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有奇 《台声》2003,(5):12-15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浓缩了中华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成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无不对台胞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向心力、激发爱国主义感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华五千年看陕西”已经成为陕西对台交流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近年来陕台文化、经贸等方面的交流取得可喜成绩,极大地增进了台湾同胞对祖国、对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感情,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陕西经济的发展。人文资源优势得天独厚“秦中自古帝王都”,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  相似文献   

2.
龙年说龙     
赵书 《北京观察》2012,(2):70-72
龙是中华民族的吉祥物,“龙”文化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华民族审美观点的集中表现,是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的。“龙”文化的发展主要经过五大阶段:第一阶段:有语无文,本源为雷,“出身”神圣。  相似文献   

3.
西安位于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中游,既是远古猿人和原始人类的故乡,又是中国历史上特别兴盛的几个王朝——周、秦、汉、唐建都之地。这几个王朝绵延达两千年(公元前十一世纪——公元十世纪)之久。因此,西安地区的古迹和出土的大量文物,几乎记录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大部过程。  相似文献   

4.
静气     
“每临大事有静气。”中国千百年来的这一古训,早已沉淀为中华民族、中国人的文化和精神基因。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成就大事要有这样的“静气”,应对危机同样要有这样的“静气”。  相似文献   

5.
周作人与《文心雕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绘锦 《求索》2007,(4):170-172
“人情物理”、“趣味”和“自然”是周作人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术语,它们既是对《文心雕龙》中相关文学思想的继承,又经过了周作人具有现代意义和个人性的改造。本文旨在厘清二者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显著差异的复杂关系,证明现代文学批评与传统文论之间割舍不断的历史连续性。  相似文献   

6.
刘成才 《长江论坛》2010,(1):69-72,77
周作人悲观的一生来源于他的“历史循环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形成了他的“历史循环论”,一是传统文化的浸淫;二是西方文化的感染;三是残酷现实的棒喝。这种“历史循环论”影响了周作人的生活态度,使他产生了“历史悲观论”,并对历史进步论和中国进行的历史变革产生了怀疑,从而影响了他的人生走向。  相似文献   

7.
人要长寿,企业也要“长寿”。企业“长寿”之本是依赖企业文化的铸造。 一、企业“长寿文化”靠的是追求真、善、美的目标,绝不是靠耍小聪明的“点子”,也不是靠走过场走形式的口号“包装”,靠的是实打实地为用户服务的思想深入人心,达  相似文献   

8.
不久前,李登辉在淡水一所小学的校庆演讲中说,长久以来“害中国的就是民族主义观念”,台湾“过度强调大中华的教育观念,让学生受害甚深”等等。李登辉的“中华民族意识有害论”遭到岛内舆论激烈的抨击。台湾《世界论坛报》发表评论指出,他(李登辉)的这番话的确令人感到遗憾,他要年纪轻轻的一代,抛却“五千年的历史”的大中华,钻进四百年的台湾,如此污蔑丑化中华民族,其居心令人齿冷。台湾世界新闻学院教授王晓波认为,如果没有中华文化与意识,那我们又如何能维持数千年而不断?如果不是中华意识,那抗日的五十年及抗战八年凭的是什么呢?有的学者指出,如果教育本土化是排斥中华文化,而局限于“台湾文化”上,反而会更加狭隘,“台湾文化”只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是人类祖先的最早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华民族在创造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其内容博大精深,不仅包括了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还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也为人类的繁荣和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陈抗行 《小康》2008,(7):89-89
从技术层面看,领地越大,征税的技术难度也就越大,政府对经济运营的掌控能力就越容易被削弱。大凡立国关键,在于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的建立与演变。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政治使命,而经济政策无不建立在对政治使命的对应之上。从周王朝建立到春秋再到战国,政治使命发生了多次的变化。周王朝建立在松散的封国联盟基础之上,其  相似文献   

10.
《人民政坛》2009,(4):41-41
李占荣在《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0期载文《论“中华民族”入宪》认为,民族是一个基于自然存在的社会历史范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已经不再专指汉族,而是指当时中国境内所有民族。大陆学者长期专注于文化意义的民族研究,对作为政治民族的“中华民族”的研究甚少。“中华民族”入宪是指将“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写入宪法,在宪法中确立“中华民族”的政治法律地位。这是中国各民族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重要意义。从国际法看,“中华民族”入宪对台湾问题具有重要的国际法意义,它从宪法的高度确立了中国是“中华民族”的政治组织形式,表明中华民族的不可分割性.为国家统一提供了理论和宪法支撑。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郑和下西洋首航600周年。1405年至1433年间,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率领万人舟师,七下西洋,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海洋上航行,历经“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打通了中国至波斯湾、红海、非洲等地的航线及其他多条航线,为中外经济贸易立下了丰功伟绩。这种关系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积淀上,郑和船队将中华文化远播海外,在东亚乃至亚非建立起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国际交往准则,凭借这些准则,在区域内建立起和平秩序,成为区域合作的基础。这是对中国汉唐王朝“德被四海”的发扬光大,与暴力掠夺的强权政治有着根…  相似文献   

12.
温德朝  储东巍 《群众》2024,(4):51-52
<正>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阐释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命题。随后,总书记在苏州考察时嘱托江苏勇担“四个新”的重大任务,特别是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徐州素有“两汉文化看徐州”之美誉,在中国历史的时间纵轴和空间横轴上具有特殊地位。近年来,徐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大力实施“舞动汉风”文化工程,推动汉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探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经验。  相似文献   

13.
一、弘扬“昭君文化”主题活动的历史渊源和现代意义西部地区的落后,是体现在整个面上的,而面上的“苍凉”,并不能说明西部地区就没有值得骄傲的璀璨亮点,没有独特的优势。“昭君文化”就是呼和浩特市乃至内蒙古、西部地区、中华民族文化链上的一颗闪光的“珍珠”。西汉后期,汉王朝与北方匈奴战争频繁,给两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史书记载:“草木犹厌兵”,人民渴望和平。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亲到汉廷,“愿婿汉氏以自亲”。汉元帝欣然同意,问宫中女谁愿意嫁塞外,众女低头不语。为难中,忽然一宫女走上前,说愿嫁单于。元帝、单于和众朝…  相似文献   

14.
附逆后 ,周作人以“道义之须事功化”为其从奸自辩。“道义之须事功化”确与周作人附逆有密切联系 ,但这是周作人片面的、抽象的理解“道义”与“事功”的关系 ,陷入唯事功论。不讲气节 ,不论道义的周氏“事功论” ,是一种自我欺骗的漂亮辞藻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美国科学家通过对芽殖酵母和线虫的基因分析,鉴别出两种生物共有的25个负责调控寿命长短的基因。美国华盛顿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在《基因组研究》杂志上报告说,在这25个“长寿基因”中,至少15个在人的基因组内存在相似版本。这就意味着,科学家有可能借此锁定人体内的基因目标,研究如何减缓人的衰老过程,治疗衰老引发的相关疾病。华盛顿大学生物化学家布赖恩·肯尼迪说,他们希望将来通过基因工程方法调控人体内的“长寿基因”,不仅延长人的预期寿命,还能延长“健康寿命”,也就是人的生命中身体健康、不受衰老引起的疾病影响的时问段。  相似文献   

16.
泱泱中国,煌煌五千年文明史,其间多少内忧外患,分散聚合,王朝兴衰,朝纲更替。然而中华民族在不断地挣扎和复兴中,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性,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格,从而向世界彰明她具有内在博大的民族凝聚力。可以这么说,中国归于统一之所以是必然的,毫无疑问缘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强大。而中华民族凝聚力又是同中华文化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7.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重要论述对于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依托和归宿,反映了一个民族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所传承下来的特有的传统、习惯、精神、心理、情感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8.
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65年,是秦王朝和汉王朝统治的历史阶段。秦王朝的《吕氏春秋》是当时秦王朝一些知识分子在秦统一这一历史转型期所进行的文化总结和政治、社会制度设计。其中,一些涉及社会福利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福利状况。《吕氏春秋》鼓吹“义兵”的历史合理性,宣传以“义理之道”战胜“最虐奸诈侵夺之术”的正义性质,  相似文献   

19.
仁者寿     
我们常听到“好人不长寿,祸害活百年”的怨语,同时也听到“好心有好报”的慰语和“坏人不得好死”的咒语。那么,到底是好人长寿还是坏人长寿呢?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应该还是仁者寿。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仁者寿”的观点,并多次对弟子强调“大德必得其寿”。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养生序》中指出“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又说“道德曰全,不祈寿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明代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说:“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古人在养生中强调养德,很有见地。良好的品德修养,…  相似文献   

20.
王祎琦 《新东方》2024,(1):8-14
习近平文化思想建基于深厚的理论根基、深邃的历史底蕴、宏大的战略视野,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学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熏陶以及对红色革命基因的持久赓续的结果。习近平文化思想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其精髓要义主要体现在坚定文化自信、推进“第二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等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浓郁的时代意蕴,以文化的主体性强化了人民主体性,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治理体系提供了理论遵循和思想指引,为推动世界文明包容互鉴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