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萧然 《台声》2006,(5):70-72
大陆重拍台湾十多年前拍过的《京华烟云》,在台湾与大陆都受欢迎,两岸人民重新发现林语堂的魅力。林语堂融合中西文化的智慧,让年轻一代惊艳。他的幽默及生活的艺术,与今天两岸民间社会所追寻的不谋而合。今年3月26日,是世界文坛传奇华人作家林语堂逝世30周年。而改编林语堂作品的电视剧及林语堂的书,都大受欢迎。此刻,“林语堂”成了两岸民间社会的关键辞。在台湾的奇摩雅虎网站输入“林语堂”三个字,出现150多万笔记录,而在大陆的百度网站,则出现60万笔记录。两岸新一代蓦然回首,发现这位上个世纪的“幽默大师”主张的《生活的艺术》,竟然…  相似文献   

2.
《当代广西》2009,(7):61-61
在东吴大学,林语堂的英文课从不举行任何形式的考试。每当学期结束前,要评定学生的成绩了,他便坐在讲台上,拿。本学生名册,轮流唱名,被唱到名字的学生依次站起来,他则像一个相面先生一样,略为朝站起的学生一相,就定下分数了。  相似文献   

3.
在路经台北阳明山仰德大道的一个岔路口时,蓦然间发现一个不太起眼的林语堂故居的提示路标,于是,我临时决定改变参观路线,去拜谒对我及多数大陆人而言神秘的林语堂故居。学生时代的我曾读过他的《生活的艺术》,并奉之为人生圣经,他的睿智、超然、透彻与洒脱令我仰慕。所以,当与林语堂的故居咫尺相望时,我便毫不犹疑地做出了选择。  相似文献   

4.
章武 《福建乡土》2008,(4):26-27
九龙江流贯我动荡的青年时代。 当年在漳州,我是一所师范学院的年轻助教。从校园所在地蝴蝶山和芝山西行不远,便是盛产天宝香蕉的天宝古镇。十里平畴,万亩蕉园,犹如无数妙龄女子在蓝天白云底下挥动翠绿色的衣袖,翩翩起舞。我常与三五好友骑车来此饱尝闽南佳果的甘甜美味,却始终不知道,你这位文学大师的生命之根,就深深扎在蕉海深处。  相似文献   

5.
影视播报     
《台声》2004,(11):88-89
赵雅芝扮“娘亲”苏有朋寒冷中备感温暖;赵薇决定出演《京华烟云》挑战“赵版”经典;电视连续剧《沧海百年》央视一套热播;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中国文化观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语丝"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解构,"论语"时期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重构,以及海外跨文化传播中国文化过程中中国智慧观的最终建构等三个阶段。林语堂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义;中国文化成熟的标志为幽默智慧的产生;中国文化的最终标准是生活的艺术与近情精神。这种文化观超越了时代的局限,也使其跨文化传播中国智慧的理想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人大建设》2012,(10):49-49
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林语堂先生享年82岁,正是得益于他长期置身碧水蓝天、诗情画意的幽静环境中垂钓,活动了筋骨,锻炼了身体,疏通了血脉,也延缓了衰老。林语堂爱好运动养生,如打网球、踢足球、划船、登山、赛跑等。不过,钓鱼是他的最爱。他还发表过不少跟钓鱼有关的散文。林语堂认为,钓鱼是一项高雅的健身活动。在创作之余,  相似文献   

8.
国林 《协商论坛》2012,(11):53-53
“一点痴性,人人都有,或痴于一个女人,或痴于太空学,或痴于钓鱼。痴表示对一件事的专一,痴使人废寝忘食。人必有痴,而后有成。”林语堂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痴迷于文字好理解,但说他痴迷于发明创造,一定会令很多人瞠目结舌。  相似文献   

9.
多年前,看到有关林语堂的演讲故事,当时自己好像没什么感觉。话说上个世纪60年代在台北一所学校的毕业典礼上,在林语堂演讲之前,有好多人都已经作了较长时间的演讲。轮到他上台时,已经快到吃午餐的时间了。于是,他站起来当机立断地说了一句影响深远的名言。他说:“绅士的演讲,应该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说完就结束了发言,还在愣神的听众领悟过来后便爆发出了会心的哄堂大笑。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30年代关于小品文的论争中,郁达夫对林语堂及其小品文观的批评是最实事求是的。他指出了林语堂身上“叛徒”与“隐士”的矛盾及其原因,揭示了其小品文观与这种矛盾的关系,进而分别对“性灵”“幽默”“闲适”加以分析,肯定它们具有积极意义的部分,匡正它们的偏颇。郁达夫之所以能这样,主要因为他对五四新文学与3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认识比较清楚;且处于集团之外并具有非政治化思维的缘故。  相似文献   

11.
陈睿 《前沿》2005,57(4):173-175
林语堂晚年所作的《苏东坡传》主要描写了苏轼一生崇尚性灵的经历和故事,倍受人们喜爱。堪称二十一世纪“活着的苏东坡”的林语堂之所以能将该传记写得如此出色,是因为他在品行、才华和人生遭遇等方面与苏东坡大体相仿。因此在读此书的时候,我们总能从苏轼的身上找到林语堂的影子。正所谓:他传即自传也。  相似文献   

12.
林语堂有着自己独特的都市文化理想 ,那就是“田园式”的都市。这一文化思想的形成原因很多 ,最主要者有三 :独特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是基本原因 ;中西文化的滋养是第二个原因 ;独特的思维方式是第三个原因。当然 ,林语堂并不愿意回归山野做远离都市的山林隐士 ,而宁愿做都市的“隐者”。  相似文献   

13.
金花子 《求索》2008,(11):194-196
改造“国民性”是晚清时期各种西方文明碰撞下所产生的最大思想命题,它从产生伊始就始终没有脱离开文化比较的视阂。西学背景浓厚的林语堂,早年追随五四先行者的足迹,看取西方价值观而致力于批判“国民性”以革新中国社会。三十年代以后,林语堂开始面对西方社会介绍中国文明,从中西文化的融合互补中找到了建构新的“国民性”的理想途径。而面向世界的中国文化书写,又使他的表述陷入了“自我”的尴尬与困境。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的官方报纸不具备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的功能。在媒介缺失的社会环境下,公众舆论是如何生成和表达的呢?通过梳理林语堂先生《中国新闻舆论史》(英文版)的脉络和观点,可以看到我国古代几次舆论高潮的发展和特点。有关中国舆情史的考察表明:如果提供合适的社会和政治环境,古代中国的政治批判精神就会兴盛,公共舆论就能够成为一种民主力量。  相似文献   

15.
吴敏朝 《今日广西》2010,(16):50-51
诗经曰:“桃之天天,灼灼其华。”桃花的美,桃花的灵性,桃花的情,穿透了古今文化,飘散在每一个桃花烂漫的日子里。  相似文献   

16.
路勇 《人大论坛》2012,(6):42-42
“五一”假期到来,各种景区的“逃票攻略”频现网络,其中一些“攻略”不乏铤而走险,有些甚至要穿越悬崖峭壁。(5月1日《京华时报》)  相似文献   

17.
观点     
《今日浙江》2012,(19):5-5
公开是政府处理突发事件的良方。——傅达林在《京华时报》刊文说,上海立法的可贵之处,恰在于针对所谓“负面信息”设定了统一、准确、及时公布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8.
观点     
公开是政府处理突发事件的良方。——傅达林在《京华时报》刊文说,上海立法的可贵之处,恰在于针对所谓“负面信息”设定了统一、准确、及时公布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9.
我早就想写这样一篇文章,建议堂堂正正地将政府治理机构(行政权力)延伸到村一级,而不是所谓“村民自治”。〈br〉 正打算落笔时,遇到山东平度发生纵火事件,心中充塞着悲愤,虽然强征土地、警察抢尸之类恶性事件早已听闻多起。好在这个事件已引起广泛关注,我写本文前《京华时报》有评论,标题旗帜鲜明《欲知平度真相先查征地内幕》;《南方都市报》3月23日社评是《平度事件:村民以身守土,谁在以身试法》;据最新报道,记者证实中纪委受理平度纵火举报……相信这个事件,在全国民众关注下,会有一个公正可信的说法。  相似文献   

20.
漫话廊     
《上海支部生活》2011,(8):32-33
据《京华时报》报道,7月8日,《法制日报》女记者张维在淅江兰溪市马涧镇采访时,遭到当地政府机关一镇领导的阻拦,对方强行夺走其记者证并质问她,“谁允许你来采访的?记者算个什么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