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陕西省1997—2011年的样本数据对产业升级与金融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以及城市化是产业升级的原因。其中,产业合理化与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都存在单向格兰杰关系;金融发展效率是产业高级化的单向格兰杰原因,城市化与产业升级无显著的格兰杰关系。最后,为促进产业升级与金融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经济的常态是不断从均衡到失衡再到均衡的转型过程。在货币化和证券化程度日益提高的现代经济中,这种转型过程对金融功能提出了广泛的要求。本文以中国典型的大国发展和转型为例,从原有产业退出、高端产业兴起、产业资源重组和利益分配四个方面论述了相匹配的金融功能,并从不完全市场假设出发,以金融工具属性和投资者状态两个维度概括了多种金融模式,探讨了经济转型中对金融模式的选择和动态调整的问题,及其对政策决策和法律调整的现实含义。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对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金融调控目标与要求上看,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资金通道并不十分畅通,资金跑偏目标的现象较为严重。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产业金融发展不足、商业金融发展过度。新时代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充分认识到产业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的特殊意义,推动并加快产业金融发展。要实现产业金融赋能实体经济,必须积极打造产业金融发展新生态,构建新型产业金融治理体系;完善产业金融服务机构体系,推进平台服务,锻牢供给链条;深化商业银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运营模式,打造新品体系,充分发挥产业金融赋能实体经济的功能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崔满明 《理论学刊》2006,(10):51-53
金融存在决定金融意识,金融意识反作用于金融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金融意识的强弱对农村金融生态的优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以信用为基础的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要求具有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意识。因此,需高度重视农村金融意识的普遍培育,确保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80年代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中,金融与产业分离趋势愈加显著。其原因:资本积累一般规律的作用使更多的剩余资本脱离生产部门流向高利润的金融部门;金融市场的独立与发展实现了G-G'运动;垄断的深化;金融资本的全球化;金融运行中的自我膨胀、虚拟化机制;以及新自由主义的影响。金融与产业分离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的积累方式、生产方式凸显其发展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王巧伟 《唯实》2005,(12):22-23
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基础条件的总和,包括法律、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的进展及银企关系等内容。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做大做强金融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打造良好的金  相似文献   

7.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忽视了“金融软件”的创新是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重要因素。所谓“金融软件”创新,文章认为是基于伦理学,发展哲学视阈,在“金融硬件”创新过程中通过金融道德建设,树立金融道德榜样、提升金融道德情操、实施金融道德评价等一系列金融领域的道德实践活动,从而实现对金融产业的道德“洗牌”,最终达到有效地规避“金融硬件”创新将带来潜在风险的一种创新。  相似文献   

8.
金融制度通过资金形成、资金导向、信用扩张及风险防范等作用途径,从产出结构、组织结构、技术结构等多个层面。深刻影响着产业结构变迁。我国的产业金融政策应该采取市场主导性金融为主、政府主导性金融为辅的金融模式。宽松的金融环境,合理的金融产业政策,完善的资本市场,都能够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相似文献   

9.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实体经济的血脉,是新动能产业发展壮大的助推器。国外金融支持新动能产业的主要经验有美国的硅谷银行支持体系+风险控制、德国的创投基金+多层次担保体系、以色列的风险投资+政府创新配套政策等;国内的主要经验是浙江的新金融+绿色金融、深圳的在线平台+特色银行、重庆的供应链金融+广义投贷联动。国内外金融支持新动能产业经验启示是:设立政府创投引导基金,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构建完善的风险共担机制等。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对金融支持新动能产业发展的投贷联动、产业投资基金、科创贷、产业链融资等模式进行创新设计,提出新时期金融支持新动能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即:构建政府投资引导和风险补偿基金,积极推进投融资模式创新,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打造新动能产业金融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80年代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中,金融与产业分离趋势愈加显著。其原因:资本积累一般规律的作用使更多的剩余资本脱离生产部门流向高利润的金融部门;金融市场的独立与发展实现了G—G’运动;垄断的深化;金融资本的全球化;金融运行中的自我膨胀、虚拟化机制;以及新自由主义的影响。金融与产业分离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的积累方式、生产方式凸显其发展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陈柳钦 《实事求是》2008,200(1):41-43
循环经济体系,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是不可能的。只有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金融支持体系,才能全方位地满足循环经济产业化的金融需求。因此我们要为循环经济相关的市场主体建立一个良性的、面向市场的投融资环境和金融支持体系:改革发展循环经济的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体系;建立专为循环经济生产提供资金的政策性金融组织;组建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拓宽循环经济项目融资渠道;推进与循环经济相关的金融资源创新,实现循环经济和金融创新的双赢。  相似文献   

1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业态演进应围绕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展开论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业态演进过程,必须依赖于资本市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业态演进过程应遵循产业培育、发展与升级的业态规律,资本市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演进过程应覆盖产业培育、发展与升级的全部过程.通过将政策性金融支持机制与市场性金融支持机制协同运用于资本市场,构建以资本市场为支持主体、政策性金融支持机制与市场性金融支持机制为两制的”一体两制”政策支持体系,可以高效发挥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演进的支持效能.  相似文献   

13.
科技金融创新是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及实现科技价值的重要手段,在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工程创新和产业创新阶段,科技金融创新通过不同的结合方式从量上和质上促进科技价值的生成,由于辽宁省创新驱动不足,导致经济增长"后劲"不足,"失速"的风险增大,本文通过对科技金融创新的分析,提出促进辽宁省科技金融创新相互促进及加快科技金融创新价值实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实行了以国有银行体系为基础的"金融约束"政策,客观上推动了金融与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文章结合实际对我国金融深化路径进行了较深入的思考并认为,原有"金融约束"政策仅强调对银行的激励而忽视了对国有银行的约束,进一步的政策设计应是放宽"金融约束"政策措施,在继续发展现有银行体系的同时拓宽金融发展规律视野,走出一条渐进的金融自由化.  相似文献   

15.
建立信用制度,发展信用体系,是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而信用体系的建立必须以公民与企业的自觉习惯为基础。只有解决了金融意识这种软环境的问题,信用的硬制度实施才能有保障。  相似文献   

16.
薛昶 《探索》2012,(5):96-100
以《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为背景,在分析成渝经济区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以成渝"双城"为核心的区域金融中心,以发展金融后援产业为核心构建成渝金融中心,以金融创新推动成渝经济区金融,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赶超战略下的目标函数,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条件下实现资金积累最大化,而其约束条件是资金的极端分散性和稀缺性,因此,最合理的金融体系就是对金融市场进行全面的价格抑制和结构抑制。这是中国金融抑制的内在逻辑与传统金融体制形成的根源。金融抑制破坏了市场体系和价格体系,阻碍了金融增长和经济发展。因此,要取消金融抑制,实现金融自由化。中国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应该实行一种渐进式改革,即由金融抑制到温和的金融约束,再到金融自由化。中国的金融抑制也催生了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构建了新型的金融民主化体系,使其金融服务更加接近大众,提升大众的金融可及性。未来中国的金融改革趋势包含四个方面:一是逐步降低银行的特许权价值,二是利率市场化加速银行业的分化,三是谨慎应对民间金融及其局部金融危机风险,四是小微金融的崛起。  相似文献   

18.
在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必须系统整合文化产业链,促进民族地区金融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效结合,保障文化产业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初步提出到具体筹建,亚投行引发全世界的关注与热议,从最初的质疑到最终的认可,亚投行撬动着世界,引领着全球新格局,而归根究底还是亚投行的理念、承诺、实践使其足以超出原有体系与承载范畴,改变着世界的金融、产业、外交、国际格局,拓展无限的发展空间与遐想。  相似文献   

20.
刘妍芳 《新视野》2012,(1):47-50
金融创新可以提高金融市场的抗风险能力,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升金融核心竞争力,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但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开放经济条件下的金融创新也打开了金融风险跨国传导的渠道.从宏观来看,金融创新可能对一国金融体系带来新的金融风险,并可能酿成金融危机.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应该稳步推进金融创新并有效控制金融创新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