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良”传统 ,首要的问题是如何界定哪些传统是“优良”的 ,哪些传统是不“优良的” ,这是我们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以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本文提出四个鉴别标准 ,即 :寻找真理性标准 ,发展生产力标准 ,发挥凝聚力标准和完善补偿力标准  相似文献   

2.
根植于本土优秀的传统法文化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在时间浸润之下因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实践而被赋予了新内涵和新使命。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与传统中国“德法互补,共同为治”,“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源泉”与传统的民本思想,以及抓“关键少数”与古代中国“依法治官”这三大方面存在暗合与差异。这启示我们既要彰显文化自信,更要辩证对待传统文化。在正确处理古今中西文化之间关系的前提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3.
第一:要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这样我们才有作为文化传承创新可能性的起点。中国的文化发展只能从中国本身特定的历史条件与文化背景出发,这是我们进行文化传承创新的绝对起点,也是我们所说的“中国文化传统”存在的根据。  相似文献   

4.
中国儒家政治文化传统发生了断裂。这种断裂源于传统与“现代性”社会架构整体上的不可通约性所造成的。当制度发生变更后,其儒家政治文化传统在文化心理层面上的积淀使这种断裂实际上藕断丝连。面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我们将对这一传统如何抉择?“内圣”开出“新外王”是新儒家的抉择;摈弃传统,走出政治儒学是西方自由主义者的抉择。本文则认为,应在现代性社会建构框架内对儒家政治文化传统进行重塑,力求对传统整体构架中与“现代性”相一致的支离破碎的自由观念在现代性社会构架中得以“抽象的继承”,并使这一传统在摆脱其小农经济的经济基础和宗法家族制的社会基础上消解其专制性特征,从而赋予其现代自由民主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总书记在论述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时,深刻指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我们都要积极继承和发扬。”这  相似文献   

6.
所谓“用夏变夷”,就是用华夏儒家的“礼乐教化”去同化周围不开化的“夷狄”,这在中国古代华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然而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当“用夏变夷”观念与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日益相结合时,华夏文化的发展便受到阻碍。尤其在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由于中国传统的士大夫固守“用夏变夷”的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最终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历史事实表明,我们只有克服文化本位主义、狭隘民族主义和国粹主义的错误倾向,才能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7.
史文光 《前沿》2001,(11):42-44
邓小平同志的文化建设理论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即从中国的现实出发 ;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明成果 ;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思想和文化。这一理论十分重视道德的地位和作用。邓小平的文化建设理论 ,对在当前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的伟大方略和治国原则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邓小平关于文化建设要立足于现实与“以德治国”邓小平指出 :“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 ,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 ,都是我们的立足点。”(1 ) 实事求是 ,一切从中国的现实出发 ,与…  相似文献   

8.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性质是科学地认识中国社会和中国国情的重要的一环。故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曾进行过多次讨论,海外学者亦多所论及。然言人人殊,分歧甚大,例如以一两个字概括者;以西方传统文化比附者;甚而有全盘否定者。各种不同的见解有助于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以便经过讨论作出正确的估量和科学的概括。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个问题的提出 ,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对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 ;实践依据是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 ,仍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用以指导我们的行动。如何做到这种结合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我们指明了科学的方法论原则。当前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在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进行 ,才能不偏离大方向 ,有所创新和成功 ,而这种结合创造出的新的理论内容 ,也将丰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孟国丽 《前进》2024,(1):30-32
<正>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深层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七个着力”重大要求之一,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怎样实现这样的“转化”与“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两个结合”要求,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给出了实现路径与具体方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内在关系的时代表达,明晰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的时代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儒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儒学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长期保持了正统和一元化的地位,以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称。批判地继承其精华,“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其核心理念可以作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贯彻“以德治国”方略的有益补充,更可以作为我们应对“西方文明”挑战,参与全球文化竞争,振兴民族文化的强大武器。  相似文献   

12.
一、传统文化在近现代的“两次危机” 传统文化在中国近现代遭遇到两次“危机”。这两次危机的产生,与其说是传统文化自身的危机,不如说是近现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误置”。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中到底有没有人权思想?如果有,具体又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是人们普遍关心和争论的话题。日前,本刊记者就此走访了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黄(木丹)森。 传统文化中有人权思想 记者:我们知道,“人权”译自西方“HUMAN RIGHTS”这个词。您是研究人学、传统文化等领域的著名学者,请问,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没有人权思想、人权意识? 黄(木丹)森:人权这个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没有的,它是西方的“泊  相似文献   

14.
<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涵养和支撑。进入“十四五”时期,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征程全面开启,文化发展进入“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这就更需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精神基石,是推动国家兴旺发达的强大动力,这其中含蕴着对民族文化传统自信、对现实发展道路自信以及对未来发展前景自信的三重关切。围绕新时期文化工作的开展,党的二十大纲领性地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总体要求。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我们报刊上屡见谈论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大致有两方面。一是主张大力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重振国学;这主要来自国内。一是热衷探讨所谓“东方儒文化圈”,有人预言二十一世纪将是东方文化传统替代西方文化传统时代,三十年河东、河西论;这主要来自台岛同胞中某些学者和海外侨胞与华人中一些人士,也有极少数是西方汉学家和个别国家深谙东方  相似文献   

16.
<正>“过年是美好的记忆,这份记忆在逐渐消失吗?我们还会过年吗?”河南民俗学家高有鹏教授在自己撰写的《保卫春节宣言》里这样说,面对西风盛行、西方文化的曰益渗透,我们必须树立传统民族文化意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作起,保卫春节,保卫传统文化遗产。在全球化价值趋同的背景下,传统节日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要堡垒。维护传统节日并不是以一种简单的排他主义拒“洋节”于国门之外,而是要防止全球化浪潮和商业化炒作,把传统节日变成掏掉民族文化内核的“空壳”,我们的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不仅仅在于是否要“保卫”,而是中国传统节日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开掘出传统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和创新。江泽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表明了二者的渊源关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契合点 ,体现了二者的渊源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先进文化的渊源和基础 ,先进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18.
林婷 《新东方》2005,(8):20-23
村政研究是近几年学术界兴起的一个热点问题,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因此而卷帙浩繁。现代社会处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这一特征在有着浓厚“东方典型”的中国表现得尤为突出。“乡土中国”与现代社会品质的契合是我们研究“乡村政治”特定问题所应追求的方向,因此,综合各方面文章和论著,我认为,注重对家族、社区和国家三个要素的解读对现代化视野下的村政研究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霍小娟 《前沿》2006,1(12):226-229
“以人为本”成为我们当今社会的一个时代主题。从历史上看,这一理念由来已久,在中西文化中都有所体现。本文试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传统文化中梳理出“以人为本”思想观念的历史发展脉络,辨析各自独特的内涵与基本精神,总结新时期我党提出的“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既然我们讲广义定义的国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的总称谓,那么,国学就不应该是中国一个地域或一个民族的。这是因为中华文化本来就是对中国56个民族文化的总称,而传统文化也同样是56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民族,按照《辞海》上的定义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中国的56个民族,正是按照这样的定义确定的、这56个民族各自发展,又最终融合为中华民族一个大家庭,各自走过了自己独特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