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台湾历史的集体记忆与民众的复杂心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台湾的历史与大陆的历史有共同性 ,也有差异性。台湾民众对历史的集体记忆本来就是多样的 ,近年来经过某些人的“导引” ,出现了一些新的看法 ,它对台湾民众复杂心态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本文试图比较详细地描绘和概括台湾民众对“光复”以前历史的“集体记忆”及其对“复杂心态”的影响 ,为大陆同胞进一步认识台湾提供可资参考的资料和意见。  相似文献   

2.
为和平解决中国历史遗留的问题,祖国大陆于80年代初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政策构想,并首先成功地应用于解决香港问题。台湾当局先是以“统战阴谋”为由拒绝“一国两制”;香港回归后,则提出“台湾不是香港”的说法,继续抵制“一国两制”;香港回归一周年后,台湾当局又换了新说词,声称“一国两制”具有“暖昧性”、“矛盾性”和“不民主性”,因此无法接受。长期的负面宣传误导及其他一些客观原因,使一些台湾民众对“一国两制”产生了刻板印象和种种误解,在一些人心目中,“一国两制”被曲解为“并吞台湾”“矮化台湾”等。…  相似文献   

3.
刘锋 《统一论坛》2002,(3):40-42
当前在台湾社会中,一些顽固的亲日台独分子经常提及日据时代台湾的治安状况,将其当作一项“重要功绩”,极力赞美日本当年对台湾的统治。这种喧嚣不仅混淆了许多台湾民众的视听,也给海峡两岸的沟通与交流带来了不少的障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日据时期台湾的“治安政策”进行认真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1月1日,被国际社会公认为“麻烦制造者”的陈水扁在“元旦讲话”中抛出新“台独”论述,蛮横限制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为两岸关系发展投下了新的变数。“讲话”中透露的一些重要政治意涵,更对民进党权力分配产生重要影响。一、“元旦讲话”的实质是鼓吹“台独”分裂,培植“台湾国家认同”陈水扁妄言所谓“台湾的国家总体目标”,大谈所谓“台湾主体性”,声称“台湾是世界的一部分,绝对不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大政方针”的拟定“一定要跳脱‘一个中国’与‘台海两岸’这种狭隘的思考框架”;国民党执政时期留下来的“大中国意识”,未来要“妥…  相似文献   

5.
台湾新领导人5月20日发表的讲话 ,引人注目 ,因为台湾新领导人的动向 ,事关祖国和平统一之路能不能走下去 ,事关两岸关系能不能在一个中国原则下顺利发展。这篇讲话提到“不会宣布独立”等“四不”、“二没有” ,使一些人松了一口气 ,认为没有明明白白宣称“台独” ,就可以避免武力。有报刊说 ,“两岸战云暂消”、“至少明天打不起来”。还有一些人认为 ,讲了几个“不” ,就是表现“善意” ,是“善意诚话” ,“不再是过去硬碰硬喊台独”的形象 ,不当“麻烦的制造者” ,而要当“善意的制造者”。然而 ,台湾一些有识之士指出 ,台湾新领导人…  相似文献   

6.
随着两岸政治关系陷入僵局,台湾当局从1996年下半年开始改采“戒急用忍”的大陆经贸政策,最近,台湾一些工商界人士公开批评此项政策,呼吁海峡两岸尽快实现直接“三通”.这里透露出一些问题引人深思:台湾工商界发展经济的要求真的是罔顾“国家安全”而图私利么?“戒急用忍”政策真的有利于台湾经济的发展么?在台湾经济未来的发展中,两岸经贸关系究竟应该如何定位?  相似文献   

7.
刘红 《统一论坛》2006,(1):13-15
自台湾问题形成半个多世纪以来,台湾的主要社会意识,在不同时期不同政治力量的引导下出现了一些变化,在对岛内朝野之争和统“独”力量演变发生作用的同时,也对国家认同和统一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充分认识台湾内蕴理念的演变及其内涵,承认台湾民众中广泛存在的社会意识中的合  相似文献   

8.
阔别20年,老同学相聚,百感交集。在对台工作岗位上工作了16年,不是没有调动的机会,不是没有离家近一些,收入多一些的岗位,只是一份不舍,让我没有办法离开。这份不舍,归结一个字,“情”。从走上工作岗位那天起,我就被这个“情”字感动着,激励着,鼓舞着,这份“情”骨肉相连,这份“情”血浓于水,这份“情”魂牵梦绕,这份“情”不胜枚举。我的心第一次被震撼,是在多年前接待台湾家庭教育学会来访的活动中。这个团组来自台湾20多个县市,都是台湾从事基层家庭教育的青年工作者。第一次到祖国大陆来,他们对大陆有五花八门的想象。当时,为了让台湾同…  相似文献   

9.
海峡长镜头     
《台声》1994,(4)
每年的二月,是台湾回忆与追思的季节.今年也不例外,台湾各界纷纷举办2.28纪念活动.2月28日当天,台湾的天空飘着蒙蒙细雨,一些人冒雨晨跑,一些人手捧鲜花走向街头,一些人举办追悼会向亡灵致祭……台湾“文建会”、“文化总会”等单位主办了“2.28纪念音乐会”通过祷告、演奏音乐、吟唱台湾歌谣和圣歌等方式,表达对受难者的无限哀思.音乐会上,许多受难者家属频频拭泪、雨声、泣声、歌声,合成一组悲壮的交响曲.台湾省“文献会”还于今年首度公布了当年在2.28事件中死亡或失踪者的名单,共计1024人.  相似文献   

10.
引言 我国台湾地区的警民关系历史与现状,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此只是撷取日据台湾时期、国民党退居台湾到“解严”前、“解严”后一些有关警民关系的案例和警察公共关系的具体策略措施来对台湾警民关系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石齐平 《两岸关系》2002,(12):19-20
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不久前自大陆访问回台时说“台湾已经在吃老本了,(台湾)政府必须要拿出对策,实事求是,不要再说那些空洞洞的话”。 王永庆说台湾已经在吃老本的“老本”指的是什么?他未讲明白,我倒是愿意在此与他的所谓“老本”作一些推断或诠释。  相似文献   

12.
邓亭 《台声》1998,(10)
“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一年来的成功实践,受到了香港及国际社会的普遍肯定,台湾民众对“一国两制”的认同率也比香港回归前有明显升高。可是,最近台湾当局有些人却不顾事实,肆意低毁“一国两制”,胡说什么“一国两制”具有“暖昧性、矛盾性、不民主性”,声称“一国两制”“不适用台湾”,台湾“坚决拒绝一国两制”,并表示只有用台湾的“民主制度”统一中国才是解决两岸问题的“唯一出路”。台湾当局认为台湾不同于香港,因而“一国两制”不适用于台湾的一条主要理由是“中华民国是主权独立国家”O这里涉及到一些基本的理念与概念,…  相似文献   

13.
郭雪筠 《台声》2022,(21):67-69
<正>“我是九二共识之子”,这是厦门大学台湾教师邱士杰,对自己为何成为“左统青年”的一个总结。“左统”,顾名思义,左派并且支持两岸统一。别说在台湾,可能很多大陆民众对于“左统”这一词都感到陌生。“我的立场是‘左统’,就是作家陈映真自称的‘左翼统一派’。这在台湾属于小众群体,甚至会有一些人戏称我们是‘奇葩’。就算在大陆,碰到一些大陆朋友,对‘台湾左统青年’也会觉得好像‘很怪’,不象是他们会遇见的‘传统台湾人’。但我就是一位普通家庭出来的台湾人,  相似文献   

14.
自1988年李登辉上台以来,台湾当局竭力推行“弹性外交”、“务实外交”。“汉贼不两立”立场的改变,使台湾“外交”政策措施异于以往。连战任“外长”时期,在“双重承认”的期待下,台湾当局竭力与一些小国搞“建、复交”活动。去年6月,台湾“内阁换班”,“外长”一职由“外交才子”钱复出任。在新的环境和“期待”下,钱复着手调整“外交”策略,显示出与连战不同的“外交风格”。研究连战和钱复“外交”策略的差异,对深入了解台湾“务实外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02,(4):34-34
台湾已故文学家张我军先生,是20世纪20年代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开拓者。他同当年一些先进分子一道,在日本统治者对台湾实施严厉镇压和怀柔同化政策的恶劣环境下,把祖国大陆“五四运动”的新思想、新文化,介绍到日据下的台湾岛内,并猛烈抨击当时盘据台湾文坛的旧文学、旧思想,坚持“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支流,不能与中国文学分断”的主张。从而被台湾学者称为“摇篮期台湾新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或“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16.
“台湾化”、”本土化”政策,历来是台湾问题的热门话题。随着后蒋经国时代的到来,本土化政策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使它重新成为海内外学者议论重点之一。对本土化政策的过程、评估以及发展趋势的分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浅见,求教于关心这一课题的同仁。“台湾化”“本土化”政策的内涵关于台湾化、本土化的来源,《新新闻》杂志1987年5月29日发表的《台湾化、本土化、民主化》一文做了介绍,指出,台湾化一词,最早出自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东亚研究所所长斯卡拉皮诺教授,他在1982年夏天台湾《中国时报》对他的专访记  相似文献   

17.
台湾的学校“怎么办”徐晓燕赴台采访期间,虽然行色匆匆,但因我从大陆的暨南大学毕业不久,很想知道台湾的学校是怎么办的,于是走马观花,留下了台湾教育界的一些印象。此清华非彼清华在绵绵细雨中,我来到台湾“国立清华大学”。与北京的清华大学不同,大陆北方的校园...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国际政治风云变幻,动荡不宁。在我国台湾岛内“台独”声浪也节节升高,花样不断翻新,动作越来越多。 1990年4月,激进的“台独”组织“新国家联盟”在台湾岛内公开提出“台湾共和国”主张;接着,民进党内的一些人又抛出了所谓“民主大宪章”草案,将两岸关系定位于两个“平等”的独立政治实体,公开鼓  相似文献   

19.
选后看台湾     
去年12月下旬,我们研究台湾政治的大陆学者一行四人,应邀去台湾进行学术访问,那时正适“省市长”选举之后,所以同台湾学术界座谈的主题多是“台湾选举与两岸关系”.除了学者以外,我们还同国民党、民进党、新党人士有过接触,对台湾政治增加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关键性的一年民进党人告诉我们,他们已经在研究如何面对1995年“立委”选举了.在台中,有两位民进党员告诉我们,他们要参选“立委”.在花莲,我们得知民进党人已经在为许信良竞选“总统”作准备.国民党、新党也都已经行动起来,着手准备迎接这场关键性的“选战”.  相似文献   

20.
2003年3月6日,在台湾省代表团的全团 会议上,来自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 全国人大代表陈云英博士提出,要注重了解“台湾民众的特殊心态”,分析台湾这个多元化社会的“不同人群的不同心理特征”,并且提出了进行这方面研究的建议。的确,从心理学层面了解台湾的方式还十分鲜见,作为特殊儿童教育专家的陈云英博士应本刊记者之邀,介绍了她的一些“心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