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量新社会组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培育壮大公民社会又是我国新社会组织发展的适宜条件和土壤。公民社会背景下推进我国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必须在了解相关的规划设计的基础上,着力加强新社会组织党的自身建设.推进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的作用发挥,规范新社会组织党组织的领导管理体制,突出抓好社会中介组织党建工作。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法治社会、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现实背景下,党的十七大报告及时明确地提出了极富深意的“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这一科学命题。认真解读和深入思考“公民意识”是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前提。普通人意识、主人意识、纳税人意识、现代意识、法治意识、爱国意识等应当是我国公民意识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把我党建设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而民主执政是需要有社会基础的。民主执政的社会基础是公民社会,它为民主执政提供了社会心理基础、社会结构基础和社会规范基础。我们党在推行民主执政的过程中,必须在加强执政党自身能力建设的同时,通过公民教育和民主实践提高公民能力,建立社会认同,发展民间组织,构建现代化社会结构和制度规范,促进公民社会的成熟。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来,党和国家已经把志愿服务提高到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服务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当代“公民社会论”者把志愿性社团看作是公民社会的核心要素,研究志愿服务需要与研究公民社会相联系。国内外对公民社会的研究主要有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现代西方学者对公民社会内涵和分类的研究,以及我国专家学者对公民社会的研究等。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公民社会是与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的,市场经济必然催生公民社会;公民社会的组织形态是志愿团体,志愿团体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是公民社会成熟的标志;公民社会在发展市场经济、促进民主政治、遏制国家权力过分膨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自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全党和政府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从政府管理的视角分析,和谐社会即是政府与公民之间和谐相处、共同治理的社会。建立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和谐关系主要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之下,通过公民参与的制度创新、实现透明和公开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等路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6.
公民社会是表达社会各阶层意见的载体,是国家了解民意的重要逢径.是不可忽略的社会和经济力量。它既是民主政治生长的社会基础,又是民主政治成长后维系成熟的民主政治制度果实的社会肌体,和谐治理是政府依法行政与公民依法自治的有机统一,政府要倡导公平的原则,培育公民社会组织来分担政府转变职能后转移的职能。和谐社会最终体现在政府和公民和谐的基础上。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是形成新型和谐治理模式的重要标志。构建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的合作互动机制,既是推进政府改革的逻辑起点,又是实施政府改革的内在动因。因此.本文提出加快政府体制改革和构建政府与公民社会合作互动机制是当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与和谐治理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作为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社会组织具有整合、协调、维稳、治理的功能,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有效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弥补政府公共服务不足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发挥社会组织在协商民主中的作用,关键在于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其中,推进社会组织统战工作是前提,完善社会组织发展环境是基础,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是保障。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建立至今,政党与公民社会的关系变迁主要经历了法团主义、双重破坏、渐进开放和秩序合作四个时期.从政党类型学的角度来看,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执政党开始在群众型政党模式的基础上部分吸纳全方位政党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虽然政党介于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的基本格局并未发生变迁,但执政党介入公民社会的幅度和深度出现了明显变化.从功能主义路径来看,改革开放之前,以政党为中心的体制内诉求是公民主要的集体行动模式.改革开放之后,虽然政党路径仍然是重要的公民行动模式,但其重要性在下降.同时,以公民社会为中心的公民集体行动在逐渐兴起.  相似文献   

9.
公民社会是独立于政治国家与市场企业系统之外的民间组织和民间关系的总和,是政治领域和市场领域之外的民间公共领域。加强公民社会的培育发展是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举措。人民政协与公民社会组织,有着深刻的内在契合性,在公民社会建设中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人民政协应该成为公民社会组织的孵化器。  相似文献   

10.
志愿组织与公民社会的构建——兼论中国志愿组织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传统的公民社会理论出现了转向,以哈贝马斯为先导的“公民社会-经济-国家”三分法的出现,与志愿组织在全球的发端和壮大的现实形成了紧密的契合。志愿组织成为当代公民社会研究的主体和核心要素。志愿组织是培育公民精神的载体、公民参与和意见表达的平台、公民社会与国家沟通的中介,并能够创造基层社会资本,对公民社会的构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经济、政治、社会体制、文化因素的多重作用下,中国志愿组织和公民社会的发展体现为以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1.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既为加强公民教育指明了方向,也界定了公民教育的内涵。大学生公民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一环。大学生公民教育的价值寓于人性、市场经济、人民主权、法治国家以及社会自治的必然要求中。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内容包括公民道德的养成与公民价值观的塑造、公民知识的传播与公民参与技能的训练这两大方面。当前,应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蓝本践行大学生公民教育,造就现代公民。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这一纲领性的文件昭示我们,应当重视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建设。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利益结构分化带来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导致了社会矛盾激化。  相似文献   

13.
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新的阶段性特征,大量表现为"政府"、"社会"和"公民"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面对明显增多的社会矛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的思想,进一步完善了社会建设的内容,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正确处理"政府"、"社会"和"公民"三者的关系,培育"小政府、大社会"和现代公民,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4.
民生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协商关涉公民切身利益、党的执政根基、重大决策风险、核心价值融合与社会稳定等,公民参与协商愿意强.其协商状况最易于体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优劣真伪.优化民生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协商模式是深入推进我国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任务,意义重大深远.我国民生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协商模式主要存在"决策型、动员型与...  相似文献   

15.
城市社区民主是城市居民自我管理和治理的基本方法,是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环节。在民主建设的过程中,突出对社区民主的建设,不仅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客观需要,还是培养公民民主意识,巩固公民政治主体地位,联系党与群众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是指围绕共同的利益、目的和价值上的非强制性的集体行为。我国的公民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逐步孕育、发展、壮大。特别是进入新时期新阶段以来,我国公民社会迅速崛起,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产生了日益重大的影响。一方面,公民社会的发展,有助于确认个人的价值和公民的社会地位,推动中国的社会转型以及实现社会自治;但另一方面,公民社会的兴起,也给中国社会发展、党的执政建设等多个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正确认识和积极应对公民社会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已成为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7.
公民教育与民主息息相关,其实质是协调个人与政府、社会的关系,是实现个体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与道德社会化的过程。公民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性的过程,由多种要素构成,其中社会环境是外在于公民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主体、教育目标与内容以及教育方法与途径是内在于公民教育的构成要素。这些要素对公民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影响。我国在实施公民教育时应注重公民教育体系的构建、公民教育目标与内容的细化、公民教育课程的开发以及教材的编制。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公民的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支撑。但是从现实看,我国公民的法律素质与法治社会的要求差距甚大,法治社会建设的公民基础仍有待于继续夯筑。公民法律素质提升必经的递进路径可概括为:法律意识培育中仍需破解三种观念,法律遵守实践中需要推进三项工作,法律信仰坚守中应该体现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19.
公民社会组织的迅速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因势利导,公民社会组织将有助于形成社会力量与政府力量互补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公民社会组织对和谐社会的矛盾化解作用具体说来,可以形成利益表达机制、社会公正维护机制、社会协调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20.
论协商民主与公民社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20多年中,西方政治思想不断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关于协商民主与公民社会的研究。协商民主补充和完善了当代西方民主的三种主要形式:代议民主、多数民主和远程民主;而公民社会的提出则丰富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协商民主与公民社会虽然是两种独立的理论,但都是全球化推动的结果,它们是民主化的两个重要作用力,它们倡导理性、有责任心的公民的积极参与,基于组织化的社团运作。理顺协商民主与公民社会的关系,对转型期中国的政治民主以及国家社会关系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