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干部道德考核一直是党委和组织部门考察干部的难点和弱点,原因在于道德考核难量化、难操作的特殊性。近年来,浙江对官德考核进行的积极探索,尤其是浙江人价值观的提练,为解决官德考核难题提供了思路。在浙江人价值观的关照下,干部道德考核可以简便考核程序、优化考核内容,提高官德考核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当然,干部道德考核体系的完善还需要在完善群众参与机制的基础上,着力通过干部自主学习和组织道德教育来提升领导干部的政治品德;同时,准确认识和运用道德的发展规律来实现重德向善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廉政瞭望》2012,(7):25
"最美女教师"、"最美司机"、"最美的哥"……最近,若干个来自全国各地的"最美"不断见诸报端。"浙江出了最美司机,黑龙江有最美女教师,我们天河区有最美路人。"这是某媒体在报道"托举哥"周冲时,引用的广州市天河区宣传部部长蓝小环的一句话。而各地对于"最美"的自豪之情,最近也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感知,"最美"们会被官员看望慰问,媒体大量报道,授予各种各样的称号与嘉奖。中国有句老话叫"润物细无声"。但也许是最近一些年来,人们对道德有一种巨大的焦虑感,因此只要出现了好人好事,就立即要全力以赴地宣传,力图弄出特别大的动静。这可能是一种进步,也是社会的一种需求,但会不会出现另一种政绩或者攀比?社会各方开始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浙江经济在新的发展时期遭遇了"成长的烦恼",面临资源短缺和生态失衡等制约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为此,浙江政、学两界有识之士在近年提出,要用"浙江人经济"取代"浙江经济",变"小浙江"为"大浙江"。这是浙江经济在新的历史时期一种崭新的发展思路和战略性决策,它对于浙江经济乃至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浙江经济现象、浙江模式的保持、完善和发展。浙江企业"走出去",用"浙江人经济"取代"浙江经济"的战略目标的实现,有着良好的经济、社会方面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廊坊市不断深化"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以"播洒文明、弘扬美德、助力中国梦"为主题,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注重典型引领,彰显榜样力量。廊坊市注重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用身边典型的感人故事和高尚精神,推进全社会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践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见贤思齐、向善向上。组织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道德建设百佳和"最美廊坊人"评选表彰等活动,把"身边好人"树起来。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社会道德领域既出现了"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司机"吴斌等许多"道德典型",也发生了诸如"毒奶粉"、"器官贩卖"、"小悦悦"等"伦理事故"。根除导致社会道德"发病"的"病菌",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社会道德体系,是当前伦理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姚源清 《当代贵州》2014,(34):20-21
正"道德之光,贵州骄傲"——11月22日,贵州省第四届"明礼知耻·崇德向善"道德模范颁奖典礼在贵州电视台隆重举行。一个个真挚朴实的梦想,一段段可歌可泣的事迹,让演播大厅掌声雷鸣。在泪水和鲜花中,来自全省各行业50名代表荣获了"全省道德模范"称号。这是一场思想道德的洗礼,也是贵州开展"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主题实践活动的阶段成果展示。作为  相似文献   

7.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关键层面,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政治文明史是社会治理的发展史,仁政善治是永远的社会理想追求。法治是善治之基,公平正义是社会的价值诉求。加强"道德立法",在社会治理中实行"德法同构",法治是实现民主治理的根本保障。"契约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以诚信精神呈现合情与合理的社会稳态结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创新社会治理的精神力量,是塑造公序良俗,社会和谐,人心向善的方向盘和定心丸。  相似文献   

8.
《党课》2013,(15):6-6
“最美人物”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传递了道德建设正能量,唱响了中华民族正气歌,形成了好人好报正效应,一个个最美盆景连接成了最美风景。杭州“最美现象”启示我们:思想道德建设重在建设积累,贵在贴近实际,难在持之以恒。文明道德风尚的形成是逐步积累的过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和精神在人们心里播下种子,就能生根、开花、结果,转化为崇德向善的实际行动。思想道德建设贴近实际才会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向善,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倾向,也是人类健康的道德情感。生活中,向善疾恶被认为是正义的体现;“做好人”是广大民众向善心理最朴素的表达。人们内心里有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价值需求。因此,对于邪恶之事人们十分鄙视,而对道德善行却是衷心的感激。正因为人们存有这样一种文化心态,得以使骗子们披着“善”的外农行邪恶之事。在李洪志的“法轮大法”中,“善”是极具有欺骗性的招牌。他充分地利用了人们向善疾恶的心理,大讲特讲善恶问题,诱导广大练功者信奉“法轮大法”,崇拜他这个具有“慈善之心”的救世主,其用意是险恶的。…  相似文献   

10.
王茜 《实践》2009,(7):48-48
有个从哈佛大学毕业的韩国生意人,在与浙江商人打交道后,这样说:"读懂浙江人的生意经,胜读10年‘哈佛书’。"在内蒙古有20多万之众的浙商,他们本着灵活多变,却诚信至上;吃苦务实,却甘于冒险;创新进取,却不善张扬;以利为本,却乐善好施的道德和商德,在茫茫大草原上书写着一个又一个精彩传奇。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也是向善的道德化社会。和谐社会本质规定的道德意蕴诉求向善的人文精神,而向善的人文精神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道德支撑,引领和谐社会建设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向善的人文精神的力量在于使人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中,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自觉地求善、扬善、行善,以促进天人和谐、群己和谐、人际和谐以及人的身心和谐。  相似文献   

12.
知识性与价值性共同构成了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理性能力。当今,人工智能的发展迎来新浪潮,带来新的认知革命和价值革命,但是信息暗箱、信息茧房、信仰缺失、功利主义和伦理道德等问题对求真的知识性追求与向善的价值性遵循带来冲击和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以其实践性特征助力人工智能时代对知识性规律的探索;以其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特征助力人工智能时代价值性内核的发掘;双主体共生共感促进人与社会的自由全面发展。知识性与价值性的实现方式,应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作用,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想之基、发挥知识与价值引领的思政教师之长、巩固技术向善的道德实践之要。  相似文献   

13.
蒲丽娟 《党建》2014,(5):45
正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街道地处主城核心区,是展示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在建设城市"首善之街"过程中,观音桥街道党工委始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摆在重要位置,凝聚崇德向善的正能量,着力构筑道德文明高地。开展主题活动,引领"崇德"新风尚。街道党工委积极开展以"崇德向善领风尚服务群众当先锋"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也是向善的道德化社会.和谐社会本质规定的道德意蕴诉求向善的人文精神,而向善的人文精神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道德支撑,引领和谐社会建设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向善的人文精神的力量在于使人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中,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自觉地求善、扬善、行善,以促进天人和谐、群己和谐、人际和谐以及人的身心和谐.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价值观、共同价值观、幸福、民生幸福等内涵的解读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探析,认为以“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内涵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表达了民众追求幸福的共同价值取向。共同价值观引领下的民生幸福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回归,也是对西方幸福观的扬弃,正是这种继承与扬弃,使民生幸福观为民众所接受,被社会所弘扬。通过对民生幸福体现社会共同追求价值目标的论述,提出了构建共同价值观引领下的民生幸福体系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国有经济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更是异军突起,不仅在国内,在国际上也引人瞩目.浙江是一个公认的竞争力强劲的省份.但是在2005年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浙江人清醒地看到"成长中的烦恼":耕地锐减、能源困局,环境污染,遭遇"反倾销"调查频发.出路在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筑区域创新体系、"腾笼换鸟"、统筹城乡发展,跳出浙江发展浙江人经济等.  相似文献   

17.
公民道德的动力不足,是当前我国道德生活和道德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甚至出现故意作恶、自己不为善甚至抨击别人为善、几乎否定任何道德宣传说教等极端现象。公民道德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有:道德信仰迷失,道德价值观混乱;社会整体道德责任感弱化;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反差大;做好人可能有风险甚至付出代价等。解决公民道德动力不足问题客观要求:用科学的道德观引导人们的生活;利用制度的力量引导人们向善;通过道德训练培养"道德人";解决"道德之知"与"道德之行"的矛盾;创建德、利、福相统一的道德环境等。  相似文献   

18.
李春华 《学习月刊》2012,(17):37-38
道德迷局在当今"道德滑坡"的舆论纷扰中,食品安全危机、官员腐败、政府不作为、老人跌倒无人敢扶等社会问题,令人扼腕叹息。但与此同时,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等"道德模范"的出现,又不禁让人心生温暖。那么,究竟该如何评价当前我国社会的道德状况?公众最反感哪些失德现象?怎样进一步加强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9.
锡刚 《先锋队》2012,(25):50
最美女教师、最美公交司机、最美搬水工、最美交警……不知从何时开始,社会上开始出现以"最美"作为前缀的流行称谓。这些称谓不仅体现了网民的创新能力和媒体的新闻敏感,更多表达出的是公众对身边无数"最美"的人的深切关注和由衷尊敬。细细数来,这些"最美"的人,绝大多数都是来自社会基层,是我们身边最平常不过的普通人。他们从事的工作多与公众有关,甚至有些人的  相似文献   

20.
《廉政瞭望》2012,(13):25-25
“最美女教师”、“最美司机”、“最美的哥”……最近,若干个来自全国各地的“最美”不断见诸报端。“浙江出了最美司机,黑龙江有最美女教师,我们天河区有最美路人。”这是某媒体在报道“托举哥”周冲时,引用的广州市天河区宣传部部长蓝小环的一句话。而各地对于“最美”的自豪之情,最近也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感知,“最美”们会被官员看望慰问,媒体大量报道,授予各种各样的称号与嘉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