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21,(11)
古希腊时期出现了人类最早的国家形式——城邦,古希腊人在城邦治理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人类早期较为完整的国家治理思想,这些思想对后来的人类历史发展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古希腊人提出正义和幸福是国家治理的最崇高追求,进而在实践中开创了法治与民主两个实现国家崇高目标的途径。在法治建设中古希腊人强调法治建设的重要性,注重在遵从均法原则基础上立法、守法;在城邦民主构建中关注法律在实现民主中的作用,在一定的排他性基础上注重提升和扩大公民的参与权和监督体制建设。作为人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认识,既因历史条件的限制有不足之处,也有些积极因素,但其终究作为人类的实践成果而存在,并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古希腊人一直坚持着关于正义的信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阐述了正义是理想国家的总体原则的思想,并建构了所谓正义城邦。正义城邦从一开始就具有虚幻性,注定要走向破灭,正义城邦理想的幻灭,与现实城邦的解体同步。对正义的神圣幻化和极端化,是对国家和政府的否定;而国家和政府的过分世俗化,是对正义的否定,同样将导致正义城邦理想的破灭。世界帝国、永恒正义、专制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是正义城邦幻化与破灭的具体认识路径。美好公平正义社会理想不同于虚幻的正义国家梦想,应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构想。  相似文献   

3.
在《国家篇》中,柏拉图运用历史主义的方法,选择从城邦的起源出发探寻城邦正义的路径,寻求构筑城邦正义的伦理基础,然后通过阶层正义的有机结合来践行理想的城邦正义,凸显出其鲜明独特的正义品性,进一步拓展了我们对"什么是正义、怎样实现正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主题是城邦的目的—人的好生活及其实现。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目的论,人的好生活是城邦内在必然的现实。人的好生活,无论从其产生还是从其内容来看,都是一个伦理目的,是好与善的合一。中道和正义作为实现城邦目的的途径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原则在其政治学中的运用。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目的中蕴涵的伦理内涵,反映出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和伦理学从理论到实践都是一个自治的整体。  相似文献   

5.
建立真正的民主法治国家 ,理解法治、把握宪政以及解读宪政与法治之间的关系 ,是非常必要的。法治更多的是一种理念上的东西 ,要实现这个理念 ,就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 ,而宪政制度就是其中的一个制度层面。可以说宪政安排是实现法治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25)
柏拉图的正义观是古希腊社会政治哲学思考的高峰,他从可经验的个人正义开始,进一步对正义问题的理性追问、辩证归纳,揭示出正义的本质,并以此构想出理想的国家,提出国家的正义就是整个社会的和谐、秩序与幸福,力图以此伦理国家挽救城邦于危机之中。其正义观是国家主义正义观,德行之治、知识与教育对正义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要建设宪政国家,就必须先从理论上把握宪政的内涵。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西方宪政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我们一直没有准确地理解宪政的内涵。其次,建设社会主义宪政国家需要坚实的社会主义宪政文化支撑,包括全体国民的宪政意识和宪法信仰等。我国目前的宪政文化状况不容乐观,制约了建设宪政国家的进程。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重视宪政文化的建设。建设宪政文化对我国建设宪政国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斯彬 《理论导刊》2006,(12):43-45
宽容是现代社会重要的价值。现代社会应当以宽容为价值取向来建设宪政。但是,历史上宽容和宪政曾经分离。实际上宪政秩序蕴涵着诸多的宽容价值,这首先体现在宪政的价值基础是维护人的尊严。其次,各种宪政权利包括自由、平等,都维护着宽容在现代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王晶 《学理论》2014,(3):18-19
孙中山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的宪政思想是现代国家建设在政治层面上的具体体现。孙中山的宪政思想是集西方国家和中国国内政治制度优点于一身的理论,虽然他的宪政思想没有得到最终实现,但是他在探索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10.
王博 《学理论》2012,(3):61-62
宪政国家的建设需要很多条件,如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宪政意识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个条件。宪政意识对于宪政国家的建成无疑有着基础意义,但作为宪政主体的国家机关、公民在宪政意识未有成熟之时是否就可以以"民智未开"的借口缓行宪政呢,宪政建设与宪政意识的养成是一个并行不悖的过程,宪政主体的宪政意识也只有在宪政建设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形成发展以至成熟。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后,多党民主制在非洲大多数国家逐渐推行并向纵深发展,引起了非洲国家宪政模式的转变。进入21世纪以来,在非洲国家宪政和民主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新动向,说明非洲多数国家已基本确立了宪政体制,部分国家正在探索、寻找适合的宪政模式,而少数国家的宪政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理想国》以对话的文体形式向我们展现出一幅关于城邦的极致想象,以某种正义观念为基础,建立一种和谐的城邦政制。最佳城邦的建立需要最好的个人类型,那么这种类型的人柏拉图认为就是哲人。大多数人认为乌托邦是"理想国"的别称,哲人实现统治的难度很大,但柏拉图认为这非不可能之事,从而使我们重新思考"哲人王"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3,(30)
小亚细亚的希腊人城邦位于东西方国家交界地区这一敏感地带,与近东地区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加之与希腊本土城邦具有特殊血缘关系,这一切赋予了小亚细亚城邦特殊的战略地位。他们出于自身安全、利益的考虑,在希腊本土城邦与波斯这两大势力之间,采取了灵活的策略。这也使得小亚细亚城邦与波斯、希腊本土城邦的政治关系复杂化,为希波战争的爆发埋下了祸因。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宪政建设对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的作用和重要性日益凸显。追求宪政与民主、权力制约与有效治理之间的平衡、协调和统一,是当代世界宪政发展的主要趋势。中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显现出从人治向法治转变、强调秩序和稳定、重视对权力的规范和制约、加强人权保障等基本走向,这既符合当代世界宪政发展的潮流,也适应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国情和发展需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必将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构建了一个正义的城邦,论证了正义的城邦应具备智慧、勇敢、节制等属性,城邦的人也应具有相同品质,井各司其职.统治者凭借其智慧管理着国家,护卫者凭其勇敢守卫国家,而以节制来服从统治、控制自己欲望的生产者为自己和其他二者提供所需,从而达到和谐状态.无论是国家的正义.或个人的正义,柏拉图都强调了其“和谐”的核心思想.这对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具体体现在国家体制建设、政治制度完善、个人心灵和谐的建造上.柏拉图所举的形象生动的譬喻,联系当今社会的现实情况颇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16.
实施宪政对现代国家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宪政为国家权力提供合法性基础,通过规范和制约国家权力达到国家与社会、政治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平衡,最终建造一个强大国家。在当代中国以民主和法治为基本走向的现代化政治发展中,加强宪政建设应是一个无可回避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求知》2014,(2):63-63
秋石在2013年10月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撰文指出,“宪政民主”是继“普世价值”思潮之后又一股有影响的政治思潮。“宪政”的概念来源于西方。对西方宪政在学术层面介绍和讨论是可以的。但在有些人那里,“宪政民主”几乎成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话题,称“宪政民主是中国的唯一出路”,这就值得警惕。我们党历来强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相似文献   

18.
刘鑫 《学理论》2012,(8):101-102
细细品读斯科特·戈登先生的《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作者从宪政国家是如何做到政治权力的多元分配的;主权学说;各个历史阶段的宪政实践;对宪政的不同见解;宪政国家多元主义的存在和相互制约等方面进行表述,以求从理论上探寻控制国家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一、古代社会的“城邦” 早至公元前1000年前,在地中海的东部、巴尔干半岛的最南端就形成了古希腊文明。这种文明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奴隶制的城邦形成。所谓“城邦”,简而言之就是城市国家,即以一个城市为中心,把周边的若干村镇附属于城市国家的统治之下。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3,(29)
对阿里斯托芬作品的分析,透过其文风怪诞、讽刺的表象反映出当时雅典城邦存在的问题,即天上诸神与人,法制与家庭的对立。挖掘出阿里斯托芬隐藏在荒诞背后的政治哲学企图:城邦真正的统治者应是诗人,因为只有诗人才能解决城邦与人的对立,才能平衡严酷的法律和自然家庭之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