野蛮性的产生是长期奉行军国主义教育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