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江西政报》2008,(18):27-28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为进一步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保证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及土地调控政策在我省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落实,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建立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落实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2.
论耕地质量与产能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多年来,中国通过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耕地数量快速下降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在耕地面积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着力提高耕地质量、提升耕地产能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该文论述了耕地质量的内涵与提升耕地产能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人民政府文件渝府发[2009]67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保护耕地是全民族、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对确保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市人多地少,耕地  相似文献   

4.
宁政办发[2009]255号2009年12月1日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为进一步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强化耕地保护意识,健全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耕地保护责任体系,构建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切实做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现就完善落实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5.
对耕地保护漏洞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芳 《半月谈》2004,(18):40-42
尽管国家三令五申,要求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然而一些地方非法滥占耕地现象仍是愈演愈烈。在大量违法用地的案件中,有相当部分是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所为。他们为何敢于屡闯耕地保护“红线”?主要原因在于违法占地的“成本”太低,而“收益”太高。现行土地管理制度的一些弊端也为他们提供了违规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山西政报》2007,(19):18-19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05]52号),在全省建立市级人民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7.
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建立省级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8.
(渝府发〔2012〕13号2012年2月2日)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2011年,全市耕地保护工作按照"保耕地红线,保经济发展"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314"总体部署,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全力助推"五个重庆"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全市纳入  相似文献   

9.
为切实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国务院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的紧急通知》(国发明电[2003]7号)的要求,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必须进一步落实严格保护耕地的措施。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国务院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的紧急通知>的通知》(桂政发[2003]60号)文件的各项规定,日前,自治区政府又下发紧急通知(桂政发[2003]72号),要求各市县和有关部门进一步采取坚决措施,严格保护耕地,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紧急通知的内容摘要如下:  相似文献   

11.
农用地的基本功能是为社会提供农产品,其质量可以用产量水平进行度量.该文解读了《农用地分等规程》采用定量方法综合评定农用地的质量所涉及“天”、“地”、“生”、“人”四个方面因素.“天”的因素是宏观的,是决定一个地区耕地自然质量的首要条件,其连续变化的特点,是耕地等别序列全国可比性的自然基础.“地”的因素是区域性和地方性的,决定着耕地自然属性特征的多样性,也是导致耕地自然质量差异显著、评价因素复杂的主要原因.“生”的因素是耕地形成有效产出的关键,作物品种的差异不仅影响耕地的产量,更影响农产品的品质.“人”是开发、利用和改造耕地的关键因素,具有巨大的建设能力或破坏力量.最后,该文认为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的原则,通过土地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将是中国耕地保护与生产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冯涛 《中国发展》2011,11(1):64-69
农地所有权转让与经营权流转是农村土地市场形成的基本条件。农地规模经营是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基本动力。依据当前国家政策和法律,国家通过强制征收制度垄断了农地所有权交易市场,农地产权的自由交易仅限于承包经营权流转。实践证明,这种二元交易机制导致效率和公平双重损失。该文提出,深化农地市场改革,重在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防止各种形式的利益侵蚀行为。  相似文献   

13.
论坚守耕地红线的内涵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18亿亩耕地红线是农民生活和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正确理解耕地红线,不仅要重视数量目标,更要重视质量目标,必须关注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和耕地健康问题。不仅如此,正确理解和坚守耕地红线,还要按照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重视耕地基本形态的重构,重视提高耕地利用效率;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崇高目标,重视耕地生态景观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建设和保护;要以建设促保护,让土地整理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一个世界山地大国,国土面积的近70%是山地,大量农村人口分布其中,集中了中国的贫困地区。山区土地资源丰富、利用程度低、开发潜力大。生态问题突出、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生活贫困是山区土地利用关注的焦点。根据山区土地利用特点,依托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契机,建议按生态优先原则发展山区现代特色农业,加强山区土地利用规划、技术、工程标准的研究,科学、规范、有序地进行山区土地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改善山区农民生活,促进山区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问责官员复出机制的构建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科学有效的问责官员复出机制,对于建设责任政府和维护公众利益具有重大意义。问责官员复出机制具有静态结构、动态过程、生态环境、心态系统四个维度。目前,我国问责官员复出的规则体系不完善,官员问责与官员复出的程序断裂,问责官员复出的体制性弊端凸显,复出的内在调控力薄弱。建立统一的复出规则体系,构建责任分类管理机制,加强官员问责与官员复出的动态管理,完善复出中的异体参与机制,以及形成法律制度之外的柔性伦理建构和内在驱动机制,是防止问责官员非正常复出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6.
凌经球 《桂海论丛》2012,(6):56-61,1
推进西部地区的农业现代化,破解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目标。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是西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条件。当前西部地区农村土地流转总体状况不理想,既有制度机制不健全、政府职能缺位等外部因素制约,也有非农就业比重低、生产效率低以及地块细碎等内部因素障碍。要从统一思想认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技支撑、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规范政府管理、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加以整体推进,才能加快西部地区农村土地流转。  相似文献   

17.
陈发桂 《桂海论丛》2008,24(1):22-24
农村因土地征收、耕地转包引发的纠纷,不仅影响到农村的社会稳定,而且已成为乡村治理的一大难题。针对错综复杂的农村土地纠纷,必须构建可行的纠纷解决机制,具体的对策就是在完善诉讼与调解制度的基础上,让诉讼与调解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这是解决当前乡村社会治理难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农用地流转有效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永中 《中国发展》2008,8(4):67-69
有效的农用地流转机制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该文肯定了农用地流转的意义,分析了农用地流转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冲突,并在此基础上借鉴一些地方的特色土地流转模式,探讨了农用地流转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9.
论责任政府及其重建机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传统责任政府的理念是基于政府法权基础上的责任履行 ,它往往导致形式主义和对程序合法性以及效率理性的极端追求。本文把责任政府理解为制度责任与伦理责任的统一 ,视之为制度规范和道德内化的综合体现。基于上述认识 ,本文以政府应该做什么、朝那个方向去做、怎么做及其相应的规范与纠偏机制为切入点 ,提出了当代重建责任政府的若干行动机制。尤其是厉行官员问责制 ,不仅是对应然状态责任政府的补足 ,更是其现实化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20.
张汉江  许海燕 《桂海论丛》2009,25(3):97-100
"三农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土地问题,现阶段土地问题的重心则在于土地流转,土地流转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都源于利益关系的差异.利益与利益机制就成为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原点问题,而利益冲突就是土地流转中的不和谐音符,由此设计出利益协调的各项原则,并在此原则的指导下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