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洁 《八桂侨刊》2008,(1):62-65
东南亚华人在各国的生存问题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层面上,但由于东南亚各国的华人华侨政策不同,最终也导致了他们的政治与经济地位大有差异,本文以泰国和印尼作比较,探讨华人目前的政治经济地位,并且从历史传统、宗教文化、政府态度等几方面来简单分析造成华人政治经济地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19世纪中叶,十几万华工到古巴种植甘蔗,修建铁路,开采金矿。1858年,中国人陈林在哈瓦那桑哈拉约街开了第一家中餐馆。此后,很多中国人陆续来到哈瓦那,桑哈街及附近的克拉斯街、尼古拉斯街逐渐形成华人区,还出现中文报纸《光华报》。华侨为古巴的社会发展和民族独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研究19世纪新马华人私会党兴盛的原因,认为其原因主要在于:殖民地政府的纵容和利用、私会党自身组织特征、行政当局对华人会党的无知及其力量的薄弱、饷码制度和港主制度的影响,以及男女性别比率失调等方面。本文不仅使用了历史学的分析方法,也运用了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方法和视角。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跨国化的进程中,移民认同因之有了复杂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后苏哈托时期以来的印尼华人,在中国崛起、中印尼友好以及东盟区域一体化的综合因素推动下,跨国活动十分频繁。而作为透视印尼华社重要依据的华人社团与社团领袖则是跨国活动的主要践行者。在跨国主义的趋势下,这些引领华社的跨国行为给印尼华人认同带来一系列新的变化,凸显了当代印尼华社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5.
广西侨乡文化研究中心郑一省教授及其团队撰写的《印尼美达村华人》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9年9月出版。全书共分为八个章节,共47万字。该书运用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印尼美达村华人进行了全面且详细的记述和深刻的探讨。郑一省教授及其团队几下田野,在将近12年的时间里搜寻资料、走访观察。他们不仅对美达村这一小区域了熟于胸,他们的足迹也遍布印尼雅加达、棉兰等城市,在印尼华侨华人的田野中深耕不竭,呕心沥血。他们深入当地华侨华人社会收集第一手资料,终成就了这部佳作。这些翔实的资料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也为后续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学者留下大量珍贵的材料。书中还有诸多作者拍摄的真实照片,能给读者更为清晰直观的体验,生动而真实地反映了印尼美达村华人社会的各个方面。该书不仅给读者以了解异乡同胞漂泊奋斗历史的窗口,也画下了以民族学方法为范式的华侨华人研究领域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6.
浙江作为中国重点侨乡之一,向海外移居的历史久远,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关于浙江籍华侨华人在中东欧的缘起,有史料记载的最早出国记录是20世纪初的青田人.浙江籍华侨华人在中东欧主要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分别是1949年以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78年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及苏东剧变之后,并且每个阶段有各自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7.
尹季 《求索》2006,(6):190-192
20世纪中国家族题材小说创作,形成了颇为壮观的文学景象。它的发展,与中国传统家族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家族文化为其提供了丰富的题材资源和精神资源,同时家族题材小说在主题选择、情节设计、情感抒发等方面,不同程度地演示着家族文化的某些特征,流露着创作者难以割舍的家族情结。  相似文献   

8.
这项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探讨华人新移民在温哥华的定居和适应经历。调查结果显示:非经济原因如环境、教育和公民身份是华人移民加拿大的主要动机;就业和语言是华人新移民融入温哥华当地经济社会的最大障碍;由于他们在中国获得的大学文凭和工作经历在加拿大不被承认,他们在加拿大的经济成就不佳,这些阻碍了他们融入当地社会,增加了他们对加拿大生活的不满。根据三角移民模型理论的逻辑,这种不满将导致华人新移民离开温哥华。  相似文献   

9.
通过泰国方面的人口统计数据,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泰华人口比例推算,截至2010年,泰国华人海外移民达70余万。二战后泰国华人因各种历史原因离开泰国,但普遍是为了寻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这部分华人移民对泰国而言是一种人力和资本的损失,但相对而言,泰华海外移民为欧美等发达国家补充了劳动力,减缓了老龄化人口的压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创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0.
瑶族社会组织研究领域中,寨老制研究是一个应用性很强且具理论指导意义的课题.阿科瑶族村落社会的整体运营及整合所赖以进行的社会单位是大小不同的父系家族,基本单位是主干家庭和核心家庭,并以此为基础产生村落内部的权威群体--寨老.从寨老群体权力核心的构成,可以看出其与家族规模及经济实力的密切关系.寨老群体权威的确立、展开和延续却很大程度依赖村庙祭祀提供的仪式展演空间.寨老权威的传统建构形态是瑶族人民自主管理社会乃至文化资源最大化利用的智慧结晶.  相似文献   

11.
沈燕清 《八桂侨刊》2018,(1):30-37,53
2015年夏以来,深受战乱、贫穷困扰的中东、北非难民大量前往欧洲,形成二战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难民潮。随着难民危机的加深,欧洲各国出现民粹性民族主义复兴的势头,并对欧洲华人产生一定的冲击。总体而言,欧洲华人的文化素质和社会地位偏低,其受到民粹性民族主义的冲击往往较其他族群更为严重。为此,欧洲华人展开积极应对,并同情和帮助难民。随着难民危机的缓解,欧洲华人的处境有所改善,但如何整合力量共同行动将是他们能否在民粹性民族主义浪潮中保障自身权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论文以华侨华人这一群体的特殊性(移民到海外的中华民族成员)为切入点,概述了其中国梦的内涵和本质,分析了这一群体内部不同类型成员中国梦的差异性,并比较了其中国梦与中国大陆人民中国梦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其中国梦的特点,阐释其中国梦的维度,以探讨其中国梦的共性与个性,拓展中国梦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杜温 《八桂侨刊》2016,(3):3-10
从福建沿海特别是泉州地区扩展到东南亚的多种网络中,存在着三种网络,其分别是拓展性宗族网络、仪式传承网络和寺庙信任网络。这些信任网络是从可携带性仪式,例如地方神的庙宇香灰、高僧面前主持的集体宗教仪式的方法代代相传。另一方面,缅甸华人通过回祖国参与重修祖祠寺庙对家乡文化的贡献建立信任网络。缅甸华人在不同的历史和政治背景下运用各种仪式手段建立信任网络。这些网络并非简单地以传统形式展示,而是不断地与现代化力量碰撞与融汇,丰富了多元化的内涵,是具有持续性的。  相似文献   

14.
伴随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发展,我们认识到团体组织作为国家与社会的中介,能在现代国家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并成为政府的合作伙伴。尤其是在东南亚,受各种外在压力与内在需要推动,华人素有团结自助的传统。大量的华人社团一直就是他们在东南亚调适与发展的重要媒介质。在当代东南亚各国民主化的推进中,华人社团在联系华社,参与社会公共事业方面发挥着重要影响。这为重新审视华人社团的功能提供了新启示。  相似文献   

15.
宋磊 《统一论坛》2012,(6):74-75
今年是九二共识20周年,海外统促会组织纷纷举办相关纪念活动。初冬时节,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执行副秘书长杭元祥受邀率团访问了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统促会组织,所到之处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希望能够早日看到中国的统一、民族的复兴我们走进韩晟吴会长办公室的时候,正值阳光从西窗照进房间,在金辉的映衬下,韩会长显得更加精神矍铄。今年已经86岁高龄的韩老是韩华中国和平统一促进联合总会会长,他曾经担任韩国总统的御医,是中韩友好的使者;他自费创办《中国天地》、《韩华天地》杂志,是传播爱国思想的媒体人;他坚持每天到在韩侨民协会总会处理各项事务,是无私服务侨胞  相似文献   

16.
后苏哈托时期见证了印尼华人的族群意识与文化复兴,其中华人历史纪念馆的兴建成为华人族群文化意识复兴的一个重要象征。本文在对印尼华人纪念馆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考察了后苏哈托时期华人历史博物馆兴建的动因、机制与意义。印尼华人博物馆的兴建,不仅体现了华人对族群历史文化的追溯与传承,同时也反映了华人与当地的融合与政治认同的变迁。更值得指出的是,华人历史博物馆通过华人参与民族国家建构历史的展示重新塑造了华人的集体与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17.
杨丽娟 《思想战线》2012,38(5):28-32
客家地区广为流传的神榜,是客家日常生活中祖先崇拜的重要物质表达载体,运用深描方法仔细分析神榜中的显现体例、文字表述和固定字数,发现在这份祖先崇拜的情感中,还积淀着客家人的身份识别、家族记忆与族群历史,进而彰显着客家族群的自我追问:我是谁、我来自于哪里、我怎么来,这种世代流传的追问也孕育了在路上的客家族群意象。  相似文献   

18.
马来西亚在2013年5月5日举行了第十三届全国大选,其选战成绩彰显了在朝的华基政党之政治困境,尤其是号称有百万党员的马华公会。这种现象,显示出华人政治多年来依然处在当权不当家的格局中。2008年的大选被列为政治海啸,也是反风的崛起。2013年的大选成绩更是倾向于在野党—民联。这证明了马来西亚华人的政治意识进一步提升,民主意识基本形成了两线制。  相似文献   

19.
在明清时代民间宗教世界,产生了许多以传教为职业的宗教世家。其中,那些教势较大者,在传教敛钱的同时,又自我神化,相继建立起“神圣家族”,进而跻身士林,策动反抗斗争,在明清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相似文献   

20.
康忠慧 《传承》2009,(4):112-113
通过对广西灵川县灵田乡长岗岭村的姓氏关系、家族结构、婚姻观和家族习俗等家族文化的考察,认为农村中封闭型的血缘关系和家族观念在商品经济和大众传媒的冲击下有较大的削弱,出现了血缘、地缘和业缘并存的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