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建刚 《群众》2009,(11):31-33
在上世纪80年代初,碧溪人民开创了在全国引起很大影响的“碧溪之路”。如今.这条“碧溪之路”走得怎么样?碧溪人民在新世纪又有什么新的创举?城乡一体化的实践难题如何破解?农民市民化路在何方?碧溪人民30年来的开拓实践,为“新苏南模式”着上了浓烈的色彩.为经济发达县市的新农村建设积累了新鲜的经验。本文从理性的角度,对“碧溪之路”的创新发展问题,作些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2.
唐晓 《群众》2009,(11):61-64
在上世纪80年代初,碧溪人民开创了在全国引起很大影响的“碧溪之路”。如今,这条“碧溪之路”走得怎么样?碧溪人民在新世纪又有什么新的创举?城乡一体化的实践难题如何破解?农民市民化路在何方?碧溪人民三十年来的开拓实践,为“新苏南模式”着上了浓烈的色彩,为经济发达县市的新农村建设积累了新鲜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张俊华 《群众》2009,(11):50-52
改革开放以来,碧溪人民闯出“碧溪之路”,并在实践中持续探索发展,不断丰富发展内涵,使“碧溪之路”越走越宽广。其中一个重要保证,是碧溪镇历届党委班子,都能专心致志抓党建,凝心聚力谋发展,用党建工作的成效保障决策的科学性、执行的高效性,为碧溪改革发展导航、助推。  相似文献   

4.
序言     
周毅之 《群众》2009,(11):4-5
碧溪,在上世纪70年代.还是苏南长江边一个封闭落后的穷乡村。80年代初,碧溪农民敢为人先.大胆发展社队企业.闯出了“离土不离乡,亦工又亦农”的“碧溪之路”,在全国引起极大影响,《人民日报》曾经在头版专门报道了碧溪农民的创新实践。当时到碧溪参观的各级领导与媒体记者达十几万.对推进我国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产生了重要的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5.
闵勇 《群众》2009,(11):59-60
上世纪80年代,作为“草根工业”的乡镇企业在常熟、在苏南蓬勃兴起,碧溪农民勇于开拓,大胆实践,走出了一条“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亦工又亦农”的“碧溪之路”,成为常熟发展乡镇工业的典型,成为“苏南模式”的代表。  相似文献   

6.
赵洪生 《群众》2009,(11):13-14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庆祝建国60周年之际.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和常熟市委党校、碧溪镇党委联合召开《碧溪之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与思考》研讨会,回顾总结“碧溪之路”的时代背景、实践经验和历史贡献,着重罔绕”碧溪之路“的传承和创新各抒己见,建言献策。这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群众》2009,(11):6-12,30
在上世纪80年代初.碧溪农民开创了在全国引起很大影响的“碧溪之路”。碧溪农民30年来的持续开拓创新,为“新苏南模式”着上了浓烈的色彩.为经济发达县市的新农村建设积累了新鲜的经验。如今的碧溪镇,已经成为常熟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镇域典型.苏南地区农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个生动例证。  相似文献   

8.
居易 《群众》2009,(11):34-34
30年前,“碧溪之路”作为一种模式.开始了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全新尝试.揭开了苏南乡镇企业蓬勃兴起全面发展的辉煌序幕。30年后.我们重提“碧溪之路”,既不是单纯的怀旧式的回顾和总结,也不是简单的模式运作上的倡导和传承.而关键重在深刻地认识和确立“碧溪之路”的理念特质,并予以全新概念上的意义和价值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蒋忠友 《群众》2009,(11):24-25
“碧溪之路”、“碧溪新路”有不同之处,但不是两条路。也不是对立的,而是一条路。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同样一条路,前者着眼弘扬,后者则着手开创。这是我在碧溪镇学习和感受后的两点思考。  相似文献   

10.
王旭章 《群众》2009,(11):28-30
常熟碧溪人开创的“碧溪之路”是在我国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资源,从一个传统的农村走向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道路。三十年的巨大变迁,碧溪人实现了由农业经济为主导向加工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转移,由封闭分散的农村经济向开放集中的城镇经济的转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轨。  相似文献   

11.
丁瑜  汪叶枫 《群众》2009,(11):15-1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地改变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的发展面貌。以常熟市碧溪乡为代表的乡镇(社队)工业,以蓬勃之势迅猛发展,成为一种名闻全国的乡镇发展模式——碧溪之路。1984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的胡启立同志受胡耀邦总书记的委托来到碧溪考察,对“碧溪之路”作了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2.
《群众》2009,(11):F0004-F0004
碧溪镇,国家级常熟经济开发区、常熟港、常熟出口加工区和正在崛起的常熟市滨江新城所在地、苏通大桥南桥头堡。镇域面积113.7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0.5万人。昔日的碧溪,曾经以“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碧溪之路享誉全国;  相似文献   

13.
陈忠 《群众》2009,(11):18-20
碧溪镇的实践给人们多方面的启迪。其中,对我国城镇科学发展也启示良多。碧溪走了一条从“城乡一体化”走向“有特色的城镇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4.
莫君伟  刘长城 《群众》2009,(11):55-57
碧溪,一个美丽的名字: 碧溪,一个响亮的名字! 1984年初,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视察江苏常熟市碧溪镇,对碧溪发展乡镇企业、建设新型集镇、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当年《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各大媒体都以显要位置予以报道,指出碧溪农民离土不离乡,  相似文献   

15.
徐伟荣 《群众》2009,(11):26-27
在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开展的今天,重新对当年名闻遐迩的“碧溪之路”进行回顾总结并探讨未来的功能定位和发展定向,具有很好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钱文 《现代领导》2002,(3):23-23
去冬记者驱车于皖南腹地的青山碧溪之间,三天时间造访了三个县.亲身感受到皖南各地干部贯彻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动真情,广大农民得实惠的动人景象……  相似文献   

17.
商中尧 《群众》2009,(11):57-58
25年前,在全国人民的眼中,常熟碧溪乡以繁荣的乡镇企业和精致的小城镇建设而名闻天下。1984年2月,《人民日报》、新华社先后对碧溪乡发展社队工业的做法予以肯定。“碧溪之路”由此声誉鹊起,成为苏南模式的代表。  相似文献   

18.
徐学峰 《群众》2009,(11):35-36,39
一、金融危机下碧溪毛衫产业的现状 江苏省常熟市碧溪镇——“中国毛衫名镇”.国际级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是改革开放30年民营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碧溪镇毛衫产业,经历了从上世纪70年代合作社到80年代乡镇企业再到90年代个体经营、民营企业的传统发展模式,是碧溪镇经济基础最深、传统特色最突出的主导型产业。  相似文献   

19.
段忠玲 《春秋》2013,(6):23-25
一、“文革”风起 陡峭青松下碧溪,君家元在小桥西。 宅依迭岚桃梨外,日暖花香山鸟啼。 我的家乡环境非常优美,条件却十分艰苦,1965年,我进入中学时代。那个年代,升学率特别低,我们村前后三届,只考上我一个学生。我以优异的成绩被牟平七中录取,轰动了乡里,老师亲自把通知书送到我家。  相似文献   

20.
碧溪位于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北部,距离县城9公里,是一座群山环绕之中的小古镇。说小是因为它方圆不足一平方公里,可谓弹丸之地,说它古是因为小镇屈指算来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如今,蹑步轻履地走过碧溪古镇的幽幽古巷,一步一步踩踏着青石板,几多旧貌遗迹仍能牵出我们的思古幽情,徘徊在时间隧道里捕捉历史深处的遗韵。碧溪古镇在解放前就有了300多户人家,四周城墙高筑,东、西、北门畅开无阻,而南门自建成就没有开启过。南门城楼为三层土木构造,叫义仓楼,专为公田收粮储存之用。义仓楼一楼平日聚集许多年轻人,士绅召集会议亦在此举行。遇有丧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