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街角青年”是典型的城市边缘青年群落,由这个“灰色群体”所组成的亚文化社会已经成为对抗主流社会的“灰色社会”。本文通过对长沙市某区一街角帮派的实证调查,解构街角帮派的结构权威,解读街角青年的身份忠诚,解析街角社会的隐性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
《灰地》、《灰人》是学者黄海的代表作.他以独特的视角及研究方法为当前的青年研究提供了有启发性的参照思路.怀特的《街角社会》引入和深化了参与观察等“灰方法”而成为名著.《灰地》与《灰人》选材独特,参照名著《街角社会》运用参与式观察、“入场”式访谈以及生命历程理论等研究方法,为社会调查研究和青年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灰方法”研究经验.  相似文献   

3.
“民工”是中国工业化的产物,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的群体,农民进城务工也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青年民工”是一种过渡性的职业身份状态,作为弱势群体,他们的基本权利难以得到合理保障,从而给社会稳定留下了较大的隐患。实现各阶层社会成员共同富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趋势。“青年民工”的生存现状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给青年工作带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鸟巢一代"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志愿者也被称为“鸟巢一代”,他们在服务期间所表现出来的素质和能力受到世界的赞誉。“鸟巢一代”身上体现出中国青年和现代青年的双重特点,具体则表现为理性爱国意识、文化交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国际视野、平等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5.
与传统的对策性研究或者理论模型创设有所不同,黄海研究员出版的著作《“灰人”:德村街角研究》、《灰地——红镇“混混”研究:1981-2007》用叙事这一方法,对“街角青少年”和红镇“混混”这些处于社会边缘的青少年群体进行了描述性的叙述和解释.这种以解释性为主的叙事研究,为青年研究如何摆脱以对策性为主的学理困境开创出了一条解释性的建构进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青年“我行我素”个性成长的社会背景入手,分析“我行我素”个性的三大表现:用自我的眼睛看世界,独立自主地思考做事,崇尚自由、乐于表现,希望得到社会认同。并强调呵护和关心青年个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2005年以来,香港地区青少年中出现的“隐蔽青年”现象,引起了大众和传媒的广泛关注。笔者从香港的“隐蔽青年”现象入手,通过分析隐蔽青年出现的自身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原因,提出解决对策,以期对我们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当代中国青年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他们从新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社会文化的创造和消费,乃至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社会问题青年化”和“青年问题社会化”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一大特征。为此,继上世纪80、90年代以来,青年研究成为社科界特别关注的热点领域,并呈现出问题研究向学科化发展的转向。  相似文献   

9.
青年所处的利益关系、社会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是青年社会思潮产生与发展的重要社会历史条件。青年社会思潮是在青年的“立场汇聚”中萌芽的,是在传播和创造过程中发展的;其发展的鼎盛期具有4个明显的特征。青年社会思潮的衰落与消失主要有7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青年概念的终结——对新世纪青年社会政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荷兰学者汉斯·旺·埃维耶克在二千年联合国社会福利南非开普顿国际会议上的发言稿。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对新世纪青年社会政策的新思考。其核心观点是主张通过制订一个包容性的青年社会政策,以取代过去那种以青年作为独特人群单独制订青年政策的做法。因为,其一、孤立的政策,存在着名为保护青年,实为把青年列为另类,作为社会矛盾缓冲器的隐患。其二、随着全球化和网络时代虚拟社会的来临,现代社会及人们的生存方式正发生着惊人的变化。以往视为青年独有的“过渡性”、“同一性”等,现在已为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们随时随处所感受。在此意义下,青年概念的留存也值得商榷。其三、整合包容性的青年社会政策立足于个体、社区,将有助于青年问题的真正解决,有利于青年的成长,实现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11.
“理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的大环境逐步进入法制化的时候,应当明确“理”在组织行为中的重要作用,进行“理管”。“理”在企业不同管理层次包含不同内容,只有实行“理管”,并辅之以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将人治与法治相结合,才能较好地达到“管理”目的。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的"此在"的观念不同于传统的古希腊和基督教关于"人"的概念。虽然古希腊强调人是理性的动物,基督教强调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但这两者有着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构成了西方传统的关于人的普遍观念的基础。而海德格尔则要解构这种基础,为显现"此在"的意义扫清障碍。一旦做了这项工作后,对此在在其当下性中的"实际性"的分析便成了首当其冲的任务,而这种分析必然会涉及到时间上的"今日"。  相似文献   

13.
免与官当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两种适用于官吏犯罪的规定,它们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然而,两者在性质、适用范围、具体操作、法律后果上均有共同点和差异之处,笔者在此予以浅析。  相似文献   

14.
《徽州女人》借助系列物象,积极使用象征艺术,"井"和"蛙"是系列物象中的两个代表。"井"之象征物象,不仅给主人公"女人"提供了活动平台,而且象征着她处境的封闭,生活的单调,思想的守旧;"蛙"之象征物象,类比"女人"形象,预示着其前途的暗淡和命运的忧伤。象征艺术的积极使用,提高了剧本的艺术表现力,增强了剧本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学术话语中,理性和理性主义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笛卡尔主义的代名词,哈耶克不满"理性"和"理性主义"长期以来被其独享和滥用的局面,尝试和寻求对理性和理性主义的正名。通过对理性的重新表述和在理性主义之前加修饰语的办法,从逻辑层面上将这两个术语加以提升,区分出滥用理性的"建构理性(主义)"和有效利用理性的"进化理性(主义)",为自发生成的进化理性的社会制度进行辩护,提防个体自由遭受源于建构理性的计划和极权主义的侵蚀。  相似文献   

16.
贫困与富裕是一对古老的矛盾,贫困与富裕的矛盾处理得好,国泰民安,欣欣向荣;处理得不好,危机四伏,民怨四起。我国目前的区域贫困和部分贫困,已构成了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瓶颈,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充分认识"贫"与"富"的辩证关系,全方位建立由"贫"到"富"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7.
18.
从文明共享的角度来看待法律移植问题,是一条有益的途径。但是如果不理清文明共享的“认同”、“认异”问题,则不可能对法律精神有深入的理解,亦不可能对法律是否可以移植以及如何移植的问题做出合理阐释。在法治中国的今天,探讨这一问题深具意义。  相似文献   

19.
“熟人”与“陌生人”的人际关系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伴随着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熟人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建立在亲缘、地缘基础上的自由的稀薄的人际关系,以习俗型信任为特征。工业社会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契约的基础上以及受到契约、物和物化了的社会设置所中介了的间断式人际关系,它以契约型信任为特征。后工业社会也是一个陌生人社会,但是,由于社会网络结构的生成,人际关系将是一种自由稠密的人际关系,在这种人际关系中,所包含的是合作型信任。对于中国社会来说,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要跨越工业社会的人际关系模式,自觉地促进后工业社会人际关系的生成。  相似文献   

20.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进程中存在着"电子"与"政务"定位不合理的问题,这必将导致电子政务的职能和作用不能充分体现出来。正确理解电子政务的本质,摆正"电子"与"政务"的关系,改革政府机构的管理模式,将是现阶段发展电子政务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