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融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国家通过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保护货币币值稳定,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实现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中央银行要采取各种调控手段。采取什么样的调控手段,取决于各时期的经济金融情况。朱殿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当前“要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把握好金融调控力度,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运用信贷杠杆,促进扩大内需和增加出口,积极支持经济增长。”这指明了我国当前金融调控…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协调性。货币政策是实施金融宏观调控最重要的工具和手段,其作用能否有效发挥受到经济金融环境发展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货币政策及货币政策目标的作用 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调控经济的最重要的工具,同时也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常指国家通过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平衡社会总供求,而采取的各种金融措施。国家正是通过制定正确的货币政策,科学地运用各种金融手段,通过信贷、利率、汇率等金融政策措施,控制货币供求总量、信贷投资总规模及进出口总量,并积极影响和正确引导企业的微观行为。当经济出现需求过  相似文献   

4.
我国货币政策若干问题刍议萨一凡在我国的整个宏观调节体系中,。金融杠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轴心作用日益突出。在国家对经济生活实施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是极为重要而且有效的手段。我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多次的曲折,80年代末的通货膨胀和结构失调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金融活动与整个经济运行内在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国家必然要通过金融政策、金融手段调控整个经济的运行。尤其是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充分发挥金融宏观调控的作用,对保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高效发展显得更为重要。本文拟就金融宏观调控中的几个问题作一探析,旨在改变我国金融宏观  相似文献   

6.
从各国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所采取的宏观调控手段来看,主要是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者的调节范围、方向和侧重点不同。货币政策主要调节经济总量,侧重于效率;而财政政策主要调节经济结构和社会分配,侧重于公平分配和方向引导。通过两大政策的互相配合,协调使用,以求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国债是国家举借内、外债的总称,它原是财政信用的一种形式,现已成为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从我国具体情况看,近年来,国债的发行数量有增长趋势,发行期限也由原来的中短期转向中长期。政府发行国债,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政府实现经济目标而用于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工具,是商品经济效应中国家调控社会总供求最为有力的两大经济手段,在协调社会供求总量与结构平衡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并日将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主导。因此,有必要通过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充分理论依据的探讨,以期有效提高财政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体系中的地位及调控合力,进而实现财政货币政策在深层次高水平上的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不对其经济进行某种程度的宏观调控,而且任何宏观调控政策的改变都牵动着股票市场的神经。文章从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入手,着重讨论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和收入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是借贷的成本,也是经济活动中一个重要的变量。而利率政策则是当局为了达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调控利率的方针和措施。近年来,我国经济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增长速度相对下降、国民经济缺乏活力的问题。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货币政策是一项重要的政策手段,而利率政策则是货币政策中最为有力的一种杠杆性政策。一、我国利率的结构特征目前,我国的利率体系包括再贴现利率、再贷款利率、准备金存款利率、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和同业拆借利率等。每个金融主体均有各自的相关利率。中央银行(中…  相似文献   

10.
一、土地能否成为宏观调控工具?讲宏观调控,一般要涉及到主体、目的、对象、手段。宏观调控的主体,在我们国家主要就是中央政府,它以经济社会事务管理者的身份,代表国家行使调控权力。调控的目的,是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使得整个经济的比例关系能够合乎客观需求。调控的对象,是各个市场主体。调控手段,比较常讲的货币政策、财税政策,经济学界对此没有什么分歧,但怎么运用,各有各的看法。接下来,产业政策、发展战  相似文献   

11.
卜振兴 《求实》2017,(2):67-80
近年来,提升政策透明度逐渐成为了货币政策实践操作的趋势。针对货币政策出现的这一新变化,系统分析了货币政策透明度提升的理论基础,即预期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动态不一致性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从实践来看,我国的货币政策透明度建设经历了起步期、快速发展期、平台期和快速提升期等四个阶段。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作为宏观调控重要组成部分的货币政策,也应该创新政策工具、转变政策风格,以满足新形势下宏观调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周逢民 《奋斗》2008,(3):37-37,63
为防止我国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08年我国将实施了持续多年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为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是国家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决策,它明确地向全社会展示了我国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取向。同时货币政策从过去的“稳健”先在2007年7月调整为“适度从紧”,半年后进而又快速转为“从紧”.也是国家发出的一个强烈的政策信号.体现了当前货币政策调整的坚决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3.
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近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对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中介目标、货币政策工具等作出了新的明确规定,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突破,对于保障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等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贯彻实施,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企稳向好的势头日趋明显。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当前全国财政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为保增  相似文献   

15.
货币政策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探究我国货币政策框架及其转型对于增强经济稳定性、加大政策作用力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货币政策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在价格稳定、金融稳定、杠杆稳定三者之间寻求平衡。"新三元悖论"下,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着空间受限、传导路径不畅、反应功能减退等困境。为此,我国货币政策转型应考虑经济周期、金融周期、风险传染环节和不确定性策略等因素,围绕简化货币政策目标、合理搭配政策工具和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来展开。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等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贯彻实施,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企稳向好的势头日趋明显。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当前全国财政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一、学习《财政与金融概论》的意义 财政与金融被看作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政府运行的“血液系统”。特别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来进行的。其中的经济手段就是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的。因此,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借以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我国已经加入WTO,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  相似文献   

18.
王小广 《前线》2011,(12):38-39
目前,大量中小企业因出现金融困难而倒闭。不少人认为,其主要原因就是今年以来的宏观调控政策过紧所致,必须结构性地或全面性地放松货币政策,否则,我国经济将出现“硬着陆”。我认为不是,利率过低才是导致民企融资困难、民企创新不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建议》指出 ,综合运用计划、财政、金融等手段 ,发挥价格、税收、利率、汇率等杠杆作用 ,引导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保证经济稳定增长。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 ,根据经济形势变化 ,实施和加强宏观调控政策 ,近期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带动企业和社会投资 ,促进消费。 1997年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 ,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前所未有的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环境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屋建瓴、总揽全局 ,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 ,综合运用计划、税收、利率、汇率等杠杆作用 ,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 ,如通过继续发行…  相似文献   

20.
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灵活调整货币政策取向,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准确把握调控的重点、力度与节奏,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仍是今后我国经济工作的艰巨任务。在新的形势下,需要针对我国经济面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