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兰芝 《世纪桥》2007,(10):5-5,7
综观当前我国理论界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变革展开争论,人们对传统教科书体系往往会做出不同的评价,并且对体系的变革采取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其中有主张变革,也有主张完善,而持变革立场的人中又存在关于建构新体系的不同观点。他们之中突出代表就是:高清海、邓晓芒、黄楠森、陈先达、欧阳康、俞吾金、张一兵、孙伯揆等。通过对各派的观点的概括和总结,可以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其内在的科学形态,在今天的形势下,如何突破原先构建的各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问题的体系,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成果,如何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问题、内在精神、价值内核,体现其现代意义和当代价值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称谓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其中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这三个称谓影响最为深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称谓问题的不同论点加以梳理,有助于学界深化对此问题的理解.笔者认同,历史唯物主义是比较符合马克思主义本质要求的本真称谓.  相似文献   

3.
原始创新与模仿创新差异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培 《唯实》2008,(11):40-42,46
如何正确理解原始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差异性是目前技术创新哲学争论和关注的焦点问题,准确而全面地解读这个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原始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差异性表现为主体创造力的差异、客体选择的差异及价值目标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问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历史地看,国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认识、理解和研究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针对体系重建的争论不仅有其现实的实践的背景,也有其深远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5.
书讯     
正孙正聿:《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哲学原理为理论依据,力图系统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人运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成果和重要贡献,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规律,揭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和思想逻辑。该书第九章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研究,主要包括研究状况综述、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讨论与争论的主要问题,理清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问题与概念、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关注的时代热点和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6.
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学术界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展开了热烈争论。争论的一个焦点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是辩证唯物主义?有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称为辩证唯物主义。其依据是,马克思本人没有用辩证唯物主义来定义自己的哲学,只有“实践唯物主义”这个名称才是来自马克思的。还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已经“内在地二重化了”,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恩格斯的哲学是“现代唯物主义”,也就是后人所称的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只是恩格斯现代唯物主义的逻辑贯彻,它抛弃了马克思的实践唯…  相似文献   

7.
马俊峰 《唯实》2010,(8):64-70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合法性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随着国内西方政治哲学研究的兴起,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也势在必行。然而,由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思想散见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还处在构建之中,没有一个完整的现成思想体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学者对“是否存在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表示质疑。解决此问题,需要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是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是否有一个政治哲学分支”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韩庆祥 《求实》2016,(4):39-39
主持人语: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先后两次集体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的光辉典范。中央党校的哲学学科具有辉煌历史和良好传统,拥有雄厚的历史积累,具有重要的政治影响和社会影响,也具有面向中国问题的历史传统和特色。在中国的哲学研究中,中央党校注重建构“面向中国问题的哲学”,逐渐形成了哲学研究的中央党校特色。在当前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时期,如何直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建设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本期邀请中央党校两位学者,就“直面中国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这个主题进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的总和,它已经成为独立的哲学范式,展开为一个特型范畴体系。命运范畴在这个范畴体系中更能显示其创新性。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范畴,既有中外哲学史留下的丰富思想资源,更在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的哲学思考的历史沉积中取得崭新的内涵并有了真正科学的界定。命运范畴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在于:它是这一哲学的基本问题的集中表现;是提示它的哲学品格的特性符号;是引出“掌握命运”哲学原理的先导理念。对命运范畴的剖析证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了创新的范畴体系。忽视这一创新范畴体系的存在,有其哲学观上的深刻原因。只有同中国革命建设事业同命运、共呼吸的热情哲人,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论硬核的谦逊学者,跟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心路历程、深入领会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和富含哲学宝藏的其他著作、信服它的显性和非显性的哲学创新的人们,才能把握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创新以及由此建构的体系。  相似文献   

10.
哲学研究的对象是近、现代哲学中激烈争论的重大理论问题。尤其在当代科学迅速发展,各学科不断分化义在更高层次上不断综合的背景下,正确地把握哲学研究的对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势,并由此确立哲学在现代科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这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当前围绕哲学研究对象的争论概览目前国内哲学界在哲学研究对象的问题上存在着较大分歧,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意见: 第一种是目前流行的多数哲学教科书中  相似文献   

11.
刁隆信 《探索》2004,(2):134-13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首先必须“回到马克思” ,弄清其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基本方法 ,弄清其科学的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还要认真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著作 ,吸收其合理因素 ;还要批判地研究哲学史 ,研究西方形而上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的哲学。进一步发掘哲学史宝库中的珍宝。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包括其教科书及其体系的创新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与其教科书体系是有区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理论体系只有一个 ,而其教科书体系应具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 ,经历了“返本归真—构建体系—问题意识—人本意识”的历史过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 ,是在关注时代重大现实问题和前沿问题中的创新 ;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创新 ;在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努力恢复和确立人的主体地位的创新 ;在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中创新 ;在清理与总结既有成果的过程中进行创新。在创新过程中涌现出一系列哲学的新生点及哲学的分支学科 ,提出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观点和一些新的哲学理念 ,建构新的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崭新的现代唯物主义哲学.但如何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概念,一直是近年来哲学界争论的热点之一.许多学者在如何认识和看待实践的问题上见仁见智,意见纷纭.尤其对如何理解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阐述的实践观,更是诸多学者关注的焦点.王金福先生在《马克思在〈提纲〉中所说的“能动的方面”是什么?》(原载《唯实》1997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1997年第8期全文复印.以下简称王文)一文中提出,应将《提纲》中的“能动的方面”解释为人的实践活动的方面,以及关于主体创造性活动的思想和实践的观点.对于这种观点,我觉得仍值得研究和商榷.从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全面理解来看,我认为这种解释是不准确的.为了在这个问题上得到明确认识,本文拟从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全面理解出发,阐释其应有的内涵,并对王文中的一些观点提出自己的商榷意见,以求教于王先生.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从"社会主义"角度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性质,有助于解决马克思主叉哲学研究中一些久拖不决的争论问题,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性质问题.从唯物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看,"实践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只不过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称呼,其实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涉及许多值得研究和讨论的问题。本文主要想从哲学史的角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角度,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来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一个开放式的体系。这个问题关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哲学、与一切非科学的哲学的根本区别,关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运和前途,因此不能不说清楚。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哲学界对本体论问题的讨论是一个热点。对这一问题的争论,目前虽仍无结束,但就此问题的争论本身就具有很大意义。它表明哲学中对世界本体永无休止的追问的本性的永恒勉力。那么,究竟何为本体?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这就需要正确理解先于人类而存在的自然界在马文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问题,也才能在此基础上确定马克思主义哲学术体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答:在哲学史上,关于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没有一种哲学能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从柏拉图开始的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一般是独  相似文献   

18.
李键 《理论建设》2007,(2):10-12
政治层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始终面向现实,立足于实践,不断创新突破,与时俱进;而学术层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则拘泥于本本,停留于基本理论问题的争论上而难有大的进展。因此,借鉴政治层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功经验,重建以实践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应是学术层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史上的一场伟大革命。在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上,既要坚持,又要不断发展创新,唯有发展创新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不竭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钱学森不仅是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也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有着独特贡献的思想家。他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作出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重大判断,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最高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是"第四次伟大尝试"。并基于此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