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府信任与公民信任良性互动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与公民之间信任互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研究政府与公民之间互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受到政府与公民信任现状的推动。政府与公民的信任互动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建立良好的政府与公民的信任互动,应以政府为主导,公民和非政府组织参与相结合,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润滑,减少社会摩擦和内耗,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促进现代和谐社会和民主法制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是新时代国家治理总体目标的重要构成,也是公众政府满意与政府绩效的测度标尺。既有研究多就特定领域安全感与政府信任的相关关系展开,忽略了公众安全感与政府信任关联关系的结构性。本文基于对公众安全感与政府信任的理论分析,厘定公众安全感与政府信任结构性相关的逻辑框架,运用四市六区23个城乡社区的居民抽样调查数据,通过线性回归与分位数回归双重校检,确认了公众安全感对政府信任对象、品质和结构的积极影响;部分证实了公众安全感各维度与政府信任各面向的结构性关联关系。研究结果为准确把握公众安全与政府信任关联关系提供了启迪。  相似文献   

3.
《公安研究》2010,(9):55-55
曹文宏在《人文杂志》2010年第2期撰文认为,广义的政府信任是指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双向互动耦合关系,因此,改善政府信任须从政府和公众两个方面考虑。问题是,在改善政府信任问题上,长期以来我们更多地是聚焦于政府本身,而忽略了公众,特别是没有认识到公众对政府的理性怀疑在政府信任改善中的重要性。改善政府信任还离不开公众的理性怀疑,这是一种研究路径的转变,一种思维定势的转向,需要在学理层面上给以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4.
公民对政府的信任下降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现象,电子政务作为一种能更方便地沟通信息和提供服务的工具,在客观上搭起了政府与公众互动的桥梁,有效地促进了政府与公众的沟通。通过对电子政务的使用能否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进行研究,期望能更好地发挥电子政务在改善政府与公众关系方面的作用,促进地方政府加快建立“服务型政府”的步伐。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政府审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组织认同理论研究了组织认同、组织支持对政府审计人员离职意愿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政府审计人员组织认同、组织支持与离职意愿都是负相关关系,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在组织支持感与离职意愿关系间起到了调节作用,但是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在组织认同与离职意愿关系间没有起到调节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政府审计机关加强审计人员情感支持,减少审计人员的离职意愿,留住重要人才。  相似文献   

6.
差序政府信任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在学术界备受关注。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学术史考察,从差序政府信任存在的真实性、作为因变量的差序政府信任和作为自变量的差序政府信任三个方面进行文献梳理,发现已有研究集中于量化分析,偏重于差序政府信任存在真实性和原因的研究,而在质性研究、差序政府信任存在意义、整体性研究和比较研究方面仍有待拓展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7.
治理质量感知是公民个体主观感知到的政府的治理绩效,反映了公民对政府能否公正行政和保障公民权利的总体认知与主观评价。从行为公共管理学视角探究治理质量感知与政治信任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匮乏。基于第四波亚洲民主动态调查的大样本数据,本文运用路径分析方法,对治理质量感知和政治信任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治理质量感知正向影响政治信任,政府形象在治理质量感知对政治信任的影响过程中发挥着中介作用,传统文化观念正向调节治理质量感知对政府形象的影响。本研究还检验了制度与文化因素对政治信任的交互作用,从而为理解政治信任的形成机制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8.
蔡永飞 《人民论坛》2012,(18):18-20
是社会焦虑、不公平感,还是思维惯性、情绪发泄,抑或从众心理、逆反心理,老百姓不信任、不相信政府说明了什么,有何特点,怎样应对应当说,"老不信"这个词,并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因为并非所有老百姓都不信任、不相信政府,也并非不信任、不相信政府的人每时每刻都不信任、不相信政府,也并非不信任、不相信政府的人在任何事情上、对所有官员都不信任、不相信。当然,以笔者的观察,不信任、不相信政府的人绝不在少数,而不被信任和相信的官员也不在少数。这一问题确实值得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并  相似文献   

9.
政府信任是政府与公民之间良性互动的重要表现,体现为公民在理性选择中对政府公共服务绩效的认可。当代中国社会中地方政府的信任指数呈现出下降趋势,主要与利益多元、理性公民、风险社会等因素相关。一般情况下,地方政府的信任指数与政府公共服务的绩效是正相关的,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表现越优良,获得的信任指数会越高。当前,地方政府在现实行为中,并没有很好地执行新公共服务的理念,出现一些行为背离现象。基于新公共服务的视角,提升当前地方政府信任指数的路径主要有:合理定位政府角色;培育理性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建立及时有效的回应机制;强化行政责任与民众监督力度;公共服务或产品供给人民导向化;坚持公共利益至上。  相似文献   

10.
政治信任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并且在实证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不难发现:第一,学界对政治信任涵义的理解主要有政府信任说、政治体系说、社会信任说、政治机构说等四种代表性观点;第二,学界主要从体制性信任、政治机构与人员信任两条进路对政治信任进行本土化的可操作测量;第三,转型中国的政治信任呈现出政府信任差序化、政府信任阶层差异化、政治信任U型分布、政治信任流失加剧等核心特征;第四,国内学者解释中国政治信任来源的路径主要有理性选择路径、社会文化路径、个人特征路径以及媒介传播路径;第五,政治信任的高低变化对政治参与行为和治理实践具有重要的影响。今后国内学界应从建立系统的政治信任测量框架、注重政治信任基础性数据的收集、注重政治信任的历史变化分析、注重政治信任的横向比较分析、全面系统研究政治信任与政治参与行为的关联性等五个方面实现政治信任测量的精细化,以期深入把握国内民众的政治信任现状,提高实证研究对民众政治信任培育和提升的分析力和预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