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7年印度遇到了百年罕见的特大干旱和部分地区的洪水之患,加之政局不稳,给1987—88年度印度的经济蒙上了阴影。农业收成大幅度减产,经济增长速度显著减慢。1987—88年度国民收入预计只能以1—1.5%的速度增长,人均收入仅比上年度增长0.9%。但是,与1979—80年度旱灾年国民收入下降4.7%、价格上涨17—18%相比还不算太糟。下面谈谈1987—88年度的经济得失及1988—89年度经济展望。  相似文献   

2.
序言在过去的二十年期间内,东南亚各国的经济以相当快的速度增长着。以平均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看:泰国为4.6%、菲律宾为2.6%、印度尼西亚为4.1%,马来西亚为4.0%。当然这些国家在进入七十年代以后由于实施了家庭计划,人口出生率开始有所下降,但人口增长率仍然很高。在人口增长率仍然很高的情况下,平均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还能取得这么高的水平,这说明了东南亚各国已经开始拥有尽管人口有所增长但仍能提高平均人口收入的经济能力。  相似文献   

3.
保加利亚农业在70年代前18年发展较快,总产品年均增长5.1%,其速度居东欧各国前列。近18年来农产品年增长率逐年下降。1971—1975年增长2.9%,1976—1980年增长0.9%,1981—1985年负增长0.6%,1986—1987年没有完成计划任务,1988年上半年农业形势仍不见好。保共中央为克服农业存在的问题,加速农业发展速度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措施。现根据保报刊资料和本人考察,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一、地势与人口结构文莱位于婆罗洲的北岸,土地面积5,765平方公里,人口214,000万人(1984年的数字)。人口虽然不多,但人口年增长率却很高(3—4%),1984年的人口比十年前增长了42%。在总人口中,不满二十岁者约占50%,20—29岁者约占20%,这样一来,不满30岁者约占70%;另一方面,6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占4%;文莱人口的年龄结构是典型的金字塔年龄结构。  相似文献   

5.
一、序 言 国土面积与日本的淡路岛大约相同、拥有300万人口的城市国家新加坡是1965年从马来西亚联邦分离、独立出来的年轻国家,也是华人人口占77.7%、马来人口占14.1%、印度人口占7.1%的多民族国家。这个小国从70年代初开始因迅速的经济增长受到全世界的注目,现在已经与韩国、台湾、香港一起被称为“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1999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32 810美元(日本是38 160美元),远远超过了旧殖民地宗主国意大利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相似文献   

6.
1986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继续回升,但增长率明显下降,平均从1985年的3%降到1986年的2.5%左右,失业率仍然很高,平均在8%以上,通货膨胀率则从1985年的平均4.6%降为1986年的2.5%左右。因此,1986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特点可以概括为“两低一高”,即低增长,低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1987年,预期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仍将维  相似文献   

7.
一、世界贸易中的南北经济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取得了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高速经济增长,但是由于七十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而遭到挫折,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即在1981—83年连续出现负数经济增长率(名义增长率),出现战后未曾前见的衰退状态。首先,我们先看一看第一表所列示的各个国家集团在世界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从1960年到1970年期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集团所占的比重扩大了4.7%,发展中国家集团所占的比重则有所下降,但后者所占的比重从五十年代以来便持续趋于下降。七十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使这种趋势发展了逆转。1980年发展中国家集团所占的比重达到  相似文献   

8.
印度尼西亚移民、合作社部部长苏布罗托说,根据1971年的典型人口调查,当前印度尼西亚的人口年增长率为2.68%,即以每六秒钟生一个婴孩的比率增长,他指出:印度尼西亚人口如果按照这个比率增长的话,到公元2000年时,将达到二亿八千万人,现在印度尼西亚全国人口为一亿一千九百万人,要供应全国国民充分的粮食已有困  相似文献   

9.
60年代以来,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1960年—1970年东盟五国平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6.4%,高于西方发达国家,1970—1980年年平均增长率为7.8%,比发达国家的年平均增长率高出一倍以上。80年代以来,由于通货膨胀,石油价格下跌和世界经济普遍衰退的冲击,东盟五国的经济有所下降。1981—1986年,东盟五国经济年增长率分别为:1981年6.9%,1982年4.5%,1983年4.8%,1984年4.1%,1985年2.75%,1986年3%左右,1987年4.5%。尽管下降,但仍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巴西经济发展进程的分期,巴西经济学家的意见基本上一致,即依据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增长水平,分为五个周期:第一个周期(1947—1961年),以国内生产总值高增长为特征。其中,1947—1955年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6.8%,1955—1962年期间为7.1%。第二个周期(1962—1967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3.2%。第三个周期(1968—1973年),经济奇迹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1.2%。第四个周期(1974—1980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其中,1973—1976年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8.3%,1976—1980年为6.2%。第五个周期(1981—1983年),经济衰退,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负数。这个周期被公认为经济危机时期。也有不少经济学家称第二个周期为经济危机时期。  相似文献   

11.
外国投资增长趋势的变动及其经济背景1986年以后,印尼的外资投资额(指印尼投资统筹委员会公布的批准投资额,不包括石油、天然气与金融业部门的外资投资额,下同)的增长变动趋势如下:1986年8.26亿美元(比前一年下降3.8%),1987年14.84亿美元(增长79.7%);1988年开始出现外资投资高潮,44.09亿美元(增长197%),1989年47.19亿美元(增长7%),1990年87.50亿美元(增长85.4%),高潮持续了3年;1991年转向沉滞与下降趋势:1991年87.78亿美元(增长0.3%),1992年103.23亿美元(增长17.6%),1993年81.44亿美元(下降21.1%),沉滞与下降趋势同  相似文献   

12.
在八十年代,新加坡经历了经济调整和波动,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新加坡这一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预示了九十年代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的发展趋势。一、八十年代的经济调整和波动李光耀总理在今年新年献词中公布,八十年代新加坡经济增长率达7.1%。虽然,这一增长率低于六十年代的8.7%和七十年代的9.4%,但它却蕴含着过去的十年经济调整  相似文献   

13.
一、东盟国家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动向东盟国家的城市人口虽然不断有所增加,但到了1980年为止,农村人口仍然占绝大比重(新加坡除外,其他四个国家的农村人口比重最低的也高达64%)。七十年代,东盟国家的高经济增长率(东盟五国的经济增长率均高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主要是由于制造工业部门的增长所带来的;无论从国内生产总值的部门结构看或者从劳动力的部门结构看,农业部门所占的比重均已在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14.
开始于八十年代初期的石油价格下跌,对印度尼西亚的经济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其在1982年以及1983年部分时期的经济衰退。然而,油价的下跌也迫使该国将其经济结构调整得更加多样化和更加平衡,从而具有更大的活力来面对九十年代。总统在1989年8月16日的国会演说中所宣布的有关国内生产总值的一系列新数字表明,在1983—1988年期间,该国经济中的非石油非天然气部门的产量增长得比石油与天然气部门还快。在印度尼西亚的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1984—1988年),其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1%。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在1984年为6.74%,在1985年为2.47%,在1986年为5.88%,在1987年为4.98%,而在1988年为5.65%。非石油非天然气部门在1984年增长4.91%,1985年增长5.45%,1986年增长6.24%,1987年增长5.62%,而  相似文献   

15.
七十年代马来西亚的经济以很高的速度发展。1971—1980年,国内总产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平均增长率达7.8%(六十年代为6%),是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中增长率最高的。其中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1973年(12.3%)和1976年(11.6%),最低年份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经受严重危机的1975年。就产值来说,七十年代马来西亚的国内总产值增长了1倍多,1980年为261.88亿马元,人均年收入增长5.5%,达1,142马元。  相似文献   

16.
七十年代东盟国家出口贸易以年均增长26.7%的高速度发展,并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新加坡跨入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之列,其他国家也被称为“准新兴工业化国家”。八十年代以来,东盟国家出口贸易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贸易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1980—85年出口贸易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5%,与七十年代的高速增长形成强烈的对比,成为八十年代东盟出口贸易中十分突出的特点。东盟国家出口贸易骤然减缓,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外部国际经济环境恶化的直接影响外,还  相似文献   

17.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统计数字,老挝的经济增长率从1984—87年期的年平均3.2%提高到1987—90年期间的6.5%;而同期制造业部门的产值年平均增长率则从2.2%跃增到13.6%。 1990年期间,老挝的经济增长为9.1%,各产业部门的产值增长率分别为:农业部门6.3%、制造业部门19.2%、服务业部门8.8%。物价上涨率从1989年的68.1%下降到1990年的仅有18.6%。 1990年出口贸易额增长15%,达62.7百万美元,进口贸易额则增长10.4%,达185.1百万美元,该年的贸易收支逆差额为122.4百万美元。  相似文献   

18.
马来西亚到1990年期间的工业发展总计划是制订联邦远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战术的基础。这个计划特别重视发展本国的工业潜力。马来西亚经济在1985年下降之后,1986和198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分别增长1.2%和5.2%。这一成就在取得主要是由于实施了企业活动自由化、下放经济管理权限、简化各种行政手续以及部分国营企业私有化等政策。1988年,马来西亚国内生产总值可达653.4亿马元(按1978年价格计算),即比上一年增长7.4%;而明年将增长6.5%。 1989年,马来西亚国民生产总值将增长5.6%,即达到861亿马元(按现行价格计算);国民收入人均增长2.8%(达4,950马元)。由于需求和进口商品价格上升,消费  相似文献   

19.
在取得了十年显著成绩之后,泰国的经济增长在1996年有所萎缩。在前此十年期间内,泰国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0%左右,而年平均物价上涨率则在5%以下。工业制品的出口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农产品的出口增长速度。外资投资(大部分来自东亚地区)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上,但是1996年所有外资投资均趋萎缩,这是因为泰国经济已经不再拥有大量的失业劳动力可供雇用了,失业人口已经消除工资率迅速上涨。泰国目前已经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经济挑战,泰国如果要恢复它的经济增长动能,就必需克服这些挑战。  相似文献   

20.
一、1990年外资投资的增势减弱1987年以后菲律宾的外资投资虽然从1986年的下降趋势转为增长趋势,但进入1990年以后又转向下降。就外资投资额看(根据菲律宾投资委员会的批准投资额计算,下同),1986年的批准投资额为15.94亿比索(1990年的比索汇率为:1美元=12.311比索),1987年为34.27亿比索(比1986年增1.2倍)、1988年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