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6 毫秒
1.
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也就是说,每40秒就有一个人自杀死亡。在中国,每年有28. 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也就是说,每两分钟就有1人死于自杀,8人自杀未遂。究竟如何预防自杀的发生呢?本刊记者采访了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执行主任费立鹏博士。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官员自杀事件引人关注.据不完伞统计,2009年,我国共发生13起官员非正常死亡事件,仅12月,就有6名官员非正常死亡,其中多数属于自杀.  相似文献   

3.
2月5日凌晨5时,广东省茂名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刘先进跳楼身亡.据警方称,刘先进本人近期严重失眠,疑其因健康原因引发精神焦虑而自杀. 近年来,我国官员自杀事件引入关注.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我国共发生13起官员非正常死亡事件,仅12月,就有6名官员非正常死亡,其中多数官员属于自杀.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女性自杀现象普遍,在众多的社会问题中尤为典型.在对女性自杀原因的分析中,人们往往所看到的一般是外因,而外因一般在内因的基础上发生作用,真正决定自杀的是内因.人的行为方式总是受到内在精神思想的控制,外因只能通过激发和影响人的精神思想产生作用.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解析女性自杀的原因是关键.然而女性自杀现象在当时很普遍,经济、教育程度的不同自杀原因也不同,本文主要以发达地区上海知识女性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东北未受教育女性为代表,以望较全面分析女性自杀的心理原因并对研究现今社会女性自杀问题产生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论网络自杀协议犯罪场与控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皮勇 《法学评论》2006,24(6):124-132
各国社会学界、精神病学界通常将网络自杀(Cybersuicide)、网络自杀协议(InternetSuicidePacts)视作新的自杀类型,实际上,网络自杀协议中存在多种促进、激励甚至直接导致死亡的人为因素,属于互联网时代与自杀相关的网络杀人行为。本文分析了网络自杀协议中之犯罪场及这一犯罪场中各因素的作用机制,并提出应以减少自杀者和有自杀企图者为目标,主张采取结合疏导、减少有自杀念头者和遏制影响自杀的外部消极因素这两方面措施的对策。本文还对网络自杀协议相关法律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我国网络自杀协议相关犯罪立法提出了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竞争在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同时,也给处于竞争中的每个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研究证实,现代人因竞争压力造成的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在我国,自2000年以来,自杀人数已经超过一千多万,平均每2分钟就有1人自杀,8人自杀未遂,特别在15到34岁人群中,自杀已经成为首位死因.导致该年龄段人群自杀的因素主要也是源于压力:考试压力,就业压力,工作压力,还有恋爱结婚、购房还贷、子女养育、父母生病、人际关系等造成的各种压力,年轻人在压力之下不堪重负.  相似文献   

7.
当一道幸福之门关上了,另一道门会随之打开。但是,我们常常眷恋着那道关上了的门,而看不见另一道门已经打开了。——海伦·凯勒(美国聋哑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自杀,这个听着让人触目惊心的话题,却在校园,甚至在我们周围时有发生,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自杀的预防和救助工作。每年至少有25万中国人死于自杀每人都有烦恼,每人都有不如意。许多人都想过自杀。在中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死于自杀,有200万人自杀未遂。平均每2分钟就有1人死于自杀,8人自杀未遂。据北京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统计,自杀已经成为中国死亡原因中排序第五位的原…  相似文献   

8.
域外     
印度每年2000余名女性因嫁妆自杀印度官方全国犯罪统计局表示,尽管政府已经通过反嫁妆制度的法令,但2006年与夫家发生嫁妆争议而自杀的女性有2276人,平均每4小时就有1名女性因嫁妆问题而自杀死亡。据统计显示,2005年有2305名女性因嫁妆自杀死亡;2004年则有2585人。  相似文献   

9.
根据辖区内自杀案件的特点,对其中自杀方式较为特殊或复杂的案件进行分析总结,将之归结为非典型自杀,根据其损伤方式,伤口形态等的不同将其分为多种方式自杀和特殊创伤型自杀,分别进行阐述,通过对这些非典型自杀的法医学特点的分析,为非正常死亡案件性质的正确判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毛亚楠 《方圆》2021,(7):9-9
“在线自杀主动预防”系统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朱廷劭团队在2017年4月发起的一个课题项目,主要内容是利用人工智能的方法筛选出微博树洞里的留言,找到那些有自杀意念却还没实施的留言者们,并及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帮助。这个项目的实施改变了人们对于自杀者的固有印象,比如很多人认为在网络上说自杀的人通常情况下是为了博取他人关注,而不会真的采取措施,但通过朱廷劭团队的研究,事实上在网络上表达自杀意念的人有一半以上真的尝试了自杀;又比如人们往往会认为自杀行为多属冲动型,但朱廷劭他们通过分析已确认自杀的微博用户的公开数据,得出自杀死亡用户在自杀前往往在社交网络上有表达清晰的逻辑结构这样一个结论。  相似文献   

11.
425例自杀的法医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统计 ,2 0 0 0年 ,全世界死于自杀的人数超过 815 0 0 0 ,相当于每 4 0秒有一人自杀 ,自杀已成为世界第 13位死因[1,2 ] 。在我国 ,自杀也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 ,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作者收集本室 1987~ 2 0 0 2年 (上半年 )检验过的 ,并且有详实记录资料的 4 2 5例自杀案件 ,通过对自杀者的年龄、性别、自杀方式及自杀原因进行统计分析 ,渴望为社会公共卫生问题的研究及自杀死亡的法医学鉴定提供参考1 资料分析1 1 自杀人数在三个年份段的分布情况以每 5年为一个年份段进行观察 ,该 4 2…  相似文献   

12.
教唆自杀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唆自杀仅指行为人故意教唆他人自杀,对被教唆者的情况不予过问;狭义的教唆自杀同时考虑教唆者与被教唆者双方的情况,区分为四种具体的情形,其中被教唆者自杀致死的情形属于最狭义的教唆自杀。最狭义的教唆自杀行为,不仅依照现行刑法的规定不构成犯罪,而且也不宜犯罪化。  相似文献   

13.
抑郁症与罪犯自杀及其认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狱内罪犯是抑郁症高发病率人群,也是一个自杀的高危人群。狱内罪犯自杀的主要心理病因是抑郁症。抑郁症罪犯应被作为狱内自杀防控的主要对象。治疗抑郁是防治罪犯自杀冲动的重要途径。认知疗法能有效地矫治罪犯的抑郁和自杀冲动.  相似文献   

14.
孙平 《政法学刊》2003,20(2):13-17
自杀是当今社会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也是一种神秘的文化现象。目前,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自杀。大学生已是我国自杀人群中人数最多的一部分。自杀涉及到宗教信仰,道德观念,政治法律及社会管理义务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对自杀问题不应回避,要高度重视,正确认识,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15.
<正>STRASSMAN在20世纪初提出扩大性自杀的概念,即抑郁症患者在抑郁情绪的影响下,考虑到自杀后亲人遭遇不幸或痛苦,从同情和怜悯的角度出发,先将亲人杀死后再自杀[1]。这是经典的扩大性自杀概念,也是狭义的扩大性自杀,可称之为“利他性自杀”“怜悯自杀”“仁慈自杀”等。但也有抑郁症患者并非出于“怜悯”心理的“利己性自杀”[2-4]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扩大性自杀[2]。因此,对于广义的扩大性自杀,我们定义为精神障碍者在精神病理因素影响下而绝望,在实施自杀前为安排后事而杀害其亲人的一种行为,也可称其为“家族性自杀”。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当前青少年自杀问题的现状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青少年生命意识不成熟,抗挫能力弱.指出预防青少年自杀问题应加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首先家庭的环境和教育对避免青少年自杀问题尤为重要;其次是必须改变当前中学的应试教育方式,避免无暇顾及学生心理教育和个性上的特点.青少年只有各方面得到均衡发展,才能健康成长.同时法律干预也是预防青少年自杀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扩大性自杀,在我国精神医学司法鉴定中并不罕见,但尚未引起更多的注意.目前仅见对抑郁症的违法肇祸行为的报道中提及此种情况.笔者在近年司法鉴定中积累的七例扩大性自杀的案例中,除抑郁症4例外,有临界度精神发育迟滞伴反应性精神障碍1例,精神分裂症2例.现结合案例作一分  相似文献   

18.
2017年9月,iOS应用WePhone的创始人、开发者苏享茂自杀的消息引爆舆论.根据目前媒体公开的信息,苏享茂通过某相亲网站结识其前妻翟某欣.翟某欣隐瞒婚史,并在婚后对苏享茂进行“勒索”,苏享茂无奈之下选择自杀.根据记者调查发现,“程序员自杀”悲剧的背后,暴露的是相亲网站的不规范,如无须实名制、简单注册,甚至虚构信息即可向其他用户发信息.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攀高自杀救援案例的研究,分析了攀高自杀的主要原因、人群、发生的地点等基本规律,依托心理学、警务谈判学等相关理论提出了攀高自杀事件的处置程序、人员的分工、行动要点.  相似文献   

20.
<正> 司法实践中对教唆他人自杀引起他人自杀死亡的案件,各地在处理时定性很不一致,因而处刑的差异也很大。对于教唆他人自杀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目前法学界也有歧议。本文想就这个问题讲一点探讨性意见。一、教唆他人自杀的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