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军 《瞭望》2008,(23)
美国地质调查局最近直言:人类不能够预报地震。理由是:无论是美国地质调查局还是加州理工学院或者任何其他科学家都没有预报过一次大地震。在可预见的未来他们不知道如何预报,并且也不打算知道。面对深不可测的地球,这家机构明智地把工作方向锁定为致力于通过提高基础设施的安全等级来长期减弱地震的危害性,而不是把精力放在研究短期预报。中国科学家对地震预报的前景却要乐观一些。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四年九月十八日,路透社从东京发出了这样一条电讯:一位中国地震科学家根据云彩,准确预报了九月十四日从东京到京都的六点九级地震……消息传开,一封封热情洋溢的贺信从全国各地乃至日本相继飞来,祝贺他赢得荣誉。然而人们并不知道这位在国际上产生影响的地震预报者竟是一位普通的农村教师——山东平原县第一农技中学的宋松。  相似文献   

3.
在多地震的日本列岛,每当科学家们研究大地为什么在刹那间颤动时,总要研究研究中国的地震预报模式;这个世纪70年代的后期,罗马尼亚的佛朗卡发生7.6级地震,人们惊慌不安,很想知道在这之后还有没有更大的地震?据发达国家的专家们预测,还有可能发生,致  相似文献   

4.
王国骞 《民主》2008,(6):34-36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O级特大地震。截至6月3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107人遇难,失踪18230人。地震不仅给灾区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而且对经济也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随着灾难发生和救灾措施的实施,一些法律问题也日渐凸显出来。比如,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与重建;  相似文献   

5.
日本地震中国如何?《中国减灾报》记者刘毅本刊记者方进玉日本兵库县大地震,举世震惊。日本是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国家,又是中国一衣带水之近邻,日本地震会不会对中国有所影响?中国应从日本此次地震中汲取何种教训了中国地震预测水平如何?面对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中国...  相似文献   

6.
刘巍  于滨 《瞭望》2008,(23)
坚信地震能够预报的李四光,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其思想又在学术界引起波澜,话题又回到了从前:地震到底能不能预报?  相似文献   

7.
掌握防震科学知识:处震不惊本刊记者杨朝岭6月初,北京部分地区居民连续感觉到地震。此前,地震部门判断北京市近期内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未发布临震预报。而在有感地震后,心里不踏实的市民纷纷打电话向“110”查询,或设法找地震部门问应对地震之...  相似文献   

8.
我国位于欧亚地震带东部,其东线与环太平洋地震带交汇,是个多地震的国家。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相继发生了一系列强烈地震。为了减轻地震灾害,地震工作者竭尽全力探索地震预报的可能性,寻找地震孕育与发生的规律,给预报地震带来了希望。但破坏惨重的唐山地震未能预报,也说明地震的孕育与发生过程极其复杂,突破地震预报的难关,需要几代人长期艰苦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地震在发生前就没有什么先兆吗?为什么没有提前预报、提前示警呢?  相似文献   

10.
康乐 《瞭望》1992,(34)
1989年10月17日美国西部时间17时4分,旧金山——奥克兰地区发生了强烈地震,造成经济损失10多亿美元。对此,没有一个美国人作出过预报。而在此前3天,一个中国人曾向HGS驻京办事处以书面备忘录形式,对该地区将发生强震提出了准确的预测。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地球物理学家翁文波。 早年从事物理勘探研究的翁文波,1939年在伦敦帝国大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就在玉门油矿得出了中国历史上石油勘探的第一批重力数据,开创了国内物理勘探的新纪元。他由此被国外同行称为“中国电测之父”。1948年,翁文波发表在美国《油气杂志》上的《从定碳比看中国的油气资源》一文,对中国的东北、华北地区含有丰富的油气储量及其分布位置,作了详尽的科学论证,有力地驳斥了当时国外一些学者的“中国贫  相似文献   

11.
据科学家分析,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又开始了一个地震活跃期。我国地处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监测、预报可能到来的地震,关系到国家的建设,人民的安危。不久前,我访问了国家地震局负责人陈章立。他说,我们地震测报工作者深知重任在肩、安危是系,希望得到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并建议我访问一些地震台站。为此,我沿北京周围地区走访,行程2000多公里,亲眼看到了地震测报人员兢兢业业、任劳任苦的工作精神和严肃、严格、严谨、严密的工作作风,深深为之感动。  相似文献   

12.
王瑞良 《党政论坛》2009,(14):47-47
鉴于地球人口的不断增加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日趋恶化,人们对太空探索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寄托了无限的期望。但同时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太空探索是置地球上许多问题于不顾的劳民伤财活动。他们公开提出:冒着巨大的风险进行太空探索,究竟值不值得?  相似文献   

13.
太空蕴藏着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茫茫太空为人类提供了高远位置、微重力、高真空、无污染、太阳能和其他丰富的物质资源,概括起来包括轨道资源、环境资源和天体矿物资源。这些太空资源的探测和开发利用,将带来人类文明的新进步。从太空观测地球是太空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高远的太空轨道上,运行的人造卫星、空间站等航天器观测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可以快速地追踪地球的变化,监测和预报台风、飓风、火山爆发、森林大火、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可以穿云破雾观测大气地表的变化,对大地和海洋进行高精度测量,成为气象预报、地球资源勘…  相似文献   

14.
《瞭望》1999,(52)
中国科学院、国家环保总局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沈颖认为,在新世纪环境问题将前所未有地全面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而且21世纪将是人类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决战的世纪。在世纪之交的时刻,来自全球的环境消息不能不使人们对新世纪环境的未来与发展深深的忧虑。科学家指出,人类40%的死亡病例可归咎于环境恶化。而正在引起全球关注的环境激素问题,将严重威胁人类的生殖和遗传。今后25年世界将发生更为严重的淡水危机。到2025年环境难民将比现在增加4倍。估计到周世纪后半叶,将有1/3至2/3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有人预测,人类正…  相似文献   

15.
“数字地球”为何刺激我们的神经 两年前,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的“数字地球”概念,不仅立刻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而且给面临新世纪的世界各国带来了一个真正跨世纪的挑战。要不要搞自己的“数字地球”,成了各国政府和科技界不得不严肃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个有关“地球”的概念,究竟有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能如此深深地触动政治家和科学家敏感的神经? 它可不是我们脚下那个能散发泥土芳香的地球。它的确是个“地球”──地球上绝大部分自然和人类活动的数据、信息都包容在它的“体内”;它又毫无“球”的外形,不过是一个以数字形式…  相似文献   

16.
日本、伊朗、印尼、巴基斯坦都是地震多发国家,近年来也都发生过破坏力极大的强震包括地震在内的自然灾害,几乎每时每刻都会在地球的每个角落上演,不少国家在抗震救灾的实践中积累  相似文献   

17.
2008年5月12日,一个黑色的日子——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的大地震!地震,惊恸了中国,震惊了世界;地震,也唤醒了中国人久违的精神。如今,救灾还在继续,重建即将开始。透过这次汶川抗震救灾大行动,我们不禁思索:是什么样的精神使人心如此凝聚,国人空前团结?在它背后又蕴涵着怎样的深意?  相似文献   

18.
3月23日下午2时,俄罗斯 和平号空间站由距地220 公里高空飞奔地球,剧烈的磨擦使得重达130吨的空间站主体在进入大气层后迅速烧毁,残骸破裂成无数碎片后,以时速560公里的速度坠入南太平洋。没有发生如某些人所预言的残骸偏离轨道,甚至砸人的戏剧性“灾难”。倒是和平号的坠毁,引起了人们对人类航天活动的浓厚兴趣。比如,太空中的人造天体到底有多少?这些花巨资送上天的神秘物体到底干了些什么?当它们的寿命结束时都要“叶落归根”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我国航天界的有关专家。 人造天体知多少 1957年10月…  相似文献   

19.
孙瑞灼 《民主》2008,(6):27-27
一旦地震发生,市民去哪里避难呢?据了解,广州目前已建成3个应急避险场所,可为6万多人提供生存保障。目前,市地震办正与市规划局协商,争取把避难场所的建设纳入全市总体规划,然后在全市的公园、广场、绿地和学校操场推广建设。另外,还将加强应急宣传和演练,  相似文献   

20.
二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正确认识这一变化,离不开对当代西方各国贫富差距状况的准确分析和判断。当代资本主义是贫富两极分化日益加剧,还是贫富差距有所缩小?不同的判断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认识。要对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问题做出正确地判断,首先需要全面、辩证地考察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