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君子曰义不曰利”,是儒家学说的金科玉律。早在2000多年前,作为儒家鼻祖的孔子,即提出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的继承者孟子讲得更明白:“何必曰利?”由于儒家弟子的不断阐释演进,特别是随着儒家被奉为封建思想的正统,重义轻利、将义利绝对对立起来的观念,便像绳索一样束缚着人们的头脑,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  相似文献   

2.
现代经济学“理性经济人”的假定,凸现的是一种“技术理性”或“工具理性”精神,它拒斥“价值理性”,把道德置于视界之外,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经济活动中的一系列问题。经济活动的健康发展呼唤“道德经济人”,中国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崇尚道德的价值,可以为“道德经济人”建构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在义利关系问题上,儒家具有鲜明的重义轻利、公利为义、以义统利的思想倾向,它要求以义规范、制导人的行为,这一重德的价值取向对于当今的经济活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阐述了儒家经学传统对中国人创造力培养的消极影响:一是使读书人偏文轻理,知识面狭窄,对创造力的知识基础的构建产生了消极影响;二是造就了中国人整体性、同一性的思维特性,使其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三是其“重义轻利、重群体轻个体”的价值观贬抑了人的个性发展,压制了人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义利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研究和争论的重大问题之一,自古及今的许多哲学家都对此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出现了“重义轻利”、“重利轻义”、“兼重义利”等不同的看法。其中,以儒家“尚义轻利”的思想最为丰富,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义利关系问题,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继承发扬尚义轻利的传统美德,对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是加强干部队伍思想建设和党性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新时期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途径。当前,政德建设面临诸多挑战,领导干部政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儒家"为政以德"思想蕴含着丰富的行政伦理资源,其核心理念包括修身正己、民惟邦本、重义轻利等方面。新时期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可从儒家"为政以德"思想中汲取智慧:借鉴"修身正己"思想,强化领导干部道德自律;坚持"民惟邦本"思想,促进领导干部执政为民;牢记"重义轻利"思想,确保领导干部清正廉洁。  相似文献   

6.
儒家重义轻利,但并不否定利,是否重利,要根据"人"与"利"的具体情况而定,儒家义利观在今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儒家"利不可去"的主张,启示我们:要充分肯定人基本的利益需求,而不是相反。儒家"以义节利"的做法,启示我们:必须在道德规范的框架内追求利益,而不是唯利是图。儒家"灭人欲"的激进主张,启示我们: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在相对稀缺的物质资源面前,我们必须懂得节制自己的欲望。  相似文献   

7.
在先秦诸子中,儒家首先提出“义”的概念。《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里对“义”字有很多的论述,我们今天所谓“义”即源于此。那么,儒家的“义”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8.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德性主义经济伦理的“义利之辩”、“重义轻利”的思想,以管子、墨子、司马迁等为代表的功利主义经济伦理的“义利统一”、“富而义利附”的思想有利于推动资方主体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勤劳敬业”、“团结互助”的劳动美德观、“明分使群”、“劳心劳力”的社会分工论有利于推动劳动者主体促进劳动关系和谐;“敬德保民”、“天道酬勤”的劳动光荣理念,“仓廪实而知礼节”、“恒产恒心”的富民理念,“力戒奢侈”与“俭奢统一”的消费理念有利于推动政府主导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必然伴随而来的是某种程度的道德无序和迷失,那末对具有独特文化道德背景的中国来说,这种无序和迷失在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无疑也是一条无可规避的道德“卡夫丁峡谷”,而且可能显得更为突出和深重。   首先,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完全拒斥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而以重义轻利为价值取向的儒家传统伦理文化,对以利益原则为基本导向的市场经济具有一种内在的本能的戒惧和拒斥。也就是说,市场经济在其植入中国之时,与我们既有的思想道德之间存在着严…  相似文献   

10.
卢运山 《理论学刊》2007,3(8):107-110
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在百家争鸣中充分阐释了他们义以为上、先义后利、以义克利的观点,其基本价值取向是重义轻利,但并不反对求利。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如何批判地把握先秦儒家的义利思想,吸收其合理内核,弘扬其积极因素,对促进新型义利观的形成与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义利关系是中国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的问题。仁智互见,莫衷一是。而为世代认同并沿袭至今的则是“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这种传统的价值观不失其双重命运:被批判和被运用。而矛盾的症结究竟在哪里?我们又如何才能走出这理性和情感的“二律背反”呢? 人们对“重义轻利”价值观持否定态度的理由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它将义利对  相似文献   

12.
韩大伟 《理论学刊》2003,(1):136-139
说起儒墨两家的义利观 ,人们常以儒之“重义轻利”、墨之“重利崇欲”将其完全对立起来 ,笔者以为 ,这是很不妥当的 ,因为这种观点无视“重义轻利”与“重利崇欲”两者之间的不同审辨角度 ,由此而忽略了其间的不可比性及其可能存在的相通性。所谓“重义轻利” ,是从道德修养的角度立论的 ,而“重利崇欲” ,则是从人的自然本能上立论的。强调修养上的“轻利” ,并不意味着完全抹煞人的物质需要 ;而强调人的自然属性上的“重利” ,也并非绝然排斥人们对德义的追求。古人云 :“大道宰世 ,殊涂一致。”[1]儒墨这并峙于一时之“显学” ,尽管其主…  相似文献   

13.
儒家以人为天地心、天地为人身的信念,开示出人必须要为自然万物负责的独特思路。依循此思路,可见出儒家许多核心命题,如“忧患意识”“内圣外王”“仁民爱物”等都蕴涵了人类有承担爱护自然的责任和义务。儒家“爱有差等”观念使人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自然责任是不相同的。这些内容使儒家生态伦理立场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有着较大的差别。依照儒家生态伦理立场表现出的“责任”特征,可将其概括为“人类责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4.
儒家以人为天地心、天地为人身的信念,开示出人必须要为自然万物负责的独特思路。依循此思路,可见出儒家许多核心命题,如“忧患意识”“内圣外王”“仁民爱物”等都蕴涵了人类有承担爱护自然的责任和义务。儒家“爱有差等”观念使人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自然责任是不相同的。这些内容使儒家生态伦理立场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有着较大的差别。依照儒家生态伦理立场表现出的“责任”特征,可将其概括为“人类责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5.
略论儒家思想中的“君子”人格价值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的价值取向,不仅表现在对当今现实的价值关系的选择上,还表现在未来理想价值目标的确定上.儒家学说对人的价值理想追求是以"君子"为标准,儒家学说中认为"君子"应当具备"文质彬彬"的素质结构、"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可受大任"的责任能力、"和而不争"的处世态度、"执两用中"的思维方式.儒家这种"君子"人格特征的价值追求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张英 《世纪桥》2011,(3):50-51
儒家生死观与佛教思想相互影响。儒家以佛教的生死业报轮回说为补充,充当其道德教化的新佐证,既为个体“行善从德”提供了功利性依据,又为现实社会“义命不符”提供了前世因缘,佛教蕴的注重个人行为责任思想与儒家相契合。同时儒家又影响佛教,使儒家道德规范成为佛教所接受和倡导的准则。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与西方哲学的比较中,阐释了儒家立足于生命整体的理性在视观念,强调儒家之“观”是在“感”之内在性中成立“通”性的,内在性与客观性是贯通的。本文认为,以这一理性直观的观念为基础,儒家建立了由道德的进路而达致一超道德的真实境域的“道德的形上学”,体现了一种真正价值平等的精神和智慧。这对愈趋物化和功利化的现代社会,仍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儒家人性论实现由汉唐到宋明的形态转化中,佛性论的影响起了重大作用。“佛性”一词,在印度佛教中,原为表达世界本体属性的范畴,佛教传入中国后,渐渐进入心性论视域,但与儒家人性论终有重大差异,所以两家常相辩难,《华严原人论》即是佛性论批判儒家人性论的典型论著。《华严原人论》诘难儒家以元气解释人生在世的具体形式,以天命为人生在世的究极原因,提出众生“身本”为“一真灵性”。儒学精英们出入佛老,终于学会了其本体论思维方式,将其关注的伦常预设在“一真灵性”之中,使其变为“天命之性”,从而变佛教的诘责为儒学的批判,成为宋明理学兴起的转关旋纽。  相似文献   

19.
由于我国商品经济很不发达,长期以来人们在自然经济和小生产的思想束缚下,形成了一些陈腐、落后的道德观念。恩格斯曾说过,一切道德观念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因此,人们必须随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动而不断更新自己的道德观念。当前,就是要让传统道德观念接受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实践的检验而决定弃取。现阶段亟待更新的道德观念主要是: 一、用“义利统一”来取代“重义轻利”的传统道德。“重义轻利”对我国社会的影响很深,长期来人们轻买卖、贬商贾,“文革”中更大肆宣传“革命不讲个人物质利益”,把“义”与“  相似文献   

20.
边卫明 《世纪风采》2007,(6):I0003-I0004
晚清第一名园何园的孕育 何园,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若干年来,何园在“充实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景点,,上大做文章,用实招,出奇招,想妙招,2005年创建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文明单位”,被誉为“中国晚清第一名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