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她们是边缘中的边缘,弱者中的弱者,时刻被危险包围,遭受暴力袭击后极少报警,破案困难重重。色字头上一把刀自2007年年初,记者对性工作者生存安全状态的调查,在辽宁、湖北、广东等地陆续展开。此间,各地小姐被杀、被强奸的消息以每周1—2次的频率继续见诸媒体,鲜有中断。来自多个研究者和 NGO 的调查同样证明:性工作者的生命安全正在受到暴力威胁。比如红尘网——一个专门关注边缘女性的网站,2005年,网  相似文献   

2.
杨育谋 《政府法制》2009,(21):12-13
被捐款、被自愿、被就业、被自杀、被小康、被幸福、被代表……一个毫不起眼的“被”字,今年以来红遍中国。一路走来似乎已经没有什么不可以“被XX”的?此种语法看似调侃,却恰恰反映了今日中国一切都“被”的时代荒谬,处处透露出弱者的委屈与无奈。甚至有人戏称,巾国正在进入“被时代”……  相似文献   

3.
他曾是“绝症患者”,一个被医生判了“死刑”的“废人”;他曾萌生过自杀的念头,最终却成了拯救心灵、扶危济困的病弱者的知音:他带着一尺多长的手术伤疤东奔西走16年,为10余名重症患者及100余名老弱病残者累计捐款捐物十多万元,帮助3000多名贫困学生和下岗职工走上就业再就业岗位……被人们称为“爱心大使”。  相似文献   

4.
雇佣保险的由来 “二战”结束后,日本的经济几乎被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拖垮。日本投降时,失业者剧增、通货膨胀等,使国民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状态。为了保护弱者,日本政府推出了保护失业者的政府主宰的社会保险中的失业保险。  相似文献   

5.
作为特定“人之图像”的弱者图像,对我国刑事立法与司法均有深远影响,向我们提出了刑法如何关注弱者的命题,但现有研究对于弱者图像的观察与预设还有待深化。特别是在步入全媒体时代的媒介化社会中,更应从多个侧面认识和呈现刑法中的弱者图像。在充分理解弱式意义上的刑法平等原则的基础上,也应当反思以弱者保护为主题的民生法治建设中可能存在的理论误区与不当做法。通过对弱者图像的刑法深描与学理反思,更应当在未来的刑事立法与司法中警惕民生刑法观的异化、汲取象征性立法的教训、避免污名化现象的出现、减少民粹式司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孙先红  张治国 《法人》2006,(6):106-108
小企业在大企业面前,是弱者;中国企业在跨国企业面前,也是弱者。蒙牛究竟是怎样“虎口逃生”的呢?  相似文献   

7.
《暴风骤雨》之郭全海、赵玉林、韩凤歧等人物形象在故事发生地多有原型基础,其原型人物皆是生活于东北乡村自身生存逻辑与符号系统之中的普通人物.这些混杂难辩的人物本事进入小说后,被“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重新增删、归类和组织,进而被重建为历史化的“自我”与“他者”.“自我”与“他孝”之间的功能性结构为当时“弱者的反抗”生产了新的人生认同与价值秩序.  相似文献   

8.
这只是高等学府中一群普通的法律工作者。然而正是这群普通人,他们凭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将目光投向了社会弱者,亮出了“保护弱者”的牌子,凭了热忱为社会弱者雪里送炭,凭了智慧为社会弱者排忧解难,凭了法律的正义与尊严为社会弱者送去深挚的人间温暖……  相似文献   

9.
《法治纵横》2013,(14):60-60
轮台县法律援助中心自2004年成立以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围绕全县“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大局,扎实开展“法律援助便民活动”,牢固树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扶贫助弱、维护公正的宗旨,认真履行“贫者必援、残者必帮、弱者必助”的承诺,努力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0.
劳动合同冲突法规则之所以需要在一般合同冲突法规则以外“另立门户”,主要是因为劳动者在劳动合同关系中的相对弱势地位.因此,彰显弱者保护原则应为此类特别冲突法规则的特色.对意思自治原则的限制或排斥、采用最密切联系原则增加灵活性、区分个人劳动合同与集体劳动合同构成晚近国外此类先进立法的主要共性.我国现行立法在术语的明确性和弱者保护力度上尚有不足.最高人民法院在未来的司法解释中可从四方面对其予以补充和完善:明确劳动合同的内涵和外延,界定“工作地”的含义,明晰劳务派遣中的合同关系,释明劳动合同冲突法与“直接适用的法”制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他们是被外界称为“世纪瘟疫”的边缘人群,他们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他们在想些什么?他们将如何迎接“外面的世界”?  相似文献   

12.
为了保护婚烟关系中的弱者和无过错方。我国婚姻法规定了离婚时的过错赔偿、请求补偿和经济帮助三项制度。然而笔者在离婚案件审理过程中却发现。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三项制度的差别和适用条件,往往只会笼统地提出“赔偿”的要求。殊不知,这三项制度各自都有明确的适用条件,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3.
张豪 《中国司法》2000,(8):59-59
地处豫西南边缘的河南省新野县,连续10年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模范县”。1997、1998年先后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和“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称百,还先后获得省、币‘信访工作先进县”称号。全县的刑事治安案件发案率连零下降,中央综治委及司洁日有关领导到新野参观菩察后,均给予高度评价。他们是怎样做好农何稳定工作的?新野县委有关领导说:我们构筑了理顺群众记绪、化解社会矛盾的第一道防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调解工作日益最示出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然而,由于以前领导认识的不定,新野县264个行政…  相似文献   

14.
顾客历来都是商家的衣食父母,被尊称为“上帝”。但商家与“上帝”之间的关系并不如宗教信徒与上帝之间来得纯洁,而是建立在买卖利益关系基础上的欢喜“冤家”。与商家相比,消费者自然是弱者,所以在商家与消费者发生冲突的时候,媒体总是出于一种本能的抑强扶弱的心理,自然更多的时候要站在消费者的立场说话。这本身没有错。但有时候作为“强者”的商家面对“弱者”的顾客的某些“出格”行为,也只能哑巴吃黄连,而我们的媒体却很少去关注。本刊记者日前特意走访了大润发和欧尚等沪上大超市,让我们的记者告诉你,哪些不文明行为在给商家带来损害…  相似文献   

15.
国际私法中的弱者含义不同于一般实体法语境中的弱者含义,特指在法律选择和争议解决方式及地点选择中实际处于弱势地位的特定人群。在国际私法的语境中,弱者保护更多地体现在涉外合同和特殊种类侵权争议的法律适用上。在涉外父母子女关系、涉外扶养和监护关系中不存在国际私法视角下的弱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将弱者概念错误地适用于涉外家庭关系,并采用了不合理的法律选择方法。为真正落实国际私法语境下的弱者利益的保护,我国涉外民事法律适用立法,应当将弱者的范畴限制在消费者合同、劳动雇佣合同和产品责任侵权等方面,取消在涉外家庭关系中所谓的弱者提法,并给予必要的限制。  相似文献   

16.
国际私法中的弱者保护原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私法弱者保护原则作为国际私法的一项原则,其作用和价值日趋重大。但目前国际私法学术界对这个问题关注大多停留在理念的层次上,观点纷繁复杂,没有形成相应体系。本文结合弱者保护原则在国际私法中的起源、体现,以及各国在对其认识、定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试图将国际私法中的弱者保护原则进行剖析,并从中得出一些完善我国国际私法弱者保护方面立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法律的正义价值高于其他价值。国际私法中的弱者权利保护方法与正义有天然联系。晚近的国际私法倡导对弱者的保护。国际私法弱者权利保护方法的正义内核体现在涉外消费者的保护、合同关系中"自由选择法律的限制"、保护妇女、子女等的立法,以及跨国侵权关系中对受害人的保护。保护弱者是国际私法适应现实生活需要而出现的制度安排,彰显了国际私法弱者权利保护方法的正义内核。  相似文献   

18.
潘文 《金陵法律评论》2006,(2):150-154,160
“被”字句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及句法结构、语义特征都有差异。用“叫、给、让”来表示被动的句子只能出现在文艺语体中,并且“叫、让”后的宾语不可省略;在“为+所”构成的“被”字句中,动词既可以是处置动词,也可以是判断动词和心理动词,并且不同类别的动词在“为+所”“被”字句中的句法表现并不相同。文艺语体中“被”字后以带宾语为常见,而事务语体和科技语体中“被”字后以不出现名词性成分为常态;政论语体中,“被”字句的动词可以是光杆动词。  相似文献   

19.
国际私法弱者保护原则作为国际私法的一项原则,其作用和价值日趋重大.现代国际私法在弱者利益保护方面充分表现出人文关怀和实质公平价值取向.人文关怀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而人文精神是国际私法的永恒主题,国际私法的构建应贯穿人文精神.现代国际私法对弱者的人文关怀不但表现在有利原则,强制性规范和公共秩序保留等原则和制度层面,而且还反映在具体的法律适用规范之中.本文结合弱者保护原则在国际私法中的起源、体现,以及各国在对其认识、定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试图将国际私法中的弱者保护原则进行剖析,并从中得出一些完善国际私法弱者保护方面立法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冒牌博士刘志刚被判刑、“芙蓉姐姐”现象喧嚣一阵,使像他们一样的北京大学“游学生”(或边缘人)群体再度浮出水面。其实,从过去的“旁听生”、“偷听生”到今天的“边缘人”、“游学生”,一直都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北大校园里学习和生活。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的情况也在变化之中。他们是谁?为什么游学?为什么选择北大,而不是一墙之隔的清华,或者别的学校?徜徉在北大边缘,他们的成败得失怎样评说?泪水与欢笑如何挥洒?本刊记者走进这个特殊的群落,听他们讲述了一个个游学故事;也走进北大人中间,听他们评说自己身边的“边缘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