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不少地区发现,30岁至40岁之间的人成了因经济问题落马的“主力军”,越接近40岁,这种现象越明显。这和“59岁现象”(即退休之前狠捞一把,造成59岁犯错误的较多)有某些相似之处。“39岁现象”和一些年轻干部忽视党性修养有关。但是,也和一些地方在基层干部选拔任用方面,过分强调年龄限制,甚至搞“一刀切”,刻意追求“年轻化”有关。一些基层干部抱怨,35岁进不到科级,40岁到不了处级,就没有什么“奔头”了。在这种压力下,一些干部采取非正当手段“求进步”,不断向领导送钱、行贿,从而跌了跟头。有关人士认为,一个地方官若…  相似文献   

2.
“小官大贪”,并不是新近才有的事。认识“小官大贪”现象,自然是想要达到惩治效果的前提。依笔者之见,“小官大贪”在于“三小”。 一是“小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官本位”是浸透在人们头脑里根深蒂固的东西,由此带来的便是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制”,官也分三六九等,人们对官的“看待”,比如尊敬、服从的程度,是与级别高低成正比的,位越高的官,受到公众的敬仰就越高。这种对小官“小看”的历史原因,还影响着当今,也同样左右着一些小官的心理,他们要强烈地表现自己的“能耐”,其中就包括贪欲。越是被人“小看”的小官,往往越有一种胆大妄为的心态,甚至他们也不在乎这样的“小官”位之丢失——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能捞就快点捞。  相似文献   

3.
一般地说,失足是因走路不小心而跌倒,如失足落水,失足坠崖,比喻人的堕落,犯错误或犯罪。 “人有失足,马有失蹄”,讲的失足,是人才在前进中一种可能发生的现象。“略一失足,廉耻道丧”,“一失足成千古恨”,说明失足对人才成长危害之烈。“独行慎失足”,“君子不失足于人”,告诫人们失足是人皆警惕的。 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人才失足多因“贪”起。贪即贪欲,如贪  相似文献   

4.
廉政随想录     
△一个人如果带着贪污腐化的念头去追逐官位,那么“做官”的背后就是“坐牢”。 △腐败分子的本质,大抵都是政治上软、经济上贪、工作上浮、生活上奢、纪律上散的人。 △当官的贪欲一旦遇到没有监督的权力温床,腐败会成为癌扩散。  相似文献   

5.
唐太宗善于对官员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导有方。唐太宗不反对官员“爱财”,但反对他们爱财过度成为贪财。他告诫官员,站得正,才能立得稳。如果有贪欲,倒霉的就不仅是贪者个人:主贪丧国,臣贪亡身。“贪者败类”,贪者一人,会贻害很多人。从大处讲,会殃及一国;从小处而言,会殃及家庭、家族。唐太宗又善于把对官员进行反贪教育与严格执行唐律结合起来,有效地遏止了官员腐败之风。  相似文献   

6.
侈靡与贪黩     
把人把侈靡与贪黩比作是一对孪生怪胎。侈靡之飞煽动并膨胀着贪欲,贪婪聚敛的财富又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助长着侈靡的泛滥。侈靡风行之处往往也是贪风炽盛之地。从某种意义上说,二者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它们如影随形,亦步亦趋,相互依存,狼狈为奸。这种社会现象触目惊心而又经久不绝,  相似文献   

7.
王春南 《传承》2004,(2):40-41
唐太宗善于对官员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导有方。唐太宗不反对官员“爱财,但反对他们爱财过度成为贪财。他告诫官员,站得正,才能立得稳。如果有贪欲,倒霉的就不仅是贪者个人:主贪丧国,臣贪亡身。“贪者败类,贪者一人,会贻害很多人。从大处讲,会殃及一国;从小处而言,会殃及家庭、家族。唐太宗又善于把对官员进行反贪教育与严格执行唐律结合起来,有效地遏止了官员腐败之风。反贪是中国古代一大课题,历朝历代毫无例外都遇到了这个问题。相对来说,唐太宗用法简宽而不烦苛,不像明太祖那样用法峻急、苛严,但反贪依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贞观时期…  相似文献   

8.
警惕“富庙贪方丈”□江苏申泰“穷庙富方丈”是人民群众最痛恨的腐败现象之一。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强化“剖亏”工作,在亏损企业中深挖“蛀虫”;不少地方还建立和强化了审计监督制度,有效地堵塞了“穷庙”的漏洞。但我们应该看到,以权谋私并非亏损企业经营者的专利,富...  相似文献   

9.
用好自己     
看到一篇“见欲而止为德”的文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纵观历史,“贪欲”和“节欲”历来是两种人生观.两种思想道德修养的分水岭。我国先秦时期杰出的思想家苟子认为,“人生而有欲”,如“饥而欲食,寒而欲暖”等,就是人基于生理需要,而产生的生存欲望,是生来  相似文献   

10.
在近几年的反腐败斗争中,犯罪对象的“黄昏化”是一种引人注目和令人深思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黄昏现象”或“59现象”,即特指那些临近离退休年龄的领导干部在离休之前,最后把握不住人生的航向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黄昏现象”呢#从犯罪分子主观方面讲:  相似文献   

11.
瓶装矿泉水充斥市场.现在再来谈论直饮山泉.恐怕要被嘲为“连趋时都不够格”。我不敢妄言眼下矿泉的种种优劣美恶;只想说,历史上记载的山泉.竟有贪廉之异。广东境内有被称作“贪泉”者.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云:“石门有泉.饮之辄使人贪,名曰贪泉。……贪泉一在连州之五溪水.与在石门者为二。”贪泉之名,由来已久.始于汉大夫陆贾.饮后贪财敛钱。晋代吴隐之有意饮之.而不易节操。《晋书·吴隐之传}):“朝廷欲革岭南之弊.隆安中,以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假节领平越中郎将。未至(广)州二十里.也名石门,有水曰贪泉…  相似文献   

12.
大连市直机关近几年来发生的违法违纪案件,有以下特点与规律:一是经济案件居高不下。2002年市直机关查处的27件案件中,经济案件占86%。二是“三机关一部门”和委办局所属法人单位案发率比较高,占案件总数90%左右。三是作案人员呈现“两高一低”趋势。高年龄,也被称为59岁现象,趁退休前捞一把;高学历,许多作案人员都是大学或研究生学历;低年龄,参加工作时间不算长,年龄在30岁~40岁之间。四是作案手段越来越隐蔽,越狡猾。针对上述规律与特点,我们应当做好如下几个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13.
“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中央决定对周永康立案审查,再次有力表明了这一点。人民群众从中看到了我们党有腐必反、有贪必肃的决心.也进一步增强了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信心。  相似文献   

14.
远离裹挟     
犹如自然界不时发生一些风雨雷电,人世间也常涌动着一些浪潮、现象流行色。其中既有推动历史前进的主旋律,也有些七扭八歪的不正之风。后者在某些层面、某些角落有时居然形成一种推屋拔树、呼啸而过的裹挟之势。试看远华一案就裹进贪官数百,其中“五九”、“三九”、“三六”现象均有。曾有一名贪污犯道出心曲:“他们都干,你不干,你就不是好人,大家就孤立你……”这就典型地说明,在贪腐现象的裹挟下,有些人原来还是有戒心的,但贪欲使其心猿意马,结果还是半推半就滚进污泥浊水。怨谁?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归根结底怪自己。天…  相似文献   

15.
刘新 《现代人事》2001,(6):41-41
一千多年前,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创立大宋王朝。建国后凭着他对官场的观察,深知官吏“贪浊”,为了整治官吏腐败,也为了集中皇权,他推行了“官职分离、互相牵制”的任官政策,使官员职、权分离,名实混淆,任何官员都无法集中权力、威望于一身;使得天下的官遍地都是。当时有一种戏叫滑稽戏是这样讽刺这种现象的: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黄冈地区原副地级调研员兼财政局长王国瑜在即将离开权倾一时的工作岗位时,晚节不保,因收受他人贿赂7万元而锒铛入狱,等待他的是10年的铁窗生涯。 王国瑜的所作所为,为各地、各个层次领导干部当中频频发生的“59现象”(指某些干部一生顺当平安,到了59岁前后,即将离开工作岗位之际,却晚节不保,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又提供了一个典型例证。就“59现象”而言,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没有经受住失去权力或将要失去权力的考验。 权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人生是一道严峻的试题。享有它时是一次考验,失去它时又是一次考验。面对这本是人民赋予的权力,是将它作为为百姓谋福利、办实事的手段,还是用作为个人谋私利、饱贪欲的工具,不同的人因其政治素养、思想品质、价值观念的差异,而将做出不同的选择。只有真正具有高尚、正直的人生观、价值观,视金钱名利为身外之物的人,才有可能在这道严峻的试题面前交上一份合格的人生答卷。否则就会像王国瑜这样,在即将失去权力的前夜,为弥补今后的“损失”和“失落”而“大捞一把”,最终将自己送上历史的审判台。  相似文献   

17.
王冕 《今日广西》2008,(3):60-61
在新加坡有一个现象——出租车司机年龄大多都不低于60岁,其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师傅很自豪地“自报年龄”:“今年82了!” 新加坡求才若渴。“渴”的表现之一便是为到该国公立学校读书的外国学生提供政府津贴,学生毕业后要为新加坡服务3年或以上作为回报。因此与其他国家不同,“留新”,既代表着留学新加坡,也意味着留在新加坡工作。 如此一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便走上了“留新”之路……  相似文献   

18.
家教     
一位刚游香港回来的朋友愤愤不平地向我抱怨,他们老夫妇俩因带着小孙女(大约五六岁)而被拒绝进半岛酒店餐厅进餐。“香港人真是脑子进水,他们不晓得全靠我们内地游客,他们市面才这样好?”此事的前因后果因笔者不在现场,在这里不敢妄加评论,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香港的半岛、洲际、文华、四季、港丽等六星级酒店的餐厅,都是禁止幼童入内(客房自然除外),据说有人向香港旅游局投诉这规定有年龄歧视,但上述酒店有关管理层的反驳也振振有词:家有家教、门有门风,与酒吧、夜总会禁止不满18岁的青少年入内一样,难道这也属年龄歧视?  相似文献   

19.
正人性善,还是人性恶?东西方争论不已,逾两千年。就绝大多数人来讲,人性的善恶,都是变量;既可善,也可恶。正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贪欲之念,同样也是人皆有之。所不同的是,贪欲之念的实现条件,远大于、多于、复杂于爱美之心的实现条件。必须在科学合理的制度(常量)下,辅之以必要的学习教育,才能引导并规范人性的变量,使之向美避丑,远贪近廉。  相似文献   

20.
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一个才华横溢的文科高考状元,一个大有前途的外科医生。在物欲横流的商海中,两人在贪欲的支配下,把各自的聪明智慧用到了邪门歪道上,导演了一出“双簧”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