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现代社会犯罪中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已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健康发展和稳定。但在我国现行的有关犯罪的法律条文中还没有出现“青少年犯罪”这一称谓。故此,很有必要从法理上对“青少年犯罪”进行界定,结合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分析引发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对策,以期对其立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近年来犯罪呈低龄化趋势.不少城市中,很多青少年流窜于市场、车站、码头进行扒窃、盗窃甚至抢劫等犯罪行为.犯罪低龄化已成为社会问题中的难点.由于我国社会正处于改革转型时期,婚姻家庭在内的多种社会关系受到冲击震荡,青少年则由于辩知能力差,没有独立生活能力依附于家庭而成为受害者. 1998年底至1999年初,乌鲁木齐市天山公安分局查获了一个16人的少年盗窃抢劫团伙.团伙成员除一人26岁外,其余均为14至18岁男性青少年.他们从1998年4月至1999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犯罪的文化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犯罪的文化根源王宏宇青少年犯罪的根源问题是一个老而不旧的话题。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从文化立体结构的角度更深刻地去认识和把握它呢?带着这一问题,笔者通过心理测试、问卷调查、座谈讨论、个别谈心和与家长交流等方式,...  相似文献   

4.
林东 《湖湘论坛》2001,14(5):33-34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我国近几年来的青少年犯罪问题日趋严重,他们的行为不仅毁掉了自己的前程,而且极大地危害了社会。最近,笔者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许多案例令人触目惊心。严酷现实告诉我们,治理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试图通过青少年违法犯罪活动的剖析,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一、青少年犯罪特点 ──犯罪的比例逐年上升。据资料统计,在50至60年代,我国青少年犯罪占整个刑事犯罪的25%左右,且犯罪类型比较简单,多为小偷小摸、耍流氓等,那时青少年犯罪没有…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减少和遏制青少年犯罪是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青少年犯罪应从以下几方面预防:一是家庭预防,二是学校预防,三是社会预防。预防青少年犯罪,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犯罪预测和预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是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希望所在。加强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积极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证。青少年犯罪是有征兆可供预测的。加强早期预防是有效地控制青少年犯罪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唐棣 《公安教育》2006,(6):37-39
信息时代的网络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对于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他们的生活方式更是与网络息息相关。人们受益于网络技术的同时也承受着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中网络引发的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青少年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具有朝气与活力,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但由于心理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较弱,很容易被社会不良信息误导,被他人教唆而走上犯罪道路。国家在加强对青少年教育的同时,一直以来都在严惩教唆青少年,特别是教唆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传统的教唆犯罪在于“言传身教”式的面对面交流,教唆范围相对特定。…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犯罪问题日显严峻,预防控制青少年犯罪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除原有的预防措施之外,还应针对青少年生活的社区特点,重视社区在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中的作用,加强社区建设,构建青少年犯罪社区多层次预防机制。  相似文献   

9.
马慧 《前沿》2010,(9):67-70
未成年犯罪已成为困扰当今世界各国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近年来,我国未成年犯罪总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团伙形式已然成为其突出特点,因此,对未成年犯罪的团伙现象进行深刻剖析,探寻其发生的根源,对于预防和减少未成年犯罪、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期,其心理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充满各种矛盾性。从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上述特征出发来揭示未成年人团伙犯罪发生的原因,是前人未曾触及的崭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文化冲突——青少年犯罪的文化背景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涛 《青年论坛》2004,(2):26-27
青少年犯罪不是一个单纯的青年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日趋严重,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对青少年犯罪的环境缺乏全面的分析与了解。青少年所处的环境即其生活的文化背景,其中包括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因素,这些都对青少年的观念、行为构成影响,也是青少年犯罪的几个监控角度。客观地认识与评价青少年成长的文化环境,从而积极改善其负面成份,是限制青少年犯罪的重心所在。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逐渐增多,青少年违法犯罪日渐突出,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直接干扰和破坏社会生活,阻碍了正常的社会运行。当前青少年犯罪存在恶劣性、多发性和突发性特点,呈现犯罪类型多样化、犯罪形式团伙化、犯罪成员低龄化和犯罪手段髙智化、成熟化特点。应从青少年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管理三方面采取措施,降低青少年犯罪率。  相似文献   

12.
谢晓霞 《青年探索》2008,(3):74-76,86
预防、控制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国内外公认的极其困难、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分析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深入剖析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努力探索预防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有效举措,对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犯罪是目前困扰世界各国的一大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青少年犯罪实行综合治理,虽然曾一度控制了青少年犯罪增长的势头。但是,现阶段青少年犯罪问题仍很突出。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袭警犯罪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袭警犯罪中青少年罪犯是加害主体之一。青少年袭警犯罪呈多样化特点 ,加害警察是其在特定的犯罪情境中出现的 ,除表明其大胆、无知和疯狂外 ,也表明我国警察权威受到挑战和社会、司法体系存有缺陷。研究青少年袭警犯罪应更多地关注引发犯罪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在我国青少年犯罪预防中存在着思想教育惯性:轻视社会环境因素,过分强调犯罪的思想根源,过分高估思想教育的作用,忽略责任教育。必须改变这一惯性,重点整治不良社会环境,加强责任教育,以改善青少年犯罪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6.
城市犯罪是随着我国社会城市化而急剧增长的城市问题。我国城市犯罪的研究虽起点晚,但成果累累。表现在对城市犯罪状况研究方向,分析了90年代城市犯罪的一般趋势表现为:城市犯罪随社会转型而增长,外来人口是城市犯罪的重要人口,青少年是城市犯罪的主要人员,财产是城市犯罪的主要目标,共同犯罪是城市犯罪的重要形式,暴力是城市犯罪的重要手段,认为城市犯罪的一般成因主要有:城市生活的差异性导致心理的不平衡,金钱成为城市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中介,淡漠的市民关系为越轨行为提供条件;在城市犯罪的控制策略方向提出,应加强外来人口、青少年的犯罪预防,强化城市居民的被害意识,通过环境设计建设以提高社区威慑防范能力。目前我国在城市犯罪研究不存在一些问题,对犯罪成因和犯罪控制方面的研究比较粗浅苍白,研究手段比较单一,实地研究手段少,研究不深入等。  相似文献   

17.
郑景光 《人民论坛》2010,(6):300-301
目前,在我国青少年犯罪预防中存在着思想教育惯性:轻视社会环境因素,过分强调犯罪的思想根源,过分高估思想教育的作用,忽略责任教育。必须改变这一惯性,重点整治不良社会环境,加强责任教育,以改善青少年犯罪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8.
正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当今世界各国的青少年犯罪变得越来越严重,也越来越引人注目。而伴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发展、多元化思潮的影响和互联网世界的急速变化,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象与问题也居高不下。随着《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和社会的共同关注,我国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  相似文献   

19.
我国青少年犯罪从近年司法统计数据看 ,其在全部刑事案件的比例虽有下降 ,但绝对数呈上升趋势 ,青少年犯罪仍是我国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表明对其治理应有别于一般成年人犯罪。青少年犯罪的法律对策包括制定相关法规、设立少年法庭、对青少年犯的司法干预从宽 ;社会对策包括提供良好教育、开展社区辅导与社会帮教、工读教育、加强娱乐场所和传播媒介的管理。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状况与特点郭翔在我国,目前青少年犯罪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而是犯罪学研究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概念。狭义的青少年犯罪是指已满14岁以上至25岁以下的青少年实施了触犯刑律,而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广义的青少年犯罪,还包括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