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商中尧 《群众》2009,(11):57-58
25年前,在全国人民的眼中,常熟碧溪乡以繁荣的乡镇企业和精致的小城镇建设而名闻天下。1984年2月,《人民日报》、新华社先后对碧溪乡发展社队工业的做法予以肯定。“碧溪之路”由此声誉鹊起,成为苏南模式的代表。  相似文献   

2.
《群众》2009,(11):6-12,30
在上世纪80年代初.碧溪农民开创了在全国引起很大影响的“碧溪之路”。碧溪农民30年来的持续开拓创新,为“新苏南模式”着上了浓烈的色彩.为经济发达县市的新农村建设积累了新鲜的经验。如今的碧溪镇,已经成为常熟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镇域典型.苏南地区农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个生动例证。  相似文献   

3.
序言     
周毅之 《群众》2009,(11):4-5
碧溪,在上世纪70年代.还是苏南长江边一个封闭落后的穷乡村。80年代初,碧溪农民敢为人先.大胆发展社队企业.闯出了“离土不离乡,亦工又亦农”的“碧溪之路”,在全国引起极大影响,《人民日报》曾经在头版专门报道了碧溪农民的创新实践。当时到碧溪参观的各级领导与媒体记者达十几万.对推进我国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产生了重要的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4.
《群众》2009,(11):F0004-F0004
碧溪镇,国家级常熟经济开发区、常熟港、常熟出口加工区和正在崛起的常熟市滨江新城所在地、苏通大桥南桥头堡。镇域面积113.7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0.5万人。昔日的碧溪,曾经以“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碧溪之路享誉全国;  相似文献   

5.
唐晓 《群众》2009,(11):61-64
在上世纪80年代初,碧溪人民开创了在全国引起很大影响的“碧溪之路”。如今,这条“碧溪之路”走得怎么样?碧溪人民在新世纪又有什么新的创举?城乡一体化的实践难题如何破解?农民市民化路在何方?碧溪人民三十年来的开拓实践,为“新苏南模式”着上了浓烈的色彩,为经济发达县市的新农村建设积累了新鲜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谢建刚 《群众》2009,(11):31-33
在上世纪80年代初,碧溪人民开创了在全国引起很大影响的“碧溪之路”。如今.这条“碧溪之路”走得怎么样?碧溪人民在新世纪又有什么新的创举?城乡一体化的实践难题如何破解?农民市民化路在何方?碧溪人民30年来的开拓实践,为“新苏南模式”着上了浓烈的色彩.为经济发达县市的新农村建设积累了新鲜的经验。本文从理性的角度,对“碧溪之路”的创新发展问题,作些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7.
王旭章 《群众》2009,(11):28-30
常熟碧溪人开创的“碧溪之路”是在我国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资源,从一个传统的农村走向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道路。三十年的巨大变迁,碧溪人实现了由农业经济为主导向加工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转移,由封闭分散的农村经济向开放集中的城镇经济的转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轨。  相似文献   

8.
居易 《群众》2009,(11):34-34
30年前,“碧溪之路”作为一种模式.开始了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全新尝试.揭开了苏南乡镇企业蓬勃兴起全面发展的辉煌序幕。30年后.我们重提“碧溪之路”,既不是单纯的怀旧式的回顾和总结,也不是简单的模式运作上的倡导和传承.而关键重在深刻地认识和确立“碧溪之路”的理念特质,并予以全新概念上的意义和价值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赵洪生 《群众》2009,(11):13-14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庆祝建国60周年之际.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和常熟市委党校、碧溪镇党委联合召开《碧溪之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与思考》研讨会,回顾总结“碧溪之路”的时代背景、实践经验和历史贡献,着重罔绕”碧溪之路“的传承和创新各抒己见,建言献策。这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丁瑜  汪叶枫 《群众》2009,(11):15-1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地改变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的发展面貌。以常熟市碧溪乡为代表的乡镇(社队)工业,以蓬勃之势迅猛发展,成为一种名闻全国的乡镇发展模式——碧溪之路。1984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的胡启立同志受胡耀邦总书记的委托来到碧溪考察,对“碧溪之路”作了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1.
《群众》2018,(21)
正上世纪80年代初,常熟领风气之先创办乡镇企业,走出了一条"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碧溪之路",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成为"苏南模式"的典型代表。40年来,常熟始终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抓住了一次次重大机遇,实现了"由农转工""由内转外""由散转聚"的历史性转变,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成就,综合实力一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一方阵。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  相似文献   

12.
张俊华 《群众》2009,(11):50-52
改革开放以来,碧溪人民闯出“碧溪之路”,并在实践中持续探索发展,不断丰富发展内涵,使“碧溪之路”越走越宽广。其中一个重要保证,是碧溪镇历届党委班子,都能专心致志抓党建,凝心聚力谋发展,用党建工作的成效保障决策的科学性、执行的高效性,为碧溪改革发展导航、助推。  相似文献   

13.
包永辉 《半月谈》2004,(13):48-50
被称为江苏省“四小龙”的江阴、常熟、张家港、昆山4个市,曾是“苏南模式”的主要代表,对集体经济有着特殊的感情,伴随着旧有模式的打破,虽然这几个地方文化相似,地缘相近,但走出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各自的优势与特色。  相似文献   

14.
由“赛皇宫”引起的思索梅次有友从苏南来,对苏南人住宅装修之华丽赞不绝口,他说那里许多农户的房舍,不论哪个方面都已超过高干和大学教授居住的水平。老友的话并不夸张,我前几年路过常熟,农村就已是鳞次栉比,气象非凡了。这些年,城市外的楼房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地...  相似文献   

15.
蒋忠友 《群众》2009,(11):24-25
“碧溪之路”、“碧溪新路”有不同之处,但不是两条路。也不是对立的,而是一条路。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同样一条路,前者着眼弘扬,后者则着手开创。这是我在碧溪镇学习和感受后的两点思考。  相似文献   

16.
李兰芬 《群众》2009,(11):21-23
走进碧溪,农村城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们惊叹于这个“人均不到八分地”的偏僻小乡村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修筑了一条以“消除贫穷、共同富裕、改善民生”为理念诉求的“碧溪之路”。  相似文献   

17.
苏南的乡镇工业,经历了初创阶段,巩固发展阶段,现在正处在上规模、上水平、调整发展的阶段。由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发展到立足本地,面向国内外广阔市场;由初创时期的“草根工业”,一跃而成为苏南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以苏州为例,1988年乡镇工业产值244.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2.4%,三分天下有其二。乡镇工业的兴起,加快了我国农村工业  相似文献   

18.
“苏南模式”是改 革的产物。80年代,全 国掀起了一股学“苏南 模式”的热浪。“苏南 模式”在向市场经济转 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 的历史功绩巨大 “苏南模式”,是80年代中期经济学界对苏锡常地区乡镇企业持续高速发展现象的高度概括,其特点是以集体经济为主、工业为主、市场调节为主。这种  相似文献   

19.
“草根工业”与中国乡村的现代化卢云昆岁末年初,读沈关宝先生的新著《一场悄悄的革命——苏南乡村的工业与社会》,我仿佛自己也置身于苏南乡村的历史巨变之中,一股时代赋予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感铀然而生。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阿瑟·兰波有一句名言:“生活在别处”。后...  相似文献   

20.
周静文 《群众》2009,(11):53-54
20年前全同乡镇企业发展的典范——常熟市碧溪镇,如今正在成为倡和谐、重民生的表率。 工业财富流向农家小院 在碧溪的咖啡馆里,飘出现磨咖啡的香味。咖啡馆老板说,本地年轻村民是咖啡馆、俱乐部、健身房的主流顾客,情侣们则偏爱咖啡馆清静悠闲的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