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8年10月20日上午10时,我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出征仪式在上海外高桥极地科考国内基地码头举行。极地科考船“雪龙”号收梯解缆出征。此次南极科考是中国极地考察史上历时最长、科考队员人数最多的一次远征,  相似文献   

2.
画中有话     
《党员干部之友》2014,(3):59-59
我国第四座南极科考站泰山站竣工开站。2014年2月8日,我国南极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后,我国在南极建成的第4个科学考察站。泰山站可满足20人度夏考察、  相似文献   

3.
孟红 《党史纵览》2014,(3):26-29
正2013年11月7日,踏上为期155天科考征程的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南极科考船在前往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途中,暂停科考计划以最快速度赶往南极迪维尔海救助被冰层围困的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客船,最终在全世界瞩目之下将被困冰洋的俄罗斯受困人员成功救出……一时间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事件,也让我们再一次关注起新中国的南极科考事业。  相似文献   

4.
陈竞  马芳 《党的建设》2007,(6):18-19
中国第22次南极科考队于2005年11月18日由上海起航,12月18日抵达南极中山站。经过一年的度夏和越冬考察工作,2006年12月24日回国,历时420多天。临洮县气象局局长史录俊就在第22  相似文献   

5.
《党员干部之友》2010,(8):47-47
第一次:1997年,在中国第13次南极考察期间,8名考察队员历时13天,向南极内陆冰盖腹地的冰穹A方向挺进了300公里。  相似文献   

6.
曾涛 《党建文汇》2002,(20):3-3
秦大河,中国气象局局长,地理学博士。1989年7月,他作为国际横穿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之一,成为徒步横穿南极的第一位中国人。  相似文献   

7.
《党课》2020,(2):44-46
“在两极考察,生死只在一瞬间,一步走错了就完了。”回忆起首次北极科考的情景,位梦华说道。今年80岁的位梦华是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队的总领队,同时也是最先登上南极大陆的少数几个中国人之一。  相似文献   

8.
CFP 《廉政瞭望》2015,(3):59
按照《南极条约》所规定的要求,游客不能和企鹅有近距离接触。不过这些中国游客似乎是玩得太过投入,追着企鹅拍照、冲入动物群体中留影。  相似文献   

9.
雪山 《党员文摘》2009,(4):18-19
说到泥瓦工.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一个难成大器的行当。可是,仅有初中学历的泥瓦工崔仑明凭一身过硬的本领.却把这一行做到了南极,在环境险恶的南极战胜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所承担的任务。在获得荣誉的同时.他还成了众多欧美国家争相高薪聘请的对象。  相似文献   

10.
在邓小平同志“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题词的指引下,国家海洋局从1984年至2001年,已成功地组织了16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到南极洲的总人数达2300多人,其中,越冬人员400余名。四川长起公司的胡平同志,就是他们之中三次赴南极完成科考任务的优秀共产党员之一。1987年,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在长起公司购置了一台QY160长江牌吊车到南  相似文献   

11.
蒋书 《廉政瞭望》2003,(6):48-49
2003年3月20日,中国第19次南极科考队,在顺利完成了对格罗夫山陨石搜集和埃默里冰架钻探工作后,顺利回到了祖国。中国逐步迈入了世界南极考察的大国行列。然而在这个行进过程中,历史永远难忘第一批南极科考队员的生死历程。现年60岁的王明洲,当年作为中国第一批南极科考队的电视摄像工作人员,他用镜头记录了中国首次南  相似文献   

12.
晓菊 《党建文汇》2014,(3):12-12
左图:在“泰山站”这个名字还没有确定之前.考察队员们习惯称它为“520”。“520”是一个代号.因为泰山站站址距南极中山站的距离为520公里。这是我周继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后,在南极建成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  相似文献   

13.
《支部生活》2008,(1):39-39
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扬帆起航11月12日.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启程,乘坐改装一新的“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奔赴南极,执行我国2007~2008年度科学考察和后勤保障任务。我国第24次南极考察是第4次“国际极地年”(IPY)中国行动计划的首航,是我国在南极内陆建第三个考察站的起步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时事测试     
近来,不断有南极冰山崩离的消息,引起各国科学家。环保人士的高度关注。今年3月,一座名为B-22的冰山从罗斯陆缘冰邻近区域崩离。同月,南极大陆的拉森B陆缘冰也出现了大面积坍塌。5月9日,一座名为C-18的冰山,已经从罗斯陆缘冰分离。同月13日,又有一座大小相当于卢森堡国士面积两倍的巨型冰山,脱离了南极罗斯陆缘冰,其代号为C-19,长达190公里,宽约31公里。 南极洲是地球上最冷的大陆,其50%的海岸都是冰架。在潮汐的作用下,冰架与岩石发生摩擦,会崩溃瓦解。但由于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冰架分崩瓦解的速度正在加快。在过去30年中,南极洲的众多冰架一直在慢慢倾斜,但今年3月拉森B的  相似文献   

15.
科言 《党建文汇》2002,(6):33-33
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撰文指出,他们利用新观测技术发现,即使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南极冰层仍在变厚。  相似文献   

16.
北极主权之争未停,南极主权战火再起。10月16日,英国外交部宣布,英国准备向联合国提交对南极地区部分海床拥有主权的动议,这可能会使英国拥有南极南大洋沿岸350英里(约560公里)海域内海床所有权,并享有在这一区域开采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的权利。  相似文献   

17.
正亲爱的南极:2119年的南极,你还好吗?可爱的帽带企鹅、金图企鹅、你们还好吗?总是在凌晨一点辗转难眠的时候想起,见到你时是极昼的模样。那么黑夜的你,又拥有怎样惊心动魄的美?此刻坐在电脑前面写信的我,身处公元2019年。6年前,花甲之年。我有幸成为中国第30次赴南极科考队的一员,踏上  相似文献   

18.
刘绍楹 《前线》2008,(5):54-54
近日科学家发现,南极大陆西南部的威尔金斯冰架,崩解出面积415平方公里、足足有七个曼哈顿岛大的浮冰,而崩解的罪魁祸首,在很多专家看来,是气候暖化。30年来,南极已有好几个冰架一直在缩小,其中有六个完全崩塌。美洲某国的一个冰川,也是在最近,人们一觉醒来,已然再也看不到它,它永久地融化消失了。  相似文献   

19.
《天津支部生活》2009,(2):50-50
李季达(1900—1927),四川巫山人。1918年人上海华法教育会留法预备班学习法文。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3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被派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5年6月被派到天津,任中共天津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  相似文献   

20.
《党史文汇》2010,(8):14-14
王传馥(1920—1942),江苏吴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早年在上海求学,后赴陕北公学学习,毕业后到汉口做党的工作。不久赴皖南新四军三支队五团任宣传股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