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单大年 《团结》2005,(3):20-21
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促进区域发展作出了重大部署,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形成东、中、西部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并在2004年12月5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将“中部崛起”首次列为全国经济工作的任务之一。这是继“五个统筹”以后中央针对“中部塌陷”(发展速度落后于西部,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现象实施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表达了中央解决这个焦点问题的决心,也为中部地区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2004年12月8日,中部五省省委书记分别以“打造武汉城市圈”、“湖南要加速产业发展”、“订…  相似文献   

2.
邓伟志 《民主》2005,(2):11-12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它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已经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要继续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之所以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因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是经过我国6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检验符合国情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4.
李兴山 《理论视野》2009,(12):28-30,56
自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至今已有十七个年头。十七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大致经历了酝酿提出、初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的三个阶段,目前已取得了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史无前例的体制,也是中外经济学经典中从来没有的一个概念。因此,从理论上说,这是我们党的一次真正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5.
张志明 《求知》2000,(4):4-5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6.
周长瑚 《团结》2001,(4):23-24
为什么许多国家和敌对势力对我们长期以来采取敌对、封锁、限制、提防的态度,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也有利益冲突,但无此遭遇,这使我多年困惑不解。最近似乎找到了一些原因,那就是建国后我们多次宣称无产阶级只有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改革的本质特征和基本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宇 《理论视野》2007,(3):23-25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显示出了蓬勃的生机和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成功,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因为坚持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坚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取得成功,必须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要努力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的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市场…  相似文献   

8.
王占阳大量论著及其"新社会主义论",提出并系统阐述了关于普遍幸福主义、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结合的观点,从中多次沿用邓小平的论述予以论证,这显然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曲解。王占阳认为,邓小平主张市场社会主义,强调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是公平分配而不是公有制,在分配制度上强调社会主义再分配而不是按劳分配,这是没有理论依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市场社会主义,它仍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王占阳主张的市场社会主义观也与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大相径庭。废除公有制的社会主义不是科学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对公有制的信心是社会主义信念的基础,要深刻认识到集体经济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深化社会主义研究需要重视两个问题: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释社会主义;理论界必须加强意识形态斗争与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当代中国人对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而不能偏离已经认识到的规律。与此同时,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时间还不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还是有限的,还需要在实践中解放思想、勇于探索。进一步探索、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应遵循三个基本要求: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明确规律与规律作用形式的区别,警惕把成绩变成包袱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党校科社部和德国艾伯特基金会于2012年4月1日在中央党校联合主办了"中国与德国经济体制比较"学术研讨会。德国社会民主党著名理论家托马斯.迈尔先生,德国法兰克福洪堡—维瓦尔第政治经济大学校长、德国社会民主党两届总统候选人格希娜.施婉教授,艾伯特基金会  相似文献   

11.
1965年,朱德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概念,其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外交等方面。“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立足于中国国情,既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丰富与发展,又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重要依据与来源。  相似文献   

12.
自觉划清“四个重大界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全党自觉划清四个重大界限:一是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二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四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  相似文献   

13.
何伟 《理论视野》2004,(1):12-1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看作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决策。这对于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加速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我国在市场经济理论上的伟大成就 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已初步建立,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五大明确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又写进宪法,公布了《个人独资企业法》。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肯定,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的把握。  相似文献   

15.
艾多 《民主》2004,(4):10-12
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的论断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但在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上,出现了不少误区和歧义。修订后的宪法将“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写入宪法,全面、深刻地理解“建设者”的政治含义,对正确认识新时期统一战线内部构成的新变化、做好统战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求知》2012,(1):47-47
高建在2011年第3期《政治学研究》撰文认为,“中国模式”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它有机地结合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在世界发展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开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道路。一是党的领导是“中国模式”的根本保证;二是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模式”的核心: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模式”的基本手段,是区别于西方模式和其他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7.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关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的工会工作遇到了许多新的课题。如果没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单靠传统的、固有思维定式和思维方法,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工会工作将陷入被动局面。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会工作如何开展多做些理论上的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8.
任锦华 《学理论》2008,(17):43-43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经过改革开放春风春雨的润泽,民营经济从不起眼的纤纤小草长成了挺拔的参天大树。眼下中国的企业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风口浪尖,擎起了国民经济的“半边天”,从最初不到GDP的1%,发展到目前占GDP的70%以上。30年前,人们根本想不到,民营经济能发展到今天这个份儿上,  相似文献   

19.
十八大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是党建目标的新定位,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五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发展战略,把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推向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要内容的新阶段。这种新形势既对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党政领导干部的道德观、价值观面临着新的严峻考验。有效地规范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和行为,不仅是巩固执政党地位的重大课题,更是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