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政策科学学科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政策科学诞生于美国,主要以兰德公司兰德政策研究研究生院和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公共政策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为典型代表,具有美国政策科学学科建设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是必修课与充满自主的选修课相结合;演练性的研讨课与实战性的实习相结合;同时,特别重视启发武的案例教学.因而,这些特点对我国政策学科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也就是说,我国政策科学的建设应该像美国政策科学学科建设那样要具有开放的取向、行动的取向和定量的取向.  相似文献   

2.
江昀 《求实》2006,(Z4):278-279
20世纪6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奎包姆(H.Krieghbaum)的《科学与大众媒介》出版,开创了科技传播研究的新领域,该研究领域的主要议题是如何有效地把科技知识和信息传播给公众.这种研究多以媒体为背景,对科技新闻、科技纪录片以及科学家在电视上的形象进行综合研究.奎包姆提出"科学与大众媒介"的议题是基于这样一个基本假设:民主社会和国家政策的有效性,有赖于公众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3.
<正>2015年夏天,深受贫穷、战乱困扰的中东、北非难民铤而走险,一路颠沛流离、风餐露宿,前往欧洲谋生,形成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难民潮。欧盟统计局最近发布的数据显示,申请避难者的三大来源地分别是叙利亚、阿富汗和伊拉克。"这些国家具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它们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政权颠覆目标"。美国凯托学会防务与外交问题高级研究员特德·卡彭特指出:"美国领导下的西方国家的政策打乱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秩序,引发  相似文献   

4.
作为二战后美国的第一位总统,杜鲁门带领他的智囊团共同制定了体现美国称霸全球战略的一系列政策,奠定了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政策的基础."遏制"战略成为杜鲁门政府外交战略的核心.东南亚原本并非是杜鲁门政府考虑的重点.但是考虑到东南亚丰富的自然资源、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为了使美国的东南亚政策服务于美国在全球遏制苏联的战略.杜鲁门政府把触角伸向东南王.  相似文献   

5.
朝鲜建国以来一直把美国作为主要敌人,举国上下,同仇敌忾;冷战后更是祭出核武器这把"杀手锏"来维护民族自尊和国家安全.美国二战后期强占韩日.  相似文献   

6.
美国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最为发达的国家,其发达的科学技术事业得益于科研创新体系的健康运作和政府科技政策的适时调整.本文从科学社会学角度出发,考察了美国科研体系的形成及其特色,以及基于这一科研体系的美国科技政策,重点介绍了战后以及克林顿政府在科技政策上作出的重要调整.最后,文章还探讨了美国科研体系的形成和美国科技政策的演变对我国科技政策制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政府预算是政策发挥作用、产生影响的重要途径。本文在解读《美国2011年度财政预算》以及分析美国经济危机之后发布的一系列科技政策报告的基础上,总结了奥巴马新政后美国科技政策的趋势,以期管窥后危机时代中国家与科学的新型关系。通过研究我们认为,提升基础研究能力以解决重大社会问题是美国政府在后危机时代投资于科技的重要政策理由,而这也体现出新政府科学观在价值、功能和目标方面的新转向。  相似文献   

8.
香港回归后,美国对香港民主输出的政策日渐清晰,开始积极介入并干预香港政治事务。香港在美国的"民主"发展规划中主要发挥"民主前沿阵地"、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国经济体制发展方向的引导、催化、转化两个作用。美国对港民主输出政策呈现清晰化、系统化、参与主体多元化、政治化、法制化、公开化、国际化等特点。我们应在中美关系的战略背景下正确认识美国对港民主输出问题,认真分析美国对港民主输出政策的行为主体,制定针对性强的对美政策,进一步完善与香港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  相似文献   

9.
政府预算是政策发挥作用、产生影响的重要途径。本文在解读《美国2011年度财政预算》以及分析美国经济危机之后发布的一系列科技政策报告的基础上,总结了奥巴马新政后美国科技政策的趋势,以期管窥后危机时代中国家与科学的新型关系。通过研究我们认为,提升基础研究能力以解决重大社会问题是美国政府在后危机时代投资于科技的重要政策理由,而这也体现出新政府科学观在价值、功能和目标方面的新转向。  相似文献   

10.
在"二战"后的一段时期内,学者们对公共行政学产生以来的理论成就进行了一场集体性反思,希望藉此去为公共行政研究寻找新的视角和开辟新的途径。然而,作为这场反思运动的结果是"政策科学"的兴起,致使公共行政研究陷入了低潮。本来,公共行政学者早已意识到政策与行政之不可分离的关系,认识到了政策研究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分析方法与工具,他们却并未承担起政策研究的职责,而在二战后的公共行政反思运动中却把这一职责让给了新兴的政策科学家,使政策研究变成了"政策科学"的专利。另一方面,由于政策视角的失落,公共行政研究重新回到了"组织与管理"的主题上,并在"行为主义革命"的冲击下使自己逐渐蜕变成了一种"组织理论",从而失去了公共意识。这就是学者们常常提起的"公共行政的危机"。正是这种危机,孕育了试图重振公共行政研究的"新公共行政运动"。不过,我们也看到,公共行政这一学科并没有消失,它的合法性也没有受到根本性的动摇,公共行政的概念仍然具有标示研究对象与研究名称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周进 《北京党史》2007,(6):15-17
中国沦陷区作为二战期间日本的最大占领区,是日本实施"以战养战"政策和扩充军备生产的主要战略资源供给地,也是其"强制劳动"暴行的"重灾区"。据初步调查、研究和考证,日本从1931年九一八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银川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先后召开了全市科技大会和科技人才大会,出台了多项科技政策,营造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政策环境。目前,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稳步推进,银川市在摸清"十二五"科技发展现状、找准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同时,科学编制银川市"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这对于推动银川"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和"开放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试析二战前美国华侨的乡土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潮龙起 《理论学刊》2006,1(7):95-99
二战前的美国华侨,身上带有浓厚的本土文化因子,迫于美国政府的长期排华政策,加上晚清至民国政府对华侨保护不力,导致他们难以在美国落地生根,因而形成了强烈的乡土认同,其主要表现为浓厚的“落叶归根”意识、强烈的宗派意识及热心支持家乡建设的桑梓情怀。  相似文献   

14.
一、软实力理论的实质二战之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西方资本主义经历了战后发展"黄金时期",美国的权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张。然而,在1973年至1975年和1980年至1982年这两次战后严重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同其他西方国家一样,美国经济陷入"滞胀"。与此同时,从战后初期的两极对峙到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美国在冷战中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当美国政治家、学者把关注点放在大国兴衰以及新兴挑战者和旧的霸权国  相似文献   

15.
《探索》2017,(3)
美国2016年大选整个过程及特朗普上台以来的一系列动作,都非常明显地体现了美国金融资本对社会与政治的严密控制。二战后,资本主义及整个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并没有超越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基本框架。特朗普的上台,标志着冷战结束后不断右翼化的美国政治已经进入一个极端状态,"罗斯福新政"所开创的政党体系和政治周期已开始终结。只有透过列宁的帝国主义论,美国大选中的重要特点(如部分白人工人对特朗普的支持)、特朗普政权的内政外交政策的本质、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来龙去脉等,才能够得到透彻的解析。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世界各国都为在新世纪里占据优势地位而展开激烈的竞争。竞争的重点是经济,以经济实利为主的经济安全理论已成为众多国家的行动规范。美国也不例外,1993年1月20日克林顿上台后,强调"重建国内经济",保护美国在国外的经济利益。为此,新政府提出了一套新的科技政策,对美国二次大战后制定的科技政策进行了战略性调整。一、重点开发实用科研项目二次大战后的冷战时期,美国为保持世界霸主地位,历届政府贯彻的是"任务导  相似文献   

17.
二战之后,美国的南海政策经历了由机会主义向积极介入的态度转变,其背后反映了美国亚太战略的调整及对华政策的微妙演变。当下美国的介入使得南海争端日趋复杂化、国际化,使南海问题由经济利益的纷争逐渐演变为地缘政治问题,成为美国牵制中国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8.
特朗普执政之后,奉行"美国优先"的价值原则,强调盟友以及战略伙伴作用的发挥,对其全球战略进行了重新评估和部署,并适时推出了"印太"战略。"印太"战略提出之后,美国与南太平洋地区之间的合作不断深化,政策体系臻于完善,涵盖了区域安全、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美国做出这样的政策调整和布局,有着深刻的现实原因和战略考量,即应对中国逐渐上升的影响力,以维护美国的全球霸权体系。科学认知和评估"印太"战略下的美国南太平洋政策,有利于中国做出超前部署、妥善应对。  相似文献   

19.
美国的次贷危机再次证明了<资本论>所阐述的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是正确的;美国的"救市"政策没有科学理解资本的"贪婪"的规律和危机的本质,因此,当前"救市"的无用功较多.  相似文献   

20.
知识经济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二战结束以后,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特别是进入80年代,世界高科技竞争使得高科技产业迅速崛起。美国实施了“星球大战”计划,欧洲实施了“尤里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