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1月13日,被人称之为“河北第一秘”的政治怪胎、特大经济罪犯李真在河北被执行了死刑。这位28岁就当上省领导秘书,在7年间跃升至正厅级领导干部的原河北省国税局局长,应该说在官场上曾经是个成功者,但他把年轻得志当着骄傲的资本,目空一切,狂妄至极。虽然李真是因受贿、贪污罪被终审判处死刑的,可他的骄狂,是促使他心安理得、肆无忌惮沦为贪徒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2003年11月13日上午,“河北第一秘”李真在唐山市刑场被依法执行死刑。李真一案的查处,从2000年2月23日中纪委、最高人民检察院成立“2·23”专案组,到2002年8月30日对李真一审宣判,用了两年零六个月。查办时间跨越之长,投入办案力量之多在河北都是罕见的。 李真一案的具体查办过程,本刊独家报道《“河北第一秘”李真大案侦破纪实》已做了详细介绍。其实,对李真案件的关注应该追溯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中期。就在李真在河北政坛上冉冉升起之时,他的特殊背景和他的所作所为就已引起了河北政界许多富有正义感的有识之士和中央有关领导机关的关注。从那时起,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就已经开始。  相似文献   

3.
《思想工作》2005,(1):36-38
2004年国庆长假前后,一本名为《地狱门前:与李真刑前对话实录》(新华出版社)的书在部分党员干部中传阅。李真,原河北省委主要领导秘书、河北省国税局局长,因贪污、受贿等罪被判死刑。“这是我极不情愿写的书,如果不是因为‘记者’两个字,如果不是为了警示后人”,新华社河北分社记者、唯一对李真多次面对面采访的人、今年38岁的乔云华说。“看到这本书的官员无一不向我讲述心灵受到的震撼,他们希望每个党员干部都读读。”这个生前曾经在河北省政坛叱咤风云的“第一秘”,被人前呼后拥、志得意满的局长,死后化作一把灰尘寄放于一只毫不起眼的小骨灰盒内存放在寂静、阴冷的殡仪馆,盒上只有两行火柴头大小的字:“姓名:李真,编号:6199”。除了家人没人“凭吊”。生死差异何其巨大!人一旦沾上“贪”字,真是欲壑难填!我们特摘登《地狱门前:与李真刑前对话实录》,希望能给世人以警醒,贪者戒!  相似文献   

4.
南方某报最近刊登题为《领导干部要加强秘书管束》的署名文章,披露了原北京市的“领导干部”陈希同、王宝森、铁英、黄超的秘书陈健、闫振利、段爱华和何世平索贿受贿数万元至数十万元的劣迹。在领导干部身边工作的秘书人员竞如此胆大妄为,读报至此确实令人震惊,发人警醒。然而再重新查阅一下传媒已经披露的陈希同、王宝森、铁英、黄超四位“高干”的罪恶行径,不禁又陷入茫然:此等腐败透顶的“领导干部”岂能“管束”好他们的秘书?!作为领导干部,无疑应当加强对下属的教育和管理,对秘书、司机等身边工作人员和自己的亲属子女更应从…  相似文献   

5.
来信来论     
“李真”如此说周凌华近来,一本《地狱门前——与李真刑前对话实录》的书引起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关注。该书记录了案发前担任河北省国税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真的忏悔。其中李真有这样一段表白:“有一些官员出事,不是出在制度上,而是出在官员缺乏遵守制度的意识  相似文献   

6.
晓鸣 《政策》2004,(1):55-57
2003 年11 月13日 上 午, 臭 名昭 著 的“ 河 北第 一秘 ”—李真被依法执行死刑。这一巨贪恶吏的伏法,不仅表——明了党惩治腐败的决心,而且再一次向世人昭示:法网恢恢,任何腐败分子只要胆敢触犯党纪国法,等待他们的必将是法律的严惩。 李真一案的查处从2000年2月23日中央纪委、最高人民检察院成立“2·23”专案组,到2002年8月30日对李真一审宣判,查处时间用了两年零六个月。查办时间之长,投入力量之多在河北是罕见的。人们在高度评价这一反腐败斗争成果之余,却对取得这一斗争成果的艰难和查办内幕知之甚少。其实,对李真案件的关注应该…  相似文献   

7.
殷定华 《当代广西》2004,(10):26-27
纵观近年来新闻媒体披露的大案要案,可以看到一种现象,即有贪污高官,他的身边人往往就有犯罪或腐败的秘书。河北省原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程维高案是被前任秘书李真和吴庆五等人案件牵涉出来的;而陈健等一小批北京市前领导的秘书,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集体犯罪,是被当时的市委书记陈希同大案带出来的。如此等等,时有所闻。可见,贪官与秘书犯罪互相牵连,形成了权力和犯罪、腐败蜕变的链条值得高度警觉。  相似文献   

8.
政策视点     
湖北省出台《关于加强对省级领导干部身边工作人员教育管理的暂行规定》,规定省级领导干部身边工作人员(秘书、警卫、司机等)必须做到“十不准”,有违者一律调离现工作岗位,情节严重、违反法纪的依纪依法处理。1.不准有同中央和省委不一致的言行;  相似文献   

9.
《创造》2010,(5):52-55
“引咎辞职和受到责令辞职、免职处理的,两年内不得提拔”;“要求提拔本人近亲属,或者指令提拔秘书等身边工作人员的,要追究有关领导干部和人员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廖廷弼 《当代广西》2004,(24):64-64
据报载:天津、湖北、四川等地曾相继出台针对领导干部“身边工作人员”的防腐措施,旨在引起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注意,对“身边人”常敲警钟,及时纠偏纠错,“留神权力光环的边缘”,读来颇有感触。从以往揭露出的大案要案来看,不少领导干部的腐败,往往与身边工作人员有一定的关系。有的领导干部品德不佳、贪心甚重,但又不便直接出面干违法乱纪的事,就假“身边人”之手以谋私利;有的领导干部的“身边人”拉大旗作虎皮,背地里干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虽然领导并不知情,却造成了  相似文献   

11.
《时代潮》2003,(15)
四川出新规男领导不能配女秘书 四川省委办公厅日前出台《关于加强对领导干部身边工作人员管理监督的暂行规定》和《领导干部身边工作人员行为规范》。今后,凡直接为领导干部服务的秘书、警卫、司机等领导干部身边工作人员必须集体研究决定。  相似文献   

12.
声音     
《今日海南》2014,(4):7-7
要高悬惩治腐败这把利剑。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继续保持高压态势,加大惩治力度,在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的同时,还要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河北肖委书记、肖人大常委会主任周本顺  相似文献   

13.
近来,一本《地狱门前——与李真刑前对话实录》的书引起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关注。该书记录了案发前担任河北省国税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真的忏悔。其中李真有这样一段表白:“有一些官员出事,不是出在制度上,而是出在官员缺乏遵守制度的意识上。你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规章制度多吗?不就是一部有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嘛,可就这,  相似文献   

14.
尚昱 《文明大观》2003,(9):35-35
四川省委办公厅日前出台《关于加强对领导干部身边工作人员管理监督的暂行规定》和《领导干部身边工作人员行为规范》,规定今后,凡直接为领导干部服务的秘书、警卫、司机等领导干部身边工作人员必须由集体研究决定;领导干部对身边工作人员严重违法违纪行为知情放任或长期失察的,要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领导干部身边工作人员不得超职数配备,不得提高职级配备,不得为男性领导干部配备女性身边工作人员。(7月14日《华西都市报》)  相似文献   

15.
公共事     
《民主与法制》2014,(14):4-4
地方公考热降温 4月下旬,据已经组织了今年公务员招考的21个省份统计。报考人数比去年同期减少36.09万人,减幅为12.3%。持续多年的地方公考热出现降温,除了招录计划缩减等因素外,一大原因是随着政府简政放权和公务员特权光环的剥离,“考碗族”更加趋于理性。取消专职秘书成防腐新举措 近期,“曲阜市级官员不配秘书”的新闻引发关注。去年.云南、广西、河北平山县等地也要求取消专职秘书。此前,四川曾在半年内取消了近2000名市、县领导专职秘书,安徽、内蒙古赤峰也曾出台类似规定。分析称,秘书充当“权力掮客”“贪腐掮客”已成为一种腐败新形态,取消专职秘书则是防范这一腐败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领导干部要警惕“包围圈”周映秋20年代,鲁迅曾经剖析过“猛人”和“包围圈”现象,指出,无论何等人,一旦成为猛人,身边便总有几个包围着的人,其结果是该猛人变成昏庸,有近乎傀儡的趋势。现实生活中,确有少数领导干部恰似鲁迅所说的“猛人”。他们身边总有一些人...  相似文献   

17.
据报道,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特级教师潘守理提出了“控制党政机关领导秘书数量”的代表建议。他说,当前党政机关尤其是市县级领导身边的秘书太多,秘书不但负责工作安排、来客接待、讲稿起草等工作,还兼顾领导生活安排,给人民群众留下当官的高高在上的印象,与共产党员的宗旨相去甚远。应该加以控制,提倡领导干部亲力亲为的工作作风。  相似文献   

18.
近日,各级地方党政机关及其领导干部纷纷承诺,严禁一切“打着领导旗号办事”的行为,严防和打击冒充领导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招摇撞骗的行径。由此,联想到了领导司机的“牛气”和“福气”。要说领导身边工作人员,最近者莫过于秘书和司机了。秘书的“厉害”本文暂且不谈;而领导司机尽管是普通工人,却因与领导贴身,便不普通了,十二分的“牛气”。他们自以为高人一等,颐指气使,“横睁鼻子竖睁眼”是常态,恣意闯红灯者有之,动辄喷粗辱人者有之。前不久,媒体就报道过,南京一领导司机不服从公共管理,把停车场管理人员打伤住院。对此类“狐假虎威”者…  相似文献   

19.
本刊上期专题对如何看待领导干部"身边人"及"身边人"带给领导干部怎样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近年来,我国的腐败犯罪表现出一些新特点,其中包括领导干部"家里人""身边人"参与作案,形成窝案串案,涉及面广,影响恶劣。为此,国家通过修改刑法加大了对这类腐败犯罪的打击力度。《刑法修正案(七)》明确规定,在职或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的"家里人""身边人"利用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影响力索贿受贿,也将被追究刑事责任。由于"身边人"参与腐败行为比起领导干部直接索贿受贿情况更复杂,更具隐蔽性,要真正做到有效打击,将刑法新规定落到实处,恐非易事。如何切实帮助领导干部成功突围"腐败包围圈",营造和形成"廉政包围圈"。这已是反腐新形势下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迫切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刊上期专题对如何看待领导干部"身边人"及"身边人"带给领导干部怎样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近年来,我国的腐败犯罪表现出一些新特点,其中包括领导干部"家里人""身边人"参与作案,形成窝案串案,涉及面广,影响恶劣。为此,国家通过修改刑法加大了对这类腐败犯罪的打击力度。《刑法修正案(七)》明确规定,在职或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的"家里人""身边人"利用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影响力索贿受贿,也将被追究刑事责任。由于"身边人"参与腐败行为比起领导干部直接索贿受贿情况更复杂,更具隐蔽性,要真正做到有效打击,将刑法新规定落到实处,恐非易事。如何切实帮助领导干部成功突围"腐败包围圈",营造和形成"廉政包围圈"。这已是反腐新形势下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迫切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